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政治正確搞壞了奧運開幕式

博客文章

政治正確搞壞了奧運開幕式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政治正確搞壞了奧運開幕式

2024年07月30日 18:58 最後更新:19:24

今屆巴黎奧運開幕式在戶外舉行,和過去歷屆奧運很不一樣,巴黎是藝術之都,外界都對這一次奧運開幕式滿有期待。本來這次開幕式都算創意滿分的,但是就被政治正確的內容搞壞了。

巴黎版《最後的晚餐》(上),達芬奇在意大利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牆壁上的名畫(下)。網上圖片

巴黎版《最後的晚餐》(上),達芬奇在意大利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牆壁上的名畫(下)。網上圖片

奧運開幕式的藝術總監兼策展人托馬.若利還原了聖經中《最後的晚餐》一幕,這個有關耶穌和12門徒共進最後晚餐的故事,由意大利文藝復興巨匠達芬奇在意大利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牆壁上繪成名畫。巴黎奧運開幕式就模仿了《最後的晚餐》,中間耶穌的位置就由一名體態豐腴的女模特兒扮演,而12門徒都是變裝皇后、跨性別舞者、性小眾模特兒等來演繹。最後有一個大半身赤裸、塗成藍色的中年男性在晚餐桌前表演,他是模仿希臘神話酒神狄俄尼索斯。這巴黎版《最後的晚餐》創意雖然爆燈,但就令人感覺怪怪,藝術美感不強,但爭議性十足。

模仿希臘神話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表演者。網上圖片

模仿希臘神話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表演者。網上圖片

事後宗教團體大表不滿,羅馬天主教馬耳他總教區總主教希克盧納稱,他已經聯繫了法國駐馬耳他大使,對這一「無端侮辱」提出控訴。他在社交媒體上寫道:「我想對開幕式上一群變裝藝術家模仿耶穌《最後的晚餐》時對我們基督徒的侮辱,表示不安和極大的失望。」

這一幕除了引起宗教界和世界各地政界人士不滿外,美國電信和科技公司C Spire宣佈,因不滿開幕式對化作《最後的晚餐》的嘲弄,該公司將撤下奧運會所有廣告。C Spire原本是奧運會地區性贊助商。

奧運開幕式藝術總監若利解釋說,他從未想過要顛覆宗教,並解釋表演是為了慶祝多樣性,並向這場體育盛會和法國嘅美食進行致敬。「我的願望不是顛覆,也不是嘲笑或震驚,最重要是我想傳一種愛的訊息,一種包容的信息,而不是分裂」。

結果巴黎奧運會先在官方頻道撤下開幕式的片段,最後巴黎奧運會發言人就此致歉,聲稱無意表達不敬。

從開幕式藝術總監若利的解釋,可以看到幾個問題。

第一,自我中心。若利稱他創作的願望不是顛覆,亦不是嘲笑或是震驚,但很明顯這只是創作者自己主觀的感覺。對如此一幅重要宗教名畫的模仿,如果完全無考慮事件對宗教的含義,這恐怕就是過份自我中心了,放大了自己的觀感和權益,無視其他人的觀感和權益,正是問題的核心。

第二,小眾變成主流。無論是肥胖、少數族裔還是性小眾,一個包容的社會都應該尊重這些不同的群體,但是這不等於要全面放大這些群體的利益,甚至將小眾的權益當作主流。奧運會開幕式是一件莊嚴大事,以巴黎這個藝術文化之都,歷史土壤豐厚,藝術氣氛濃烈,就是簡單以一首馬賽曲,再加上現代裝扮的主角,就已經足夠表達法國的特色。如今藉《最後的晚餐》表達對小眾的包容,雖然藝術總監說不想做成分裂,但客觀上就正正做成分裂了。

第三,政治正確不等於正確。現今西方社會「白左」思想流行,其一個特點就是放大小眾的權益,其實背後是有政治考量。因為主流中比較開放的社群已經是白左政客的支持者,當他們的政見向小眾或者極端方向擴散時,才能拉到年輕人的選票,所以就出現政治正確就當作正確的激化異象。

其中一個例子是英國的校園,由於尊重性小眾的文化不斷發展,有超過四分一的英國中學已經是只性別中立廁所(男女廁不分),但是女孩在廁格之內,突然被一個男生闖入,而男生就自稱他感覺是自己是女性,女孩如果是要投訴這個男生,就反而會被投訴是歧視。

在上屆英國政府,曾經一度想修改教育指引,要保護這些投訴學生的權益,但後來英國的法律顧問制止了政府的行動,認為這樣最後亦可能會被成功司法覆核。

結論是,當小眾權益過分氾濫的時候,大眾權益反而得不到保障。政治正確的主張,帶來不了正確的結果。

盧永雄

Tags:

意大利

往下看更多文章

特朗普讓我們見識到什麼叫「霸權主義」

2025年01月08日 18:52

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可以如此凌辱其他國家,的確讓我們大開眼界。

特朗普1月7日在他的海湖莊園召開記者會,談到多個敏感問題,在短短一小時內作出多項令人震驚的聲明。

第一,特朗普呼籲用經濟手段吸收加拿大成為美國的一部分。

第二,他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巴拿馬運河和格陵蘭島。

第三,他要將墨西哥灣改名為美國灣,稱「美國灣,多麼美麗的名字啊!」

第四,要求北約國家將國防開支提高至GDP的5%。

特朗普並未解釋這些看似不可能的目標,如何能夠實現。他被問到會否避免在巴拿馬運河或格陵蘭島採取軍事或經濟脅逼手段的時候表示:「不,我不能向你保證這二者中任何一個,但我可以說,為了經濟安全,我需要巴拿馬運河和格陵蘭島…這可以保護自由世界,那兒(格陵蘭島)到處都是中國船隻,到處都是俄羅斯船隻,我們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的。」

對於特朗普這些令人震驚的言論,受影響的國家可以用「噤若寒蟬」來形容。加拿大總理杜魯多說,加拿大不可能成為美國一個州。丹麥首相弗雷澤里克森重申格陵蘭島是非賣品,但她不忘對美國說軟話:「總比中俄有興趣好」。而巴拿馬總統穆利諾回應稱,不會在特朗普上任前,評論任何特朗普的論調。

外媒評論普遍認為,特朗普這些採取更加大膽的言詞,是認為自己得到授權,可以隨心所欲地發表言論。媒體大多認為他只是擺出一個脅迫的高姿態,為他自己1月20日上任做勢。不過,如果就此將特朗普同時提出多個侵略性的目標僅視為空言,可能也低估特朗普代表美國的野心了。

特朗普正在實現將美國作一個角色轉換,過去美國以「世界警察」自居,聲言以維護正義為目的,面對他國入侵其他弱小國家的時候會出手制止,1990年出兵攻打伊拉克,制止其侵佔科威特,就是一個例子。

雖然這些行為客觀上是鞏固美國在地區內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但至少也是戴上一個「世界警察」的正義假面具。然而特朗普就完全將這個假面具放下,胡亂找些借口,赤裸裸地霸凌弱小國家。

特朗普這些行為,是一種典型的霸權主義(Hegemonism), 霸權主義指大國、強國、富國欺侮、壓逼、支配、干涉和顛覆小國、弱國、窮國,不尊重他國的獨立和領土主權,對別國進行強行的控制和統治。

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充滿著霸權主義歷史,近代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美國甚至亞洲的日本,都在全世界侵佔土地,略奪資源,成為霸權大國。上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由幾個霸權主義國家,為搶佔殖民地和爭奪世界霸權而起。而第二次大戰的三個軸心國----德國、意大利和日本,更和特朗普相類似,突出本民族的優越性,排斥異族。納粹德國要統治全歐洲,軍國主義的日本就要在亞洲建立起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其實就是一個日本帝國。當年的日本將所有自己本土的主要機構命名為帝國,例如在1886年把東京大學改名為帝國大學,就是這種霸權主義的重要表徵。二戰之後,美國試圖稱霸世界,「杜魯門主義」就是美國全球戰略擴張的典型,借「遏制共產主義」為名實行擴張主義,之後就是美蘇兩國幾十年爭霸。

特朗普展現的是赤裸裸的霸權主義,主要有幾個特徵:

第一,公然聲稱以經濟或軍事手段,想侵佔其他國家的領土,包括丹麥的格陵蘭島和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這是對他國主權的赤裸侵犯。

第二,以極高關稅壓榨其他國家,最突出的對象是鄰國加拿大和墨西哥。

第三,以各種名目索取經濟利益。特朗普要求北約國家將軍費佔GPD開支由2%增加至5%,背後亦是針對著龐大的軍火交易利益,因為歐洲國家要增加軍費,其中一個主要開支就是購買軍火,而現令世界最昂貴的軍火,例如戰鬥機或導彈,美國是主要生產國。

即使軍費佔GDP 2%的要求,目前北約32個成員國當中,亦只有23個國家達標。如果美國真的是不斷脅逼其他北約國家要將軍費增至5%,美國抽水之餘,亦會將這些國家的經濟資源抽乾,所以想在美國的軍事保護傘之下存活,亦不是那麼容易。而美國自己的軍費亦只佔GDP 3.2%,卻要求他國增加至5%。

總的來說,特朗普教曉世人什麼叫做霸權主義,而對抗霸權主義除了敢於發聲反抗之外,更重要的是自己擁有足夠的軍事和經濟實力,才可以和美國抗衡,否則就會跌入一個任人魚肉的境地,好像加拿大那樣,雖然她擁有僅次於俄羅斯的世界第二大領土,但由於對美國過份依賴,結果就淪落到被特朗普日日叫做「美國第51個州」的喪權辱國下場。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