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以舊換新推動5萬億市場

博客文章

以舊換新推動5萬億市場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以舊換新推動5萬億市場

2024年03月11日 19:23 最後更新:19:32

環球復甦乏力,尤其歐洲經濟增長疲弱,影響到中國經濟。雖然中國在今年頭兩個月的出口數字理想,以美元計出口增長7.1%,但未來挑戰仍大,要大力推動經濟增長,以防失速。其中一個外界比較少注意的措施,是「以舊換新」行動。

3月6日在全國人大經濟主題記者會上,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表示,發改委推動有關部門制定《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重點將實施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這將大大推動內需市場。不要小看以舊換新這個概念,其實橫跨了基建投資,製造業設備更新,以及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涉及相當廣闊的環節。

鄭柵潔在記者會上具體說起,以舊換新將重點實施設備更新行動,聚焦了七個領域包括工業、農業、建築、交通、教育、文旅、醫療等,除了將舊設備換新之外,亦圍繞著節能減碳、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等方向,推進重點行業的設備更新改造。另外亦推動教育、文旅、醫療等設備更新升級,帶動更多先進設備的生產和應用。這方面的投資主要涉及政府開支及國營企業的支出。

我有朋友是做鐵路相關的零件,他說近日這些設備更新行動已經啟動,例如他銷售的零件設計壽命是8年,現在政府推動5、6年就更新,雖然舊零件未到期就報廢,但使用新零件亦能提升效率,增加安全度。這是一個最實質刺激經濟的方法。

另外,就是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將開展汽車、家電、家居等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例如依法淘汰符合強制報廢標準的老舊汽車,鼓勵消費者以舊家電換節能家電,大力支持推進居家適應老齡化設備等改造,這部分要靠政府的政策甚至補貼來推動,因為消費者未必會自願提早將舊的家電更新,亦都未必願意投資家中的適老化改造,但如果政府有補貼的話,就會大大刺激這方面的需求。

不要小看以舊換新,其帶動的經濟規模相當大。中國是製造業大國,很多設備保有量全球第一,去年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超過160萬億元,隨著新型工業化推進,本來已對先進設備的需求不斷增長, 去年中國的工業農業等重點領域設備投資規模約4.9萬億元。鄭柵潔指出,隨著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設備更新需求會不斷擴大,初步估算會是一個年規模5萬億元以上的巨大市場。

至於耐用品消費方面,去年中國民用汽車保有量達3.36億輛,雪櫃、洗衣機、空調等主要家電保有量超過30億台,鄭柵潔估計,汽車和家電更新換代亦能創造萬億規模的市場空間。

其實國家的思路非常清晰,一方面未來要發展高質生產力,不能再靠傳統的勞動密集製造業,但另一方面國家透過投資推動經濟亦不能一哄而上,無論是投資新產業或是搞基礎建設,都不能盲目浪費,例如一些三四線城市即使開通高鐵,亦未必有很多人乘搭,所以現在國家搞投資亦到了深水區,不能再大幹快上,否則會弄出泡沫,所以以舊換新是一個推動投資的更好方法,不一定是搞新的項目,但是可以是舊設備改造,這樣浪費的機會就更加少。

在記者會上,內地報道要提到,大規模的設備更新可帶來改革的紅利,就以機床領域為例,北京市的重點國有企業北京北一機床公司就指,近年用戶對智能化設備的需求越來越高,主要體現在機床狀態監測和壽命管理方面,北一機床有針對客戶需求,公司在機床驅動系統、潤滑油狀態、泵、油冷機等部位增加檢測裝置,通過開發智能工業軟件進行偏差分析和預測維護等,提高產品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這種設備更新推動了他們的機床產品打開新的市場。

所以內地不搞大水漫灌,不大量印錢去催谷短期經濟,不等於不會花錢推動經濟發展,但是要用得其所,推動大規模以舊換新就是其中關鍵的一招。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有什麼比記者的生命更重要?

 

西方對香港的雙重標準,真的到了令人齒冷的地步。

「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RSF)發表最新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的排名跌至歷史新低點,在18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140。「無國界記者」指,香港的情況跌入「非常嚴重」範圍,歷史上首次在新聞自由地圖上顯示為最差的紅色,外媒被拒入境,本地傳媒又被查稅等等。

我專門去「無國界記者」網站看一看它的排名,看看比香港排名高的地區,有什麼新聞自由操作,值得香港學習觀摩。

看到台灣排24。台灣綠營政府對不喜歡的媒體直接關停,在2020年就決定不續牌給藍營電視台中天新聞台,理由是中天新聞台內控機制失靈,以及持有人蔡衍明嚴重介入新聞製作等。用「無國界記者」的標準,這些理由全是莫須有的理由,可能「無國界記者」喜愛獨派政府,就把台灣捧到天上去。

看到美國排57。美國的新聞有那麼自由嗎?據記錄美國違反新聞自由的智庫「新聞自由追蹤者」數據顯示,2022年全美發生128起違反新聞自由的事件,其中攻擊新聞記者40宗,逮捕或起訴15宗。2023年,美國至少12名記者被捕及面臨指控,多名記者因正常新聞報道遭刑事定罪。所以說香港起訴記者,美國對記者也絕不客氣。

到特朗普政府上任就更厲害了,他把《美國之音》封掉,因為那裏有很多他不喜歡的記者。美國政府亦以「媒體年度輪換計劃」為由,更換傳媒在官方大樓內的採訪資格名單。被撤銷的4間媒體,都曾報道特朗普負面新聞。特朗普對《美聯社》最不客氣,因為《美聯社》不肯把墨西哥灣改名美國灣,特朗普一度直接禁止《美聯社》進入白宮採訪。

當然更嚴重的是殺害記者了,這些情況屢見不鮮。當中最典型的是「維基解密」公開的美國駐伊拉克軍隊一段秘密片段,顯示美軍阿帕奇直升機2007年7月12日在伊拉克巴格達向手無寸鐵者開火,路透社伊拉克籍攝影記者納米爾努爾-艾爾丁和司機賽義德查馬赫,遭美軍殺害。其實美軍涉嫌殺害記者的事件有很多,這件事的震憾性在於有影片記錄完整事發經過。事後並無美軍要負上殺人的責任,亦無跡象顯示美國有任何措施可以阻止類似事件再發生。「無國界記者」把美國排上57的高位,在他們的眼中,記者的命不是命。

也看到以色列排112位,這就更精彩了。2023年以軍攻入加沙,當年11月2日,巴勒斯坦電視台記者穆罕默德(Mohammed Abu Hatab)及其11名親屬,在加沙南部汗尤尼斯的家中遭以色列軍隊空襲,全部喪生。噩耗令穆罕默德正在做直播的同僚崩潰,對着鏡頭失聲痛哭。

記者在鏡頭前被殺也所在多有。2022年5月11日清早,《半島電視台》最知名巴勒斯坦記者──夏琳.阿布阿克利赫(Shireen Abu Akleh)──在報導以色列軍隊掃蕩巴勒斯坦難民營時,遭以軍打來的子彈貫穿頭部,當場死亡,終年51歲。

敢問「無國界記者」,香港有殺過一個記者嗎?有什麼比記者的生命更重要?為什麼這些公然射殺記者的國家的新聞自由排名,比香港高那麼多?死了的記者還有自由嗎?面對強權不敢吭一聲的「無國界記者」,憑什麼對香港指指點點?你們那麼厲害,先去為死去的巴勒斯坦記者討回公道吧。

香港《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保障新聞自由。但新聞自由是有邊界的,沒有濫發假新聞的自由,沒有煽動香港暴亂的自由,也沒有接受外國政府資助顛覆香港政府的自由。香港新聞界是專業的,但也有被政治凌駕的慘痛歷史,對2019年的慘痛教訓,我們沒法忘記。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