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最低工資迷思揭破

博客文章

最低工資迷思揭破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最低工資迷思揭破

2024年07月08日 16:21 最後更新:16:37

工資決定於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敵對的鬥爭。勝利必定屬於資本家。資本家沒有工資能比工人沒有資本家活的長久。

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資額就是工人在勞動期間的生活費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夠養家糊口並使工人種族不致死絕的費用。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在工資問題上,香港有一個特殊群體,這群體只佔勞動人口的0.6%,約1.77萬人,是最不能自我保護、最沒有議價能力的一羣,也是最不願意躺平的一羣。

在工資問題上,香港還有一個特殊僱主群體,這群老闆人數或是少數,但一發聲便代表全體老闆,個個體面光鮮,卻觀感予人是最錙銖必較的一羣。

最沒議價能力的一羣遇著最錙銖必較的一羣,在最低工資問題上更充分體現各自之「最」,可是社會公義和名聲卻因此蕩然無存,社會再繁榮發達也並不光彩!由此可見,僱員和僱主之間的意識形態矛盾確實是無法調和。資本的邏輯就是:老闆主動加薪哪怕再多都可以,但被動加薪哪怕再少,就是不願意!不是加多少的問題,而是由誰加的問題。

何以這樣?且聽道來:

最新最低工資的安排

最低工資委員會建議採用方程式以實行一年一檢,新機制得出的首個最低工資水平,將會在2026年5月1日生效。方程式設計可用以下公式表示:每年法定最低工資的調整幅度(%)= 整體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的按年變動率(下限為零)+「共享經濟繁榮」因素*

*「共享經濟繁榮」因素為「(最近一年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 - 最近十年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趨勢增長率)× 20%」。這因素的上限為1%,下限為0。

由於上述兩個組成部分的下限為0,也因此該方程式屬於「可加不減」機制。最低工資按照這兩個因素調整,有其原因。第一,最低工資以甲類消費物價指數(開支較低住戶購買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水平)來調整,目的就是讓最低工資的增長,足以抵銷通脹,特別是低收入家庭所面對通脹壓力尤其大。所以,薪酬增長至少可抵銷通脹,是普遍合理預期,爭議不大。

第二,最低工資應反映經濟增長變化,讓收取最低工資的勞工可分享經濟增長成果。即除了抵銷通脹,還應該有實質性的增長。

有報道便引述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說,新的方程式是勞資雙方都能接受的共識,相信計算出來的加幅會符合經濟情況,未來亦不需要再經常爭拗如何釐定最低工資水平。當然,還是有商界人士存在一些質疑和迷思,例如認為公式沒有考慮商界的負擔能力,甚至聲稱最低工資會導致商界的成本暴增,削弱競爭力,最終業務萎縮,引致惡性循環。

所謂競爭力迷思

首先,說到競爭力,我們很多時以新加坡與香港作比較。在2022年8月15日,新加坡零售業勞資政工作組公佈對零售業漸進式薪金模式(Progressive Wage Model)的建議,由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把零售業低收入僱員的總月薪增長設在18%,複合年均增長率則設在8.4%至8.5%,最低總月薪(包括津貼及績效獎金等可變動薪資)為1,850新加坡元(以當時匯價1新加坡元大概等於5.7港元計算,即等於約10,500元),至2025年9月1日達到超過2,175新加坡元。當時新加坡共有約1萬4000名收銀員和零售助理的月薪低於1,850新加坡元。在2023年2月,新加坡人力部宣佈,餐飲業也在同年3月1日開始實施漸進式薪金模式,快餐和超市熟食檔員工薪金上漲至1,750新加坡元,2024年同月增至1,915新加坡元,到2025年同月達至2,080新加坡元,涵蓋至少2.6萬名全職員工和1.5萬名兼職員工。(因應漸進式薪金模式,新加坡政府也設有漸進式加薪補貼計劃,資助加薪額由30%至50%不等。)

新加坡推出了這樣進取的薪金模式,是否代表新加坡將會失去競爭力,香港比新加坡將更有優勢?新加坡人力部長近日發表勞動節獻詞時說:「政府已將漸進式薪金模式擴展到零售業、食品服務業、垃圾管理業、行政人員和司機行業等領域和行業。每10名低收入工友中,已有多達九人受惠於漸進式薪金所涵蓋的範圍。」用香港商界的思維,新加坡理應完全失去了競爭力。然而事實是新加坡2024年2月的零售業銷售額,與2023年同比增長8.4%,表現強勁,獲得不少經濟分析師唱好,認為有望繼續增長。

勞工不是機器,而是有感情的。銷售和餐飲都是服務行業,員工表現對服務品質影響很大。僱主爭相壓低員工的工資,導致勞工要長時間工作才能維持生活,甚至如何工作也無法應付生活壓力。這樣被壓榨下的員工,如何能提供好的服務?如勞工努力工作,也只處於僅能糊口的狀況,如何能提升自身?結果,勞工無法提升,服務不好,生意慘淡,如是者,僱主為維持經營再壓縮成本,進一步對僱員壓榨,這才是對競爭力最大的損害,才是最大的惡性循環!當商界以持續壓榨勞工為出路,政府便有責任撥亂反正,保障勞工權益。這既是對社會負責,對勞工負責,也是在促進商界跳出惡性循環,提升業務,增加質量,提高生產力和競爭力的有效動力。

香港部分商界人士,或許是習慣了壓榨式對待員工,忘記了生意之道,是把僱員視為自己的夥伴,同甘共苦。最低工資現時每小時只是40元,按照這個水平,就算是新機制下,可能只是加一至兩元。為何非得要和這最弱勢的一群過不去呢?就算沒有法例要求,給底層員工每年加這麼一丁點,有必要如此這般的「算死草」?這樣的調薪,大部分正常營運的企業,應付綽綽有餘。如果一家企業,連最底層員工應有的最基本工資都付不起,便需要檢討經營之道,而不應甩鍋「最低工資」。「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生動寫照不需再現。

事實上,最低工資只是一條底線,是社會對最底層員工最起碼的生活保障的底線,讓他們可以最低限度用自己的勞力,換取一個合理、能應付基本生活的收入。如果社會連這樣的底線也沒有,勞動便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尊嚴,這對社會進步危害深遠。

所謂成本增加的迷思

其次,最低工資對經營成本的影響非常有限。一方面,收取最低工資的底層員工,基本上佔極少數。比如按照勞工及福利局長孫玉菡的說法,現時領取最低工資的僱員人數,只佔勞動人口約0.6%,大概只有1.7萬人。商界有所謂的「漣漪效應」。現時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大概2.1萬元左右。收取最低工資的,如每月服務150小時,加兩元的結果,是每月只多了300元而已。對月入2.1萬元的員工來說,300元只是人工的1.4%。一般企業加幅都比這高;加得太少,很可能的結果是,企業留不住人才,就是僱員「炒老闆魷魚」,所以所謂「漣漪效應」,更多是製造假象、危言聳聽。更何況,底層員工的人工加幅其實對其他員工(特別是中高層的員工)影響微乎其微,甚至不成其為參考指標。

所謂漣漪效應的迷思

另有一種奇談,說的是以飯盒價格上漲為例,聲稱從以前的20多元漲至現在的幾十元。事實呢?就算沒有最低工資,香港的物價也是在持續上升的。在上世紀80年代尾至90年代,沒有最低工資,但物價指數的升幅大概維持在每年8-10%,最高為1991年的11.6%。顯然,物價上漲並非最低工資所致。在2023年,最低工資調整,由2015年的32.5元,一次過加到40元,加幅23.1%(按:實際上,2015年至2023年每小時工資中位數的增幅為27.3%,還沒有考慮最低工資被「凍薪」了足足八年)。那麼,物價加了多少呢?2023年的物價只加了2.1%。可以證明,最低工資並非物價高企的關鍵因素。反而,百物騰貴的最根本原因,更多是其他方面的成本,尤其是租金成本。那麼,如果商界這樣憂慮成本和競爭力,為何從不要求規管租金水平呢?不規管一下地產霸權?!所謂的「漣漪效應」,是偽命題,更是一種恫嚇手段,更多是針對沒有議價能力卻又堅持勞動的底層員工的壓榨、利益最大化的貪婪話術!

打破迷思,達至共贏

在勞工權益上,香港為最底層員工所做的實在太少。為最底層員工,做這麼一丁點最基本的法例保障,理所當然,理應獲得更多和更廣泛認同。全球首個最低工資由新西蘭於1894年制定,全球爭相仿效,現時大多數國家/地區均設最低工資標準,以此作為對收入不均的一種調節,作為對底層勞工權益最基本保障。如果最低工資是洪水猛獸,會嚴重破壞競爭力,為何各地還會實施?香港不是唯一實行最低工資的地區,但香港到2011年5月1日才開始實施最低工資,在勞工權益的保障上遠遠落後於全球趨勢。香港在勞工權益保障上,只是處於起點。本屆政府優化最低工資機制,提高對勞工權益保障的重視,值得肯定。

前述少數老闆所代表的商界及其意識形態,其實是不會用自己的利潤給員工發薪、加薪的,老闆從來都是讓消費者為員工發薪、加薪埋單的;商品價格是商品銷量的關鍵因素,定價權在老闆,這就解釋了有的老闆堅決抗拒最低工資的原因。只是這樣一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還能持續嗎?老板當然可以說,能否持續不是他要考慮的,他只考慮如何壓低成本,追求更高利潤;要考慮就讓政府考慮去!那就要支持政府訂立最低工資標準了!

事實上,資本主義從野蠻發展到現代,工資調整是達到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合理的工資才能產生消費動能,刺激經濟發展。市場不是靜態的,也不是零和遊戲。老闆資本家要是利益全取,經濟難以活起來,唇亡齒寒那就變成「攬炒」了。所以,老闆雖心不甘情不願,還是需要政府合理干預的!

最低工資新機制最終能否讓底層僱員分享經濟發展成果還未可知,儘管可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其立意是對的,各方走前一步才能有繼續走向前的可能,勞資雙方還是達成了共識願意接受,政府及時檢討機制,化解了協商機制的崩壞,這是由治及興,各利益相關方達至共贏的結果。期望這是香港新型勞動關係發展的標誌。

作者:吳秋北 港區人大代表 工聯會會長 立法會議員




來論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吳秋北:反中亂港思維邏輯陰魂不散

2024年10月03日 15:17 最後更新:23:00

香港曾幾何時被「譽」為「遊行之都」,一年365日有1千多次遊行。這「曾幾何時」其實也不是無從稽考的古早,最早也不會超過30年,即英國臨撤出香港前後。若是在港英殖民統治時期,說香港是「遊行之都」,那真是活見鬼!可以斷言,「遊行之都」絕對是英國殖民主義者臨撤退前「送」給香港的「美名」!特別是末代港督彭定康,更把「寛容」遊行的秀秀到立法局, 作態「開放」、「文明」到制定「扶持」的法律。所以港英搞這「美名」的偽善可謂司馬昭之心。所以由回歸至2019期間,遊行示威越演越烈,直到黑暴顏色革命爆發,危及國家安全,香港人才明白慘被英國糊弄於股掌。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19年黑暴顏色革命後,香港人已不再「天真而傻」,再不願戴這頂「遊行之都」的高帽了!可是近日卻有傳媒報道,前政府官員、如今的所謂教授學者表示,如果他是政府會鼓勵某些團體集會,「你(政府)要證明集會仍然得,建制派都可集會,五一(勞動節)工聯會都可以遊行。」(教授指的集會應是遊行吧!可是警方的數字,集會從沒減少反而有增加!這是疏忽還是誤導?!)

以上觀點明顯是居心叵測,立心不良!現在政府要靠搞遊行建立國際信心嗎?學者為證明自己會放屁,會特意脫褲子嗎!是否所有法律寫明可以做的事,政府都要專門鼓勵呢?!

工聯會非常明確知道《基本法》賦予香港人結社、集會、遊行、示威的自由。工聯會按法律可以有的權利不需要有關學者教授!教授要黑政府不要借工聯會說事兒,工聯要遊行示威就遊行示威。我們反對、抗議、譴責美國,就反對、抗議、譴責美國。這是因為美國可惡可恨可恥,絕對不是因為要證明《基本法》規定遊行有保障,工會有權利。

教授揣著明白裝糊塗,自以為得計,卻不覺暴露了反中亂港的思維邏輯。英美代理人、民主黨無法再起風浪時,教授便急不及待出來「指點」,所謂「鼓勵」、「證明」,好像是人畜無害的為做而做,其實都是反中亂港的套路。看來美英又佈置任務了,教授還是民主黨員嗎?該黨又蠢蠢欲動了!

作者:吳秋北 港區人大代表 工聯會會長 立法會議員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