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仰韶、龍山文化 華夏文明的基礎

史空穿梭

仰韶、龍山文化 華夏文明的基礎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仰韶、龍山文化 華夏文明的基礎

2017年06月22日 10:00 最後更新:07月18日 16:27

經歷了舊石器時代之後,人類文明踏入另一個階段,開始懂得製造更精巧的石器工具和燒製陶器,我們稱之為新石器時代。在中國,以黃河流域一帶的仰韶和龍山文化最具代表性。

仰韶及龍山文化位置示意圖 (設計圖片)

仰韶及龍山文化位置示意圖 (設計圖片)

仰韶文化估計出現於6至7千年前,遺址最先在1921年河南仰韶村發現,因此得名,其後陸續在多個省份發掘出更多相近的遺址,覆蓋範圍甚廣。

更多相片

仰韶及龍山文化位置示意圖 (設計圖片)

仰韶及龍山文化位置示意圖 (設計圖片)

仰韶文化出土彩陶(網上圖片)

仰韶文化出土彩陶(網上圖片)

仰韶及龍山文化的房屋,大多採用半地穴式設計。(網上圖片)

仰韶及龍山文化的房屋,大多採用半地穴式設計。(網上圖片)

龍山文化盛產黑陶,故又稱黑陶文化。(網上圖片)

龍山文化盛產黑陶,故又稱黑陶文化。(網上圖片)

仰韶文化出土彩陶(網上圖片)

仰韶文化出土彩陶(網上圖片)

出土的石器,不少都經過精心打磨,明顯比舊石器時代的更為精細和鋒利,另外又發現了箭頭,估計已懂得使用弓箭。證明他們對石器的運用已大有進步。由於發現大量陶器碎片,上面有彩色繪圖案,因此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

仰韶及龍山文化的房屋,大多採用半地穴式設計。(網上圖片)

仰韶及龍山文化的房屋,大多採用半地穴式設計。(網上圖片)

當時,人們已離開了穴居生活,懂得建造房屋,並以泥造牆壁,有的甚至用木頭作結構支撐,令房屋更加強穩固。建築設計上採用半地穴式,房子內的空間一半在地底一半在地面。這種做法除了建造簡單,更是冬暖夏涼。一些大型的村落,甚至有超過100人居住。

龍山文化盛產黑陶,故又稱黑陶文化。(網上圖片)

龍山文化盛產黑陶,故又稱黑陶文化。(網上圖片)

至於龍山文化則出現在大約4500年前左右,1928年在山東龍山鎮首先發現其遺址。一般學者認為這是夏商兩個朝代的文化始祖。在這個時期,器具製作的技術比仰韶文化更高,其中最典型的是風格獨特的黑色陶器,更製得猶如蛋殼一般薄,故亦稱「黑陶文化」。

至於社會結構方面,當時農業及畜牧業逐漸取代狩獵,成為主流,人們開始有階級出現,甚至職業分工,可以說,中國文明在這時期正式踏入另一個階段。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