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鄧家彪:龍年新春,淺談港人幸福感

博客文章

鄧家彪:龍年新春,淺談港人幸福感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鄧家彪:龍年新春,淺談港人幸福感

2024年02月14日 11:30 最後更新:11:42

近日,「美斯事件」弄致全城失望,全港市民由「熱情迎合」到「慘遭辜負」,實在世事難料。事件的其中一個反思是:「幸福」是雙向奔赴的,既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也不是揮霍消費、高價贖得。幸福是誠心誠意而奮鬥可達的。港人精神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同步提振,把港人和香港導向追求幸福的「幸福感」正是兩者結合的金鎖匙。筆者擔任智庫「治港新政」的召集人,希望透過研討活動和政策調研,為確立和促進香港整體「幸福感」而工作,在此分享淺談。

人生苦樂相依,佛祖釋迦牟尼說人有「八苦」, 孟子說人有「三樂」,不過談到「幸福」就不是容易解釋的事,特別對於香港人來說,黑暴、疫情、親友離散、經濟低迷⋯⋯確實有些吃不消。李家超特首去年發表《施政報告》時就大談他自己對幸福的看法,李特首指不同時期對幸福有不同追求,認為幸福不一定要追求物質,而是要擴闊視野,發展多元興趣;而政府亦會聆聽市民意見,推出措施回應市民訴求,增加市民的幸福感。

套在馬斯洛(Abraham Maslow)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把李特首的幸福論再解讀,這樣香港市民的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還得先保障好、然後是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根據樂施會2023年香港貧窮狀況報告,分析政府統計處數據發現,第一季度的香港整體貧窮率為20%,逾136萬人處於貧窮狀態,疫情前後的貧富差距,更由2019年的34.3倍,進一步擴大至逾57倍,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問題來了,處於貧窮狀態是否等同生理及安全需求未能滿足?再者生理需求除了溫飽問題,還有清新的空氣,親密的家庭生活等等,安全需求也不僅僅是有瓦遮頭、精神健康等等,所以需求層次理論只能作參考,不足以支撐及解讀香港人的「幸福」元素。

「治港新政」在早前公佈有關香港人三感(安全感、獲得感及幸福感)的初步調查,並表示會以2015年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三感」展開系統性研究,並持續做具科學性抽樣調查的民調,量度市民「三感」變化,最終希望政府以「三感」作為制定政策時的「座標」,而希望大眾也會以「三感」的提升度作為評估特區政府的施政表現的績效評估。根據初步的問卷調查結果,與安全感及獲得感相關的問題中,超過五成市民認同港人基本生活有足夠保障,但是亦有逾八成人覺得香港貧富差距嚴重,而不同年齡層的評分也有明顯的區別,年輕人的「三感」偏低值得注意。

在今年一月下旬舉辦的「結伴建社區 成就好價值」 社區精神健康交流會,作為「治港新政」推展「三感」年度工作的頭炮活動得到熱烈迴響,到場參與的嘉賓來自不同的專業界別,涵蓋社福界、醫學界、教育界、法律界等,更有逾30位區議員、3位區議會主席(九龍城、油尖旺及深水埗)出席,場面熱鬧。分享嘉賓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表示,不同指標量度均顯示,本港精神健康狀況十分嚴峻,尤其過去3年疫情均對不同年齡層人士帶來挑戰,有人焦慮,有人抑鬱;至於學童方面,他指任何人亦可突然面對情緒挑戰,譬如老年人亦會出現相關問題,如抵抗力不夠強,踏入新環境時很容易會出現情緒問題,所以社區及家長要做好辨識工作,他希望民政專員、區議員能夠多反映區內面對的挑戰。林主席指出自己出任委員會主席至今,學校轉介的個案不足一百個,至於自殺輕身的學童中,大部分亦沒有精神病、家庭暴力、學業差問題,認為社區、家長都要做好辨識工作。他提到現時約有210間中學參與了「醫、社、教」活動,當中有醫生、社工、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會用合作平台為學生支援。

同場的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亦指出,學童自殺人數比以前高,10個自殺學童,當中有70%是未有被系統預早辨識,認為除了專注服務提升,政府還需要讓學童有幸福感。他表示,每次看到學童的遺書,很多都是面對家庭、人際關係等問題,若社會能給予更多的空間,問題或許會扭轉,提醒家長不應把自己未實現的心願強加在學生身上。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教授葉柏強醫生從醫學角度分享「開心」的感覺是怎樣產生的並鼓勵大家多運動,有需要也可以考慮吃點巧克力。健康促進學校諮詢委員會主席龐愛蘭提出關鍵在於有夢想、重視家庭、應用科技,她主張社區推廣「幸福家庭」,具體每天至少安排15分鐘放下手提與家人進行真正的交流。新生精神康復會安泰軒(沙田)中心主任趙皓頤女士分享了她難忘的青年個案,說明了家庭、社區及專業人士協作的重要性,她也提醒社會大眾除了關注別人也要關注自己的情緒。

金龍已臨,祝願香港人人幸福!笑口常開!

立法會議員/治港新政召集人 鄧家彪




來論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對《立場新聞》案裁決暴跳抓狂的人 究竟為哪般?

2024年09月06日 21:21 最後更新:21:31

日前,香港特區區域法院依法裁定《立場新聞》及鐘沛權、林紹桐「串謀發佈及/或複製煽動刊物罪」罪名成立。判決作出後,一些外國組織和個人對此暴跳抓狂,百般攻擊,其無理取鬧的醜態讓人啼笑皆非之余,更看透該等組織和個人的陰毒險惡之心。

那些組織和個人打著法治旗號反法治。法院對《立場新聞》案的判決書中長達127頁、9萬余言,詳細分析了案件的背景、控辯雙方的理據、案件的爭議點以及判決的法律依據,層層剝繭闡釋為什麼11篇文章具有煽動意圖,為什麼6篇文章不具有煽動意圖,以及每一篇所涉及到的具體內容是什麼,認定煽動背後的社會環境考量,並參考引用其他普通法國家判例。只要稍微通讀一遍,就會對法院裁決之合法合情合理感到嘆服。這正是香港法治精神的充分體現。但是那些組織和個人完全無視上述事實,只是空洞地重復如同出自一個模板的陳腔濫調,而不是以法律的標尺進行測度。他們口口聲聲掛著法治,實際卻把法治拋在腦後,踩在腳下。

那些組織和個人對待新聞自由完全是虛偽雙標。這一點只要舉幾個新近的例子就可以看得很清楚。8月24日,電報(Telegram)創始人帕維爾·杜羅夫(Pavel Durov)在法國被捕,逮捕理由是電報平台缺乏監管,導致其被惡意用於犯罪活動。作為全球知名社交媒體平台,電報比《立場新聞》的影響力大得多。如果那些組織和個人真的關心所謂的「新聞自由」,對此事似乎應有更大的關注才對,但他們卻「萬馬齊喑」了。8月9日,英格蘭北部利茲市一名法官判處一名28歲男子20個月監禁,因該男子曾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意圖煽動種族仇恨」的內容。那些組織和個人,包括幾位英國政客在內,為什麼不幫助「身邊人」發聲,卻對萬里之外的香港的一個案件如此上躥下跳?很顯然,他們並非真正關心新聞自由,而是借機抹黑詆毀香港特區罷了,其背後的政治動機早被世人洞悉。

其實從判決書也能看出一些線索。判決書披露,《立場新聞》名義上是所謂的「非牟利」,而其最終控制者蔡東豪資金不足,「唯一合理和不可抗拒的推論」是一名或多名、個人或組織的「金主」提供了《立場新聞》所需的營運資金,數額達上百萬計。但該等「金主」卻不願意以真面目示人。那些組織和個人對判決暴跳抓狂的原因可能也就在此吧?

青平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