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的三中全會最值得關注的是以制度建設為紅線。眾所周知,中國在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是要摸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制度。經過了超過70多年的不斷實踐,終於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強國。有了這個成就,也正是時候把做過的實踐與肯定下來的成就,作出總結,並從中梳理出全面的制度,作為今後國家建設的規章制度。同時也可藉此在國際和中國具有共同命運的國家借鑒。
從習近平主席公開發表過的文章、會議上的講話與開會的決議案判斷,有以下幾個重點值得關注與肯定。
第一,就制度的建設來看,明顯擺出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制度,與西方現代化的資本主義制度有別。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說,社會的發展由經濟主導,經濟是下層建築,其他政治、文化、社會等是上層建築,其發展由經濟主導,中國的革命正是遵循馬克思主義去實踐的。因為能夠集中人力、物力與智力,把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在這幾十年中,中國的經濟、文化與社會都聽從了經濟發展的主導。就以政黨政治來說,中國有八個參政黨,都由中國共產黨集中領導,任何重要決策,都有一套協商的辦法去做作出決定。這做法便體現了經濟發展不由政黨競爭下受到干擾,正如兩方資本主義制度,任何國家政策包括經濟發展都交由政黨競爭取得政權後全權主理。但執政黨沒法確保政權在手,一旦失去政權,一概都得由新的執政黨重新洗牌。如此周而復始,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便因此政治干擾而不斷內耗,要不是靠侵略殖民地奪取他們的資源以自肥,資本主義制度早就垮了,反視中國,政治協商排除他們競爭。因此中國共產黨得能讓經濟發展主導國家發展,得能集中能力、物力、智力推動經濟建設,得能以不到30年時間把中國打造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次三中全會一旦把制度全面建設起來,經濟再超前發展,把資本主義制度遠遠拋離在後,是在預料中的事。
第二,奠定制度,確保生產力發展也是今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指標。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也強調:生產力帶動生產關係,所謂生產力指的是廣泛的生產技能。有了不斷改善的生產技能,生產量不斷被推高是順理成章的事,有了不斷提高的生產量,人民的物質需求也會不斷豐富起來。反之,資本主義制度把生產技能提升全權交由私有產權的科技公司去發展,任何因此所得的利潤概歸私有企業享有。人民得用高價才能分享到其生產所得,因為購買能力有差別,能買得起的人便不斷享受到生產成果,貧富不均也就變成了資本主義國家階級革命的要因。
中國過去幾十年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制度,全國的科技發展概由國家統籌,集中科技人員研發科技,科研成果成為全民的成果。由於科技人員將科研成果當成造福人民,他們得到的精神慰藉遠超過物質慰藉。這一來年輕的科研人員一旦得到機會參與開發科研工作,都會全力以赴,這便是他們能夠在超短時間內將數學科技工程等重要科研領域打造成世界之最。而中國在高科技方面尤其是航太科技,更是舉世矚目。
今次三中全會決定建設制度確保發展生產力去帶動生產關係是明智之舉。
除此兩大重點之外,這次全國最高領導層也對中國共產黨的統一領導作出制度建設,以確保黨能長期英明領導,還有開發新的物質建設制度,也是提高生產力的重大專案。農業現代化、科技化、人工智慧數庫經濟等等重大實踐經驗也都一一設立制度,確保中國式社會主義得到制度上的穩定發展。

(作者是馬來西亞大馬新聞資訊學院院長及香港中文大學兼任教授)
來論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