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打開中國的閉關大門,西方繼續向中國發起戰爭。鴉片戰爭後的六十年間,連年戰爭消耗清政府的意志,八旗軍和綠營的「老爺兵」逢洋必敗,原因主要有兩個:經濟實力落後、政治制度腐敗。但在近代中,有一場戰爭-「鎮南關大捷」-一名清廷老將,以近70歲高齡在鎮南關大敗法軍,他叫馮子材。清軍雖勝,但當時清廷宣布停戰,保存和局,與法國議和。

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在鎮南關督防時的馮子材 (網上圖片)

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在鎮南關督防時的馮子材 (網上圖片)

老將軍馮子材,廣西人,在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生於廣東欽州,行伍出身。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參加劉八領導的廣東天地會反清起義,次年接受「招安」。從此,成為清軍中一員驍將,重整過被打殘的江南大營,鎮壓太平軍和少數民族起義。在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因戰功升任廣西提督,可見馮老將軍的統率與戰力。

更多相片
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在鎮南關督防時的馮子材 (網上圖片)

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在鎮南關督防時的馮子材 (網上圖片)

當時明信片下鎮南關 (網上圖片)

當時明信片下鎮南關 (網上圖片)

法國描繪軍隊1885年2月攻佔諒山 (網上圖片)

法國描繪軍隊1885年2月攻佔諒山 (網上圖片)

中法戰爭時的清軍 (網上圖片)

中法戰爭時的清軍 (網上圖片)

1884年,在越南北部的法國海軍步兵 (網上圖片)

1884年,在越南北部的法國海軍步兵 (網上圖片)

在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稱疾」解職還鄉。到了翌年的十二月,中法兩國因越南的保護權問題爭執不下,結果兵戎相見。法國侵略軍向駐紮在北圻(即是越南北方地區)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法戰爭爆發。清軍在越南戰場上節節敗退,法軍乘勝北上,並將戰火引到中國東南沿海。國難當頭,在東南無將可用的清廷,四處尋找可以帶兵的武將,最後,升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起用已還鄉在家的老將馮子材,認為馮「老成宿將,熟習邊境軍務,威望遠播」,督辦高、廉、雷、瓊4府25州縣團練以御外敵。這位年近七十的老將,將在隨後而來的中法大戰中聲名大噪。

當時明信片下鎮南關 (網上圖片)

當時明信片下鎮南關 (網上圖片)

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初,法軍由越南揮軍向北,一路向清邊境鎮南關殺來。馮子材率領剛剛訓練好的10營「萃軍」九千多人馳援鎮南關,但因準備不足,數日後鎮南關就在法軍的猛攻下陷落,清軍主帥潘鼎新落荒而逃。

法國描繪軍隊1885年2月攻佔諒山 (網上圖片)

法國描繪軍隊1885年2月攻佔諒山 (網上圖片)

馮子材隨後受命於危難,被眾將推舉為前敵主帥。據說,馮子材早把生死置諸度外,將兩兒子帶在身邊,以便一旦戰死時收屍。同年二月,法軍大舉出動,越過關門。馮子材在關內選擇險要地勢,挖壕修築炮台。然後出兵夜襲法軍駐地文淵城,誘使法軍進攻。

同年3月,法軍第2旅900餘人從諒山出發,攻入鎮南關,遭到清軍及越南地區武裝黑旗軍43000人的伏擊。馮子材部隊配備新式兵器,帶領兩個兒子上陣戰鬥,「短衣草履,佩刀督隊」,親自手挺長矛與法軍東非黑人兵展開肉搏戰。馮子材父子身先士卒,揮刀迎敵,斃傷法軍數百人。最終取得「鎮南關大捷」,名震中外。

中法戰爭時的清軍 (網上圖片)

中法戰爭時的清軍 (網上圖片)

清軍在馮子材的率領下,乘勝出關往越南追敵,連克文淵、驅驢、諒山、長慶府、觀音橋等處,重創法軍司令尼格里 (François Oscar de Négrier),我們稱之為「諒山大捷」,這次戰役斃傷法軍兩千餘人,大大打擊法國殖民擴張的聲勢。法軍在印度支那的情況,使法國輿論一片譁然。時任總理茹費理 (Jules François Camille Ferry)因此遭到了激進派政敵猛烈批評,最終引咎辭職,法國史稱之為「東京事件」(Affaire du Tonkin)。

不過此時,腐朽的清政府「乘勝即收」,發布停戰令並與法國「議和」,法國迫使清廷簽署和約,放棄宗主權。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馮子材只得撤兵。

1884年,在越南北部的法國海軍步兵 (網上圖片)

1884年,在越南北部的法國海軍步兵 (網上圖片)

馮子材從越南撤兵回國後,「奉旨」督辦欽廉一帶(即廣西一帶)防務,因功獲太子少保銜,三等輕車都尉世職。後又被補授雲南提督,旋賞兵部尚書銜,繼續留辦粵防。光緖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馮子材請纓北上抗敵,但還未等他率軍抵達,清軍已經戰敗了。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八十六歲的馮子材在廣西南寧的軍旅中辭世。

這位在西南地區的「擎天之柱」終於「休息」,「當世黃忠」雖有一腔報國的熱血,卻無法扭轉國勢。馮子材逝後葬於出身地欽州,朝廷詔予於欽州城東南方興建「馮勇毅公專祠」紀念,稱「宮保祠」。他的故居,目前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