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鄭和航海圖》 世界最早航海圖集

史空穿梭

《鄭和航海圖》 世界最早航海圖集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鄭和航海圖》 世界最早航海圖集

2018年01月04日 10:00 最後更新:17:40

《鄭和航海圖》是鄭和下西洋的偉大航海成就之一。它繼承前人航海經驗的基礎上,以鄭和船隊的遠航實踐為依據,經過整理加工而繪製的,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

《鄭和航海圖》局部 (網上圖片)

《鄭和航海圖》局部 (網上圖片)

航海圖以南京為起點,出海後沿海岸南下,一直到達中南半島、馬來半島海岸,穿越馬六甲海峽,經錫蘭山(即今斯里蘭卡)到達溜山國(今馬爾代夫)。在這裏,開始分為兩條航線,一條橫渡印度洋到非洲東岸;另一條從溜山國橫渡阿拉伯到霍爾木茲海峽。

更多相片

《鄭和航海圖》局部 (網上圖片)

《鄭和航海圖》局部 (網上圖片)

明代福船 (網上圖片)

明代福船 (網上圖片)

鄭和船隊遠赴阿拉伯國家。(網上圖片)

鄭和船隊遠赴阿拉伯國家。(網上圖片)

鄭和船隊正在補給。(網上圖片)

鄭和船隊正在補給。(網上圖片)

明代福船 (網上圖片)

明代福船 (網上圖片)

圖中對山嶽、島嶼、橋樑、寺院,城市等物標,是採用中國傳統的山水畫立體寫景形式繪製的,形象直觀,易於航行中辨認。主要國家和州、縣、衛、所、巡司等則用方框標出,以示其重要。

鄭和船隊遠赴阿拉伯國家。(網上圖片)

鄭和船隊遠赴阿拉伯國家。(網上圖片)

航海地圖高20.3厘米,全長560厘米,繪製了530多個地名,包括了亞非海岸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往返航線各50多條,更附有很多用作導航的定位數據,很具實用價值。充分說明當時中國海船的遠航經驗甚為豐富,航海技術水平已達到相當完善的程度。

鄭和船隊正在補給。(網上圖片)

鄭和船隊正在補給。(網上圖片)

當然,和現代的航海圖作對比,發現這幅航海圖的比例和現實有很大出入,並不準確,但這無損對航海的實用性。該圖集除了成為當時遠洋的重要航海工具外,還對後人研究中國古代航海史和亞非航線的開闢,起重要的作用。

往下看更多文章

公孫衍遊走秦魏兩國 「枉尺直尋」不能成功

2024年06月28日 20:00

戰國時代的長度單位有別於今天,如「尋」是指八尺的長度,所以有「枉尺直尋」這成語,形容彎曲的時候只有一尺,但伸長的時候便達到八尺之多。該成語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

在孟子處身的戰國時代,各國之間為了戰勝他國,可謂不擇手段,其中以縱橫家最為有名。他們為求做官可以沒有原則,今天可以為秦國辦事,明天可以反過來為魏國辦事,除了有名的蘇秦及張儀外,公孫衍也可以當中的代表人物。

《大秦帝國之縱橫》中的公孫衍 (網上圖片)

《大秦帝國之縱橫》中的公孫衍 (網上圖片)

公孫衍是魏國人,最初在魏國當官,但不久後便到秦國為將軍,更曾領兵兩次戰勝魏國,使魏國被迫割地求和,獲封為「大良造」。

但故事並未完結。魏王在割地求和後,派人重金賄賂公孫衍。於是公孫衍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暫時和好之機,進攻別的國家。這時張儀剛好來到了秦國。他告訴秦惠王,魏國四面受敵,正是伐魏的良機,而公孫衍顧私利而忘公義,實屬誤國之舉。秦惠王覺得張儀的話有道理,最終任命張儀為宰相,這使到公孫衍非常不滿,一怒之下投奔魏國,準備反過來進攻秦國。

古代用於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的信物「虎節」。(網上圖片)

古代用於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的信物「虎節」。(網上圖片)

在魏國待了一段時間後,公孫衍終於取得魏國宰相,實行合縱抗秦。公元前318年,公孫衍說服諸侯,組織起魏、趙、韓、燕、楚五個國家的兵馬,聯合出兵攻打秦國,也是歷史上有名的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

然而,由於各國利害不同,各國君主各有打算,實際出兵的只有韓、趙、魏三國。聯軍氣勢洶洶攻到函谷關,遭到秦國出兵反擊,結果竟不堪一擊,一戰而潰。魏國遭受損失較大,轉而向秦國請求講和,於是五國紛紛退兵。秦國乘勝追擊,攻打沒有求和的趙國。齊國也落井下石,趁機進攻趙國。趙國連遭慘敗,大將幾乎喪盡,損兵8萬多人。「五國伐秦」宣告失敗。

清代铜镀金折叠矩尺 (網上圖片)

清代铜镀金折叠矩尺 (網上圖片)

雖然公孫衍未能成功合縱抗秦,但他在當時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如《孟子》一書中,景春曾對孟子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不過孟子認為公孫衍做事沒有原則,所以不能成功。後世以「枉尺直尋」比喻損失小部分以求大範圍的收穫,屬於貶義詞。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