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政治正確搞壞了奧運開幕式

博客文章

政治正確搞壞了奧運開幕式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政治正確搞壞了奧運開幕式

2024年07月30日 18:58 最後更新:19:24

今屆巴黎奧運開幕式在戶外舉行,和過去歷屆奧運很不一樣,巴黎是藝術之都,外界都對這一次奧運開幕式滿有期待。本來這次開幕式都算創意滿分的,但是就被政治正確的內容搞壞了。

巴黎版《最後的晚餐》(上),達芬奇在意大利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牆壁上的名畫(下)。網上圖片

巴黎版《最後的晚餐》(上),達芬奇在意大利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牆壁上的名畫(下)。網上圖片

奧運開幕式的藝術總監兼策展人托馬.若利還原了聖經中《最後的晚餐》一幕,這個有關耶穌和12門徒共進最後晚餐的故事,由意大利文藝復興巨匠達芬奇在意大利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牆壁上繪成名畫。巴黎奧運開幕式就模仿了《最後的晚餐》,中間耶穌的位置就由一名體態豐腴的女模特兒扮演,而12門徒都是變裝皇后、跨性別舞者、性小眾模特兒等來演繹。最後有一個大半身赤裸、塗成藍色的中年男性在晚餐桌前表演,他是模仿希臘神話酒神狄俄尼索斯。這巴黎版《最後的晚餐》創意雖然爆燈,但就令人感覺怪怪,藝術美感不強,但爭議性十足。

模仿希臘神話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表演者。網上圖片

模仿希臘神話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表演者。網上圖片

事後宗教團體大表不滿,羅馬天主教馬耳他總教區總主教希克盧納稱,他已經聯繫了法國駐馬耳他大使,對這一「無端侮辱」提出控訴。他在社交媒體上寫道:「我想對開幕式上一群變裝藝術家模仿耶穌《最後的晚餐》時對我們基督徒的侮辱,表示不安和極大的失望。」

這一幕除了引起宗教界和世界各地政界人士不滿外,美國電信和科技公司C Spire宣佈,因不滿開幕式對化作《最後的晚餐》的嘲弄,該公司將撤下奧運會所有廣告。C Spire原本是奧運會地區性贊助商。

奧運開幕式藝術總監若利解釋說,他從未想過要顛覆宗教,並解釋表演是為了慶祝多樣性,並向這場體育盛會和法國嘅美食進行致敬。「我的願望不是顛覆,也不是嘲笑或震驚,最重要是我想傳一種愛的訊息,一種包容的信息,而不是分裂」。

結果巴黎奧運會先在官方頻道撤下開幕式的片段,最後巴黎奧運會發言人就此致歉,聲稱無意表達不敬。

從開幕式藝術總監若利的解釋,可以看到幾個問題。

第一,自我中心。若利稱他創作的願望不是顛覆,亦不是嘲笑或是震驚,但很明顯這只是創作者自己主觀的感覺。對如此一幅重要宗教名畫的模仿,如果完全無考慮事件對宗教的含義,這恐怕就是過份自我中心了,放大了自己的觀感和權益,無視其他人的觀感和權益,正是問題的核心。

第二,小眾變成主流。無論是肥胖、少數族裔還是性小眾,一個包容的社會都應該尊重這些不同的群體,但是這不等於要全面放大這些群體的利益,甚至將小眾的權益當作主流。奧運會開幕式是一件莊嚴大事,以巴黎這個藝術文化之都,歷史土壤豐厚,藝術氣氛濃烈,就是簡單以一首馬賽曲,再加上現代裝扮的主角,就已經足夠表達法國的特色。如今藉《最後的晚餐》表達對小眾的包容,雖然藝術總監說不想做成分裂,但客觀上就正正做成分裂了。

第三,政治正確不等於正確。現今西方社會「白左」思想流行,其一個特點就是放大小眾的權益,其實背後是有政治考量。因為主流中比較開放的社群已經是白左政客的支持者,當他們的政見向小眾或者極端方向擴散時,才能拉到年輕人的選票,所以就出現政治正確就當作正確的激化異象。

其中一個例子是英國的校園,由於尊重性小眾的文化不斷發展,有超過四分一的英國中學已經是只性別中立廁所(男女廁不分),但是女孩在廁格之內,突然被一個男生闖入,而男生就自稱他感覺是自己是女性,女孩如果是要投訴這個男生,就反而會被投訴是歧視。

在上屆英國政府,曾經一度想修改教育指引,要保護這些投訴學生的權益,但後來英國的法律顧問制止了政府的行動,認為這樣最後亦可能會被成功司法覆核。

結論是,當小眾權益過分氾濫的時候,大眾權益反而得不到保障。政治正確的主張,帶來不了正確的結果。

盧永雄

Tags:

意大利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國危險好多

2024年09月09日 19:16 最後更新:20:11

美國國務院上周向美國國民和商界發出對香港的風險建議,警告他們在香港營商和旅遊,會面對人身安全和法律風險,特別是針對《港區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另外,美國還警告現在在香港營商,可能會觸犯美國對俄羅斯等多項制裁令,因為俄羅斯會利用香港進行交易。

美國這些對香港的警告,不單是「莫須有」的指控,如果對照美國的自身情況,還會覺得十分可笑,因為美國其實比香港危險得多。

第一,華人在美國面對法律風險。香港訂立《港區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後,並未曾起訴過美裔人士,不知美國是否在香港安插了間諜,所以如此緊張,自己對號入座。但是美國在2019年特朗普當總統的年代,推出一項針對學者的「中國行動計劃」,特別將矛頭指向華裔學者,要全面調查他們是否為中國做間諜。如今5年過去,真間諜找不到什麼,但被誣告的學者就多的是。

其中比較惹人注目的例子,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華裔教授陳剛。他在2021年1月被美國當局拘捕,控告他兩項電訊詐騙罪,指他隱瞞和中國的關係。美國檢方指控陳剛在向美國能源部申請270萬美元撥款過程中,隱瞞與中國有關的7項關係。但美國為難陳剛一年後,檢方最終撤銷對他的指控,表明陳剛沒有義務披露這些關係,這件案件難以成立。陳剛這個熱傳導的專家,就是這樣一度被帶上手銬和腳鐐,接受反覆的調查。事後他強調,一年的經歷令他「感到極度痛苦,令人生理想幻滅」,深深打擊了他在美國做研究的信心。

另一個美國華裔學者吳瑛的故事更悲哀。她是美國西北大學范伯格醫學院的教授,是神經科學專家。吳瑛在今年7月10日在位於芝加哥的寓所內自殺身亡。她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調查她和中國政府的關係。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癌症生物學專家王小凡表示,「這些調查毀了吳瑛的職業生涯,她是如此敬業的科學家,剝奪她做研究的權利,就等於剝奪她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吳瑛的實驗室已被關閉,相信是她受到很大打擊,最後自殺身亡。

在美國只要身為華裔人士,特別是在敏感行業工作,被誣告指為中國間諜的風險相當高。香港有調查起訴過一個美裔學者嗎?

第二,中國人在美營商風險高。美國要和中國打科技戰,就經常對中國公司扣上國家安全的帽子,例如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之下,指控華為和中國軍方有關係,禁止美國公司向華為出售高端芯片,華為本來在美國銷售智能手機,也要被逼退場。還有很多中國企業無端受到指控,例如福建省的晉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就被美國檢察官指竊取美國半導體企業美光科技公司的專利數據,從事商業間諜活動。不過在今年的2月,美國舊金山地區法院裁定晉華公司無罪。

美國商務部當日還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將晉華公司列入限制產品、軟件和技術出口的實體名單。從美國法庭最後的審判結果可見,晉華受到美國政府的無理打壓,雖然最後官司告不入,但對公司的傷害已經很大。

第三,在美國有人身安全風險。按美國政府的警示,好像說到美國人在香港營商和旅遊,生命安全都會受到威脅,其實真正高風險的是美國。美國的槍擊案無日無之,在2023年美國最有42889人死於各類涉槍事件,平均每天死亡約117人。美國去年發生了655宗至少4人死傷的大規模槍擊事件,差不多平均一日有兩宗。由於槍擊事件在美國太過普遍,所以媒體報道的只是少數。美國人口3.3億人,但民間保有的槍支數量高達超過4億枝,在美國人身安全的確難以保障。而華裔面對多一重種族歧視風險,2021年1月15日,一名40歲的美籍華裔女子在紐約地鐵站等車時,被一名黑人推入地鐵鐵軌,遭飛馳而來的地鐵直接碾壓致死,狀況慘不忍睹。香港有發生過美國人受襲事件嗎?

總括而言,美國向香港發出營商及旅遊警示,令到美國人覺得香港很不安全。我就有一些美國朋友,他們會問,現在來香港旅遊,香港機場會不會因為示威而忽然關閉,令他們不能回國?亦會有人問,香港現在有了《國安法》後,是否不能上網?雖然我們覺得這些問題荒謬可笑,但美國人如果每天聽著美國政府的警示,的確會以為香港是一個人間煉獄。不過現實的香港,卻比美國安全多了。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