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亞洲知多點 (二) --香港與日本

博客文章

亞洲知多點 (二) --香港與日本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亞洲知多點 (二) --香港與日本

2025年02月19日 12:00 最後更新:03月27日 16:54

作者: 鍾賢

港人常戲言,日本乃香港「第二個家鄉」。在「崇日媚外」的心態及日圓疲弱情況下,不少港人於長假期間赴日旅遊消費,更有小朋友受訪時笑稱「去日本開心過逗利是」。不過,去日本遊玩是一回事,在日本長期生活是另一回事。在遊客的歡笑背後,日本國債嚴重,因為日圓大幅貶值及欠缺外資投資等不明朗因素,拖跨了日本經濟復甦及商業活動,大大加重日本市民負擔。

日本負債纍纍,要國民填債

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經濟高速發展,曾經逼近美國。但在90年代泡沫爆破後一蹶不振。受制於內需疲弱與出口下滑,日本2024年本地生產總值(GDP)僅有0.1%增長,反觀香港同期GDP有2.5%增長率,高下立見。

現時,日本總負債逾11萬億美元,乃其GDP的250%,平均每人負債約9萬美元,惟人均財政儲備僅約1萬美元 ;反觀香港的債務(不計金管局吸納銀行體系多餘港元發行的外匯基金票據等)僅佔GDP約11.3%,平均每人負債僅約3000美元,而人均財政儲備卻有逾5萬美元,香港的財政狀況遠比日本健康。

香港、日本數字大比拼。

香港、日本數字大比拼。

日本在財政赤字高企、負債纍纍之下,日本大徵各種稅項,10%銷售稅不在話下,其薪俸稅稅率比香港高,日本針對4000萬日圓(即約205萬港元)或以上收入人士徵收45%薪俸稅,即是將市民近半的收入上繳中央,而香港的標準稅率也僅僅是15%!但日本市民平均月薪比香港低,加上日圓匯率低迷,大大削弱日本國民收入的實際購買力。

相比之下,香港低稅率及簡單稅制,加上「自由港」的國際地位,絕大部份入口貨免稅,以港人的收入相對於香港物價,港人的實際購買力,遠高於日本人。2024年的香港人均GDP為55,610美元,更遠勝日本的35,610美元。

經濟急轉直下 生活壓力迫人

從港人作為日本旅客的角度而言,日圓匯率低迷是港人遊日的天大喜訊,但日本市民卻以此為恥。2024年有調查指出,有87.5%受訪日本人對日圓貶值感到負面影響,亦有日本人表明日圓疲弱導致日本吸引更多文化水平低的「底層觀光客」,故十分討厭日圓貶值。

日本通脹率高生活難捱。

日本通脹率高生活難捱。

同一片天空,同一塊麵包,在不同的地域,日本卻要飽受低迷經濟影響的國民「捱貴麵包」。根據2024年第4季的數據,日本的通脹率為3.6%(+0.7%),遠遠拋離香港的1.4%。根據最近的巨無霸指數,香港一個巨無霸大概為2.94美元,但日本卻要3.19美元。經濟不景氣,加上市面充斥一班衝着日圓低迷而來的遊客,自然民不聊生。

日圓疲弱 削外來投資或工作信心

日圓疲弱下,除了日本國民購買力回落,亦令跨國企業投資日本意願大減。聯合國數據指出,2023年流入日本的外來直接投資(FDI)僅約214億美元,而作為「地圖上一小點」的香港卻有逾1127億美元FDI。

有2024年的日本調查指出,91 %居日外國受訪者表示「在逗留資格到期後依然想在日本工作」,對比2022年的調查時減少5.8%,而「不願在日本工作」的居日外國受訪者,則於2年間增加4.1個百分點,當中主因為「日圓貶值」,其次為「長時間勞動等工作環境」。日本貴為旅遊大國,不斷向外宣揚日本美夢,但人很現實,總是向錢看,外國專才選擇投資或工作的地點,始終要向現實低頭,日圓貶值令外國人賺日圓換回較少的外匯,大大減低他們留日工作的吸引力。相反地,港元強勢,香港吸引外資能力顯著,國際商業樞紐地位自然穩固。

香港旅遊業數字比日本優勝

刺破了日本經濟美好的泡沫後,講到旅遊業數字,原來日本一國1.2億人口的大國,比只有750萬人口的香港遜色。

疫情過後,論旅遊業的復甦情況,香港2024年有4450萬旅客訪港,而日本卻僅有3680萬訪客,當中香港訪客增長率為31%,而日本則比香港更低,僅有27.6%增長。

香港遊客人數高過日本。

香港遊客人數高過日本。

香港作為國際大城市,英語水平及交通配套比日本優勝,香港不僅英語水平全球排名第32名(日本僅排名全球第92位),而在公共交通方面,城市流動就緒指數於2023年亦在「公共交通分類指數」將香港列為全球第一(東京僅排名全球第10);香港的酒店住宿成本遠比日本低,香港5星級酒店每晚住宿費約2000港元,日本則要逾4600港元。香港而雖身為彈丸之地,中環荷李活道卻於2024年被《Time Out》評選為全球第2最型格街道,大幅度拋離排名全球第9的日本東京的茶澤通。中西文化匯聚、交通便捷的香港,始終是旅客亞洲地區的首選。

最後,論安全保障方面,香港也佔優。日本機場近年發生一些駭人事故,例如於2024年1月2日在羽田機場,發生海上保安廳飛機和民航機相撞的慘劇,導致5人死亡,歸根到底,就是因為日本海上保安廳的軍機亦會使用民用機場升降。近日美國亦出現美國航空客機於華盛頓空中和美軍黑鷹直升機相撞事故,正正反映民航機跟軍用飛機經常共用機場的危險性。而駐港解放軍設有石崗機場,軍機鮮有使用民航機場,自然大大增加香港航空安全性。另外香港航空貨運量,更是全球第一,遠勝排名第12的日本。

不適合生活的「泡沫美夢」

對旅客來說,日本是廉價享樂的天堂,但日本市民深受國債及經濟低迷影響,別人眼中的「抵玩」,正正是他們的災難,而國家尊嚴受到踐踏,更屬雪上加霜。旅客們享受着美輪美奐的旅遊業包裝,可是大部份日本國民就要捱日圓貶值的生活重擔,日以繼夜過着「社畜」人生。歡笑過後,香港旅客享受日本低廉玩樂回憶的同時,還望對日本國民多一份尊重,別再在日本人面前,「稱讚」日本為「低成本」旅遊天堂。




維觀者言:鍾賢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禁煙為時未晚

 

作者:鍾賢

平生比較討厭香煙,一來自己小時候經常患支氣管炎,從小對香煙特別敏感 。二來家人深受一手和二手香煙所害,肺病總是跟著我的家門。

鍾賢吸煙的叔叔肺癌去世,無吸煙的姑姑無故患上第三期肺癌,老煙槍爺爺在我小時候因吸煙相關的肺病身故。現時,《2025年控煙法例(修訂)條例草案》終於出台,總算為自己和家人有多一點保障。

針對加味煙及電子煙引誘青少年吸第一支煙,政府新政策除禁止藏有電子煙或售賣薄荷味以外的加熱煙,亦禁止部份於公共交通等候處的吸煙行為,更擴大法定禁煙區至不少接觸到幼童和青少年的位置(如幼兒中心、醫院、健康中心出入口3米範圍內),禁止於排隊進入醫院、體育場、公眾遊樂場等地方的吸煙行為。

各地禁煙大不同

最近在電視看到前全國政協常委何國柱與盧寵茂教授的深情對話,何國柱曾是煙草公司老闆,也承認非常後悔以前煙不離口,而導致患上肺癌。何國柱在化療期間非常辛苦,慶幸現在已經痊愈,更會勸朋友減少吸煙。

禁煙之勢如火如荼,有人指新例內容混淆,質疑何不劃一全面禁煙,但亦有人覺物極必反。香港,究竟走得太前,還是走得太慢?

綜觀外國的例子,東南亞國家普遍採取更嚴厲的控煙措施,新加坡和泰國均禁止加熱煙、電子煙及水煙,而澳門亦禁止加熱煙及電子煙;西方國家方面,法國、西班牙及德國等27個國家均禁止加味煙,而英國和美國亦禁止薄荷味以外的加味煙。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電子煙銷售對象直接針對兒童及年青人,電子煙製品亦故意加入不同水果及糖果味道,引誘年輕人吸食,令更容易大量吸入有害化學物質。

禁煙範圍方面,新加坡和泰國同樣將多個公共空間列作禁煙區,當中泰國將政府大樓、醫院、公共交通工具、沙灘及公共出入口的5米範圍列作禁煙區;而新加坡亦將所有室內空間、公交車、醫院附近範圍、巴士站5米範圍內、公園、休戲地點、海灘、洗手間、有蓋行人過路處,甚至是所有禁煙範圍的5米範圍納入禁熱區,另將整個市中心路段Orchard Road(烏節路)全面禁煙。

新加坡政策落實初期,惹來煙民擠湧於窄小的吸煙區,自嘲新加坡政府有100種不准你吸煙的原因,但鐵一般的數字說明,獅城禁煙有方,當地吸煙率由2010年的13.9%跌至2023年9.5%。

嚴控電子煙與加味煙:東南亞國家明智之舉

近年來,新加坡、泰國、印度等東南亞國家強力禁止電子煙及加味煙,這些政策不僅是對公共健康的負責,更證明「健康優先」的治理模式並不會損害經濟,尤其是旅遊業。

全球多地實施嚴厲的禁煙措施,亦無損旅遊業。

全球多地實施嚴厲的禁煙措施,亦無損旅遊業。

新加坡早在2018年便全面禁止電子煙,泰國更對違法銷售者處以重罰,而印度則在2019年直接禁止電子煙生產與進口。這些措施看似嚴格卻是必要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吸煙每年導致800萬人死亡(當中包括130萬無辜的非吸煙者),當中70%來自中低收入國家,包括東南亞。若放任電子煙或加味煙流行,未來的醫療負擔將更加沉重。

新加坡於2018年實施嚴厲禁煙法例之後,連續2年平均每年上升一百多萬人次旅客,由2017年的1,700萬旅客上升至2019年的1,900百萬,旅遊收入更突破270億新加坡元,顯示吸煙不會影響旅遊業。

同樣,泰國在2015年禁止電子煙後,緊隨之後的5年國際旅客數字由2015年的2,900萬人次穩定地攀升至接近4,000萬人次,而印度的旅遊收入也在禁令後穩步回升,2023年外國遊客消費達280億美元,與疫情前持平。顯然,旅客選擇目的地時,更看重文化、安全與服務品質,而非能否吸煙或是否買到電子煙。

日前酒吧業接受媒體訪問時,紛紛吸着水煙,聲稱特區政府禁止有味煙是趕絕煙民及生計。不過,既然明知加味煙有害,何以縱容吞雲吐霧的商人販賣嚴重有害健康的產品以牟利?面對陋習,我們更不能一成不變。嚴控電子煙和加味煙不會阻礙旅遊業,亦能減少未來的醫療災難。當一個政府敢於對煙草業說「不」,它展現的不只是政策魄力,更展現對市民生命真正的重視。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禁煙不是一種權利,而是一種責任,我亦深信旅客並非僅為一口煙而決定是否來港旅遊。明知一手煙和二手煙禍害極深,何以繼續宣揚禁煙剝削煙民權利的無稽之談。與其固步自封,倒不如早點讓我們和下一代遠離煙害,長長久久享受健康生活。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