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如何環保:拓寬宏觀視野 善用科技手段

博客文章

如何環保:拓寬宏觀視野 善用科技手段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如何環保:拓寬宏觀視野 善用科技手段

2024年11月18日 14:22 最後更新:14:36

聖誕節將至,南海上卻連續生成4個颱風,香港前所未有地在11月中掛起8號風球;世界各地出現極端天氣,亞馬遜雨林區大規模亁旱、阿拉伯沙漠暴雨水淹,全球暖化造成的危害已經燒到眼眉。

持續智庫上週(11月5日)以「永續與發展:青年與科創」為主題舉辦的講談會上,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博士表示,在環保議題上,氣候變化和碳排放問題已造成嚴重危機,遠遠超越生態保育問題。前兩日,全球碳項目科學團隊的最新研究「新鮮出爐」:全球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在2024年再次創下歷史新高,預測顯示,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416億噸,且這個趨勢並沒有逆轉的跡象。大氣中如此大量的二氧化碳水平,大大加劇了全球變暖的程度。由此可見,全球變暖和碳排放是當下最迫在眉睫的全球性環保問題,事關氣候變化不僅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磨滅的破壞,海平面上升、水旱災害和惡劣天氣更會嚴重影響經濟、民生及糧食安全。據2022年經合組織等多個氣候政策態度的國際民意調查顯示,全球大多數人都認為氣候變化對地球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其中80%的受訪者希望各政府採取更有力的行動來應對氣候危機。

相比而言,一旦提及到香港的環境保護,最先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反而是候鳥保護、土地保育等議題。「圈地保育」、建立自然保護區成為環團的首選倡議,反而宏觀環保的意識顯得少了分量。生態保育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來說固然重要,但是氣候變化對於保護區保育成效的影響卻鮮為人知。學者Wenda Cheng和Timothy C. Bonebrake對香港的蝴蝶保護區進行了在氣候變化下的有效性評估,結果顯示,氣候變化會導致群落或生態系統轉變,使保護區能否持續達到保育目標變得不確定。儘管香港的保護區覆蓋率相對較高,但在氣候變化下,保護區對蝴蝶等生物的保護成效可能會下降,甚至會面臨滅絕的危機。

因此,要真正做到生態保育和環境保護,就要跳出保護生態用地的思維模式,將視野放在更宏觀的氣候問題上。現時,氣候暖化和綠色減排等可持續發展理念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大家也對其重要性有清晰認知。近年來,當局和社會各界也逐漸重視氣候和碳排放等問題,並為之作出努力。2021年,政府出台了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當中設立了香港在2050 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並強調了可再生能源及推廣綠色運輸等策略對於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性。這些策略是十分科學及可行的。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們目前所處在科技革命的時代,以前由於發展所帶來無法克服的環境問題,現在大多數都可以由創新的科學技術進行解決,並通過探索各種新興技術,實現節能減排。

例如,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廣電動車,因交通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最大來源。電動車沒有「死氣喉」,完全沒有廢氣排放,已經可以令馬路上的廢氣大量減少。當然,電動車消耗的電,在生產時也會產生二氧化碳,但發電廠比燃油汽車引擎有更高能效,始終有助減排;此外,由於香港正在推行清潔能源發電,若在電動車製造過程中選擇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更是從源頭上減少碳排放。又如T·PARK和O·PARK營運的大型轉廢為能設施,可將淤泥和廚餘轉化為生物能源及肥料,並將回收焚化過程中產生的熱能轉化為電力,最高可生產高達兩兆瓦的電力輸出至公共電網。此外,當局更是大力發展太陽能和離岸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邁進低碳經濟。

其次,人工智能在環保產業上的應用也大大促進節能減排的效率。現時,香港工業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研發中心已研發出用於廢物回收的 AI 分類系統,能夠有效提升廢物回收價值,促進資源循環再用。又有愈來愈多新建物業部署物聯網感應,及引入AI能源管理系統,例如實時監測室內人數變化,計算閒置率,亦能偵測空間光暗、溫度及濕度;當室內人數減少時,通過調低冷氣通風或照明的功耗,節省用電,提高能源效率。

除了清潔能源和人工智能可在節能減碳做出貢獻,在建築設計中納入減排的考慮,甚至可以實現負碳排放。位於九龍灣的建造業零碳天地,以淨零碳排放運作為目標,採用環保建築科技,通過太陽能光伏板,及利用廢置食用油製成生物燃料的三聯供系統,產生可再生能源,以抵消其建築過程和主要結構材料的內含碳。同時,建築採用不同的節能設計,較採用標準設計的同類建築節省25%的能源。

既然善用科技及鼓勵創新可對減少碳排放有積極作用,並對氣候變化產生不可或缺的貢獻,香港更應脫離「無為保育」的態度,而必須從被動措施轉變為主動策略,利用科技處理環保的迫切挑戰。正如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香港過往的保育概念是「將土地圈出來不准發展」,反而令魚塘乾涸、田地荒廢,喪失其保育價值。相反,生態保育與城市發展並不對立,我們應採用積極保育的策略,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生態管理。 

 

資料來源:

Fossil fuel CO2 emissions increase again in 2024. Science Daily. November 12, 2024.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4/11/241112191227.htm 

 

Global surveys show people’s growing concern about climate change. Journalism for the energy transition. June 20, 2024.  https://www.cleanenergywire.org/factsheets/global-surveys-show-peoples-growing-concern-about-climate-change 

 

Cheng, W., Bonebrake, T.C. Conservation effectiveness of protected areas for Hong Kong butterflies declines under climate change. J Insect Conserv 21, 599–606 (2017). https://doi.org/10.1007/s10841-017-9998-7 

 

香港工業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研發中心 (FLAIR) 首秀國際環保博覽 展現人工智能驅動的廢物分類技術/智能回收箱https://hk.funkykit.com/2024/11/34932/

 

 智慧生活|節能減排 慳得其法 施耐德電氣 為未來樓宇定義

https://www.am730.com.hk/科技/智慧生活丨節能減排-慳得其法-施耐德電氣-為未來樓宇定義/330445

 

 專訪|重劃北都濕地區研釋放土地 謝展寰:「圈地不准發展」概念須改。星島日報,2022年7月24日。

https://www.singtaousa.com/2022-07-24/專訪|重劃北都濕地區研釋放土地-謝展寰:「圈地/4188525#page2




持續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上週有兩個交流會,在政府、業界和政界的積極參與下,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和規劃開創了新局面。無論是週三的立法會前廳交流會,還是週五大公報舉辦的「以國家戰略高度謀進北部都會區發展」研討會,提出的建設性意見都與持續智庫過去數月的政策倡議不謀而合。

創新管理架構、簡化審批流程、中央採購、按實補價和改革短期租約是這兩個會議提出的五項重要舉措,旨在為北部都會區等大型發展項目提速提效。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女士更鄭重提出,在推動發展的事情上,政府將由「監管者」的角色向「促進者」的思維轉變,為香港的土地發展拆牆鬆綁。

立法會前廳交流會(資料來源:立法會秘書處)

立法會前廳交流會(資料來源:立法會秘書處)

創新管理架構

北部都會區將建設大規模的基建、住宅和商業項目,涉及多個部門的協調和運作,具有複雜性。繼《2022年施政報告》宣布後,當局成立了「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統籌北都發展。不過,據代表新界北的立法會議員張欣宇和持續智庫的觀察,都認為「北都辦」現在只做統籌工作,缺乏能作統一決策的話事人和足夠的專業團隊,因此每一個程序仍然要遊走十多個政府部門,並未能有效提速推動發展,也未必能有效、迅速地處理北都發展的種種挑戰。因此,張議員建議當局應該大刀闊斧進行機制上的革新,例如,由司長級的官員坐鎮「北都辦」擔任行政上的實質領導,而非只在「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中遙控。他也建議賦予北都辦相關發展項目的審批權等,既節省政府人手,又減少工程延誤的可能性。

(網絡圖片)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

(網絡圖片)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

與北部都會區一河之隔的深圳前海也是產業先行的新開發區。當時,為加快區域發展,國家發改委賦予其副省級的行政定位和權力,使其在規劃和管理上享有極大的自主權,土地開發可以直接由地區的負責官員作及時的決策和審批,而無需再經各部門層層申報,大大加強了行政效率。這樣的管理改革,值得北都借鑑。

深圳前海(資料圖片)

深圳前海(資料圖片)

簡化審批流程

在過往的基建工程中,審批流程是最繁複的,幾乎佔據工程的三成時間,歷時經年。這種費時、高成本的程序或會令有興趣來香港發展的企業打退堂鼓。在立法會前廳交流會上,喜見發展局局長表示,當局正研究和推出多項精簡審批流程的措施,期望能鼓勵私人市場參與土地的開發和建設。做法是在今年內賦權業界自行認證,容許「認可專業人士」直接對相關項目進行審批,而無需經過政府部門的逐步審批流程。相關部門以抽查作為把關,亦能負起政府監督的責任。其實,香港一向在某些專業領域和行業協會中已經採取自行認證的做法,對提高效率和規範市場水準都有好處。

 中央採購

發展局局長表示,在北都建設階段中,當局將就部分建造環節進行中央採購,為多個項目或部門提供所需的物資和設備,冀能提高採購效率、降低基建成本。不過當局也需進一步完善操作機制的規範,避免阻礙了市場的良性競爭。

按實補價

針對土地行政程序如何拆牆鬆綁,甯漢豪局長則表示當局會研究「按實補價」的概念,即指根據發展商不同發展周期的實際地價或土地用途的價值來補地價,而不是跟從過往做法,發展前期就要按照「最高發展價值」估算來補地價。也是代表新界北的立法會議員劉國勳認為,這種模式更靈活有彈性,令發展商在不同發展周期投資和發展,毋須一次過投放大筆資金,減輕初期的資金壓力,加速項目的啟動,有助北都的多元化產業發展。

劉國勳議員支持按實補價(網絡圖片)

劉國勳議員支持按實補價(網絡圖片)

改革短期租約

另一方面,劉國勳議員建議當局可以延長短期租約的年期。目前短期租約的期限為3-5年左右,無法支持發展商對產業作出長期規劃和發展。當局可參考現有的「特殊用途租契」形式,批出特長租約,例如10年至15年,令產業可確保發展年期的穩定性,計算投資及回報。通過「按實補價」和長期租約的配合,批地具備靈活性和穩定性的雙重保障,同時降低了門檻,相信可以吸引更多中小型發展商和企業參與北都建設,而不僅僅是大型地產商。

放寬土地用途

政府在土地政策和管理方面一向非常保守,以上的五個建議是十分難得的舉措。但是在土地用途的思維上,仍然將「住宅」、「工業」、「商業」、「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等用途分得一清二楚,甚至互相排斥。其實,在科技的助力下,環境條件不再是一成不變,土地用途可以變得更加靈活。因此,當局應藉此管理創新的契機,引進創新的規劃思維,將北部都會區作為多元化土地用途的新示範區,最大化地利用各分區內的土地資源。正如局長提到,研究讓發展地帶的鄉村屋宇進行商業活動或經營飲食、民宿;北都的其他區域也可以在科技的帶動下,釋放發展潛能。例如,利用「魚菜共生」的綠色科技,在工廈中發展都市休閒農業;或在建築物外種植「綠牆」,兼顧發展和環保,代替「圈地保育」的傳統模式。

北部都會區(網絡圖片)

北部都會區(網絡圖片)

相信在當局創新「破局」,和業界積極建言獻策之下,北部都會區定能拆牆鬆綁,為發展商提供更靈活的運作環境,吸引更多投資者和專業人士帶來資金和技術支持,把握時機快速發展。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