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有兩個交流會,在政府、業界和政界的積極參與下,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和規劃開創了新局面。無論是週三的立法會前廳交流會,還是週五大公報舉辦的「以國家戰略高度謀進北部都會區發展」研討會,提出的建設性意見都與持續智庫過去數月的政策倡議不謀而合。
創新管理架構、簡化審批流程、中央採購、按實補價和改革短期租約是這兩個會議提出的五項重要舉措,旨在為北部都會區等大型發展項目提速提效。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女士更鄭重提出,在推動發展的事情上,政府將由「監管者」的角色向「促進者」的思維轉變,為香港的土地發展拆牆鬆綁。
立法會前廳交流會(資料來源:立法會秘書處)
創新管理架構
北部都會區將建設大規模的基建、住宅和商業項目,涉及多個部門的協調和運作,具有複雜性。繼《2022年施政報告》宣布後,當局成立了「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統籌北都發展。不過,據代表新界北的立法會議員張欣宇和持續智庫的觀察,都認為「北都辦」現在只做統籌工作,缺乏能作統一決策的話事人和足夠的專業團隊,因此每一個程序仍然要遊走十多個政府部門,並未能有效提速推動發展,也未必能有效、迅速地處理北都發展的種種挑戰。因此,張議員建議當局應該大刀闊斧進行機制上的革新,例如,由司長級的官員坐鎮「北都辦」擔任行政上的實質領導,而非只在「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中遙控。他也建議賦予北都辦相關發展項目的審批權等,既節省政府人手,又減少工程延誤的可能性。
(網絡圖片)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
與北部都會區一河之隔的深圳前海也是產業先行的新開發區。當時,為加快區域發展,國家發改委賦予其副省級的行政定位和權力,使其在規劃和管理上享有極大的自主權,土地開發可以直接由地區的負責官員作及時的決策和審批,而無需再經各部門層層申報,大大加強了行政效率。這樣的管理改革,值得北都借鑑。
深圳前海(資料圖片)
簡化審批流程
在過往的基建工程中,審批流程是最繁複的,幾乎佔據工程的三成時間,歷時經年。這種費時、高成本的程序或會令有興趣來香港發展的企業打退堂鼓。在立法會前廳交流會上,喜見發展局局長表示,當局正研究和推出多項精簡審批流程的措施,期望能鼓勵私人市場參與土地的開發和建設。做法是在今年內賦權業界自行認證,容許「認可專業人士」直接對相關項目進行審批,而無需經過政府部門的逐步審批流程。相關部門以抽查作為把關,亦能負起政府監督的責任。其實,香港一向在某些專業領域和行業協會中已經採取自行認證的做法,對提高效率和規範市場水準都有好處。
中央採購
發展局局長表示,在北都建設階段中,當局將就部分建造環節進行中央採購,為多個項目或部門提供所需的物資和設備,冀能提高採購效率、降低基建成本。不過當局也需進一步完善操作機制的規範,避免阻礙了市場的良性競爭。
按實補價
針對土地行政程序如何拆牆鬆綁,甯漢豪局長則表示當局會研究「按實補價」的概念,即指根據發展商不同發展周期的實際地價或土地用途的價值來補地價,而不是跟從過往做法,發展前期就要按照「最高發展價值」估算來補地價。也是代表新界北的立法會議員劉國勳認為,這種模式更靈活有彈性,令發展商在不同發展周期投資和發展,毋須一次過投放大筆資金,減輕初期的資金壓力,加速項目的啟動,有助北都的多元化產業發展。
劉國勳議員支持按實補價(網絡圖片)
改革短期租約
另一方面,劉國勳議員建議當局可以延長短期租約的年期。目前短期租約的期限為3-5年左右,無法支持發展商對產業作出長期規劃和發展。當局可參考現有的「特殊用途租契」形式,批出特長租約,例如10年至15年,令產業可確保發展年期的穩定性,計算投資及回報。通過「按實補價」和長期租約的配合,批地具備靈活性和穩定性的雙重保障,同時降低了門檻,相信可以吸引更多中小型發展商和企業參與北都建設,而不僅僅是大型地產商。
放寬土地用途
政府在土地政策和管理方面一向非常保守,以上的五個建議是十分難得的舉措。但是在土地用途的思維上,仍然將「住宅」、「工業」、「商業」、「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等用途分得一清二楚,甚至互相排斥。其實,在科技的助力下,環境條件不再是一成不變,土地用途可以變得更加靈活。因此,當局應藉此管理創新的契機,引進創新的規劃思維,將北部都會區作為多元化土地用途的新示範區,最大化地利用各分區內的土地資源。正如局長提到,研究讓發展地帶的鄉村屋宇進行商業活動或經營飲食、民宿;北都的其他區域也可以在科技的帶動下,釋放發展潛能。例如,利用「魚菜共生」的綠色科技,在工廈中發展都市休閒農業;或在建築物外種植「綠牆」,兼顧發展和環保,代替「圈地保育」的傳統模式。
北部都會區(網絡圖片)
相信在當局創新「破局」,和業界積極建言獻策之下,北部都會區定能拆牆鬆綁,為發展商提供更靈活的運作環境,吸引更多投資者和專業人士帶來資金和技術支持,把握時機快速發展。
持續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近年來,全球「低空經濟」迅速崛起,成為城市創新發展的重要賽道。從無人機物流到空中計程車,低空領域的商業潛力正被不斷挖掘。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擁有得天獨厚的空域,海洋資源和基礎設施,卻尚未充分開發低空經濟的價值。本文建議香港政府與機場管理局積極考慮引進 Air Race X 及Air Race E(空中競速賽事),並以規劃中的機場城市SKYTOPIA 「世桃彼亞」航空主題區為基地,將此項目打造成為香港低空經濟標誌性項目,既可產生直接收入,並激發投資者信心,吸引全球投資發展「世桃彼亞」, 更可造就香港為航空競速賽事及科枝發展中心,進一步鞏固香港「世界盛事之都」的地位。
Skytopia概念圖,網絡圖片
AIR Race X 和 AIR Race E 的背景
AIR Race X 是一項大型極限飛行運動賽事,以來自世界各地的飛行員進行高難度及極速比賽為特色。第一屆賽事於2023年在日本澀谷舉行, 今年的賽事已經在日本福島響起戰鼓,吸引全球觀眾和媒體的廣泛關注。比賽強調創新和技術,展示尖端的空中機動和高性能飛機。比賽亦利用虛擬現實科技,讓世界各地觀眾,實時欣賞賽機在市區高速穿插飛行的情况。
Air Race X(網絡圖片)
AIR Race E 代表了世界上第一個電動兢速飛行競賽系列,包括有人駕駛飛機,極速無人機(drones)及垂直升降飛行器(eVTOL)不同级別的比賽。其目的是突出電動飛機技術的進步並促進航空領域的環境永續性。該活動吸引了具有環保意識的贊助商和參與者,符合全球脫碳目標。Air Bus (空中巴士)在2019年和Air Race E 創辦機構共同研發有人驾駛電動賽機,並於2022 首飛成功。 目前已有英,美,法,德等十一個國家的飛行隊登記参加賽事。Air Race E 首次賽事在筹備階段,機場管理局可透過利用中國在電動飛行器和電池技術的世界領先地位,吸引戰略合作夥伴,增強及發展电動飛行科技,並確保長期經濟成長。
Air Race E(網絡圖片)
至於舉辦AIR Race X和AIR Race E的經濟可行性,我們主要有四方面的考慮:
1. 基礎設施相容性
「世桃彼亞」比鄰香港國際機場,是匯聚商業活動,文化交流,藝術交易及娛樂休閒於一身的「綜合城市」,擁有一個 20,000 個座位的室內場館(亞洲國際博覽館二期),大型商場,濱海公園,海岸渡假村及豪華酒店等。這些設施可以支援活動後勤並增強觀眾體驗。「世桃彼亞」附近有廣阔海濱資源,如欣澳,迪士尼樂園,愉景湾等,可考慮作為兢速飛行比賽的專門安全區及赛道。以「世桃彼亞」作為舉辦 AIR Race X 基地,利用香港國際機给賽機升降,停泊,維修,改造附近海湾作為赛道,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skytopia 場館概念圖(網路圖片)
2. 收入潛力和預測
在美國舉行的兢速飛行赛事,吸引過八萬的觀眾。AIR Race X 預計將吸引高消費遊客,與「世桃彼亞」對高端遊客和豪華設施(如 Jet Fresh Market 和遊艇碼頭)的目標一致。高知名度的活動可以吸引優質遊客,並透過門票銷售和贊助產生可觀的收入。
Air Race X活動強調創新、挑戰和形象,非常吸引贊助和合作夥伴。「世桃彼亞」的投資者可能會發現參與高知名度活動很有價值,可以提高他們的回報。 AIR Race X 的身臨其境,遠端觀看選項 (AR/VR/MR) 與 「世桃彼亞」的科技驅動景點也無縫結合。
觀眾可以透過VR眼鏡觀賽(網絡圖片)
根據類似賽事,單場 AIR Race X 賽事可產生 3,500 萬至 5,000 萬美元的間接經濟效益,包括住宿、餐飲和零售。此外,媒體和贊助收入可能達到1,500萬至2,000萬美元。這些早期的收入流將使投資者對 「世桃彼亞」 的可行性充滿信心。
作為一項簇新的賽事,AIR Race E 預計將吸引大量贊助商和媒體關注,鑑於其與可持續航空計劃的一致性,門票銷售和贊助應該有好成績。
3. 提升品牌無形價值
比賽的全球轉播會顯示「世桃彼亞」的基礎設施和便利設施,將擴大「世桃彼亞」的全球形象,並為香港的經濟多元化做出貢獻。「世桃彼亞」的願景是旨在成為集藝術、休閒、商業為一體的「世界領先目的地」, AIR Race X 絕對有助達成這願景。舉辦 AIR Race X 亦將鞏固香港作為全球航空樞紐的地位,展現其舉辦創新活動的能力。
4. 挑戰
承擔這個賽事的挑戰主要有兩個。第一,是投資風險:雖然 AIR Race X 賽事 可以吸引資金,但測試市埸興趣,建立合作伙伴及投資者關係,都需要深耕。我們認為,機場管理局與 AIR Race X 主辦者合作分攤成本並利用「世桃彼亞」 的分階段開放,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另一個挑戰是如何理順法例,有關政府部門及持份者之間的複雜壁壘,達至創新思维,拆牆鬆綁的效果。賽事機構亦必須與香港國際機場協調空域及賽道安排,以確保安全及機場運作不受影响,這需要細緻的規劃。
總括來說,在 「世桃彼亞」 舉辦 AIR Race X 和 AIR Race E 具有經濟可行性。一來,機場管理局與AIR Race X可透過合作,得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基礎設施成本。二來,這些活動推動了高端旅遊業和投資者信心,也將驗證「世桃彼亞」舉辦大型高科技活動的能力;成功的活動亦將消除投資者對回報的疑慮。當然,必須優先考慮的,是與香港國際機場的安全和空域協調。成功的協調將展示航空活動與機場營運的無縫整合,和 「世桃彼亞」的物流能力。
Air Race X賽事的概念圖(Ai生成)
「世桃彼亞」與AIR Race X 的合作將會是航空運動、創新科技及高级旅游的結合,在全球脱颖而出。飛行競賽也可以催化輔助產業,創造一個自我維持的經濟生態系統。這個策略性建議配合香港經濟多元化目標,應可獲得額外的政府支持和獎勵。
有政圈的朋友提到,日前曾有投資者向政府查詢在香港舉行AIR Race的可能性,說明業界有意向牽線搭橋、為引進賽事出一分力。當局何不玉成其事,直接聯絡Air Race官方組織,共同把握「世桃彼亞」發展的契機,打造香港低空競速賽事的新版圖。
附錄
- 資料來源 1:全國飛行錦標賽經濟影響報告(2023 年)
- 資料來源 2:Air Race X 贊助收入資料(2024 年)
- 資料來源3:比亞迪全球充電網路報告(2025年)
- 資料來源4:香港經濟發展局預測(2025年)
- 資料來源 5:Air Race E 案例研究(2024 年)
- 資料來源 6:香港庫務署《大型活動的公私合作模式》(202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