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在首都北京看到的故宮,從前叫作紫禁城,並早於明代開始興建,是明、清兩代大部份皇帝居住和工作的地方。
故宮鳥瞰圖。(網上圖片)
明朝初年,朱元璋將國都定於南京應天府。燕王朱棣自北平起兵,發動靖難之變取得帝位後,將北平改名為北京。由於朱棣希望遷都北京,於是在永樂年間,開始興建宮殿。
為了興建這坐宮殿,朱棣派人遠赴全國各地去開採名貴的木材和石料,然後運送到北京。其中有一些珍貴的木材,生長在崇山峻嶺,不少百姓被迫冒險進入山中砍伐,並喪失寶貴的性命。
明成祖 (網上圖片)
紫禁城一共花了十六年才完成基本的工程,有超過八千間房間,佔地達到72萬平方米。竣工後,明成祖正式遷都北京,南京只作為陪都。明成祖遷都北京的原因,除了因為這裏是他的根據地外,亦同時為防範北方蒙古族的入侵,鞏固政權。自此之後,明、清兩朝500多年,合共有24位皇帝住在紫禁城。
網上圖片
至於「紫禁城」名稱的由來,是由於古人為天上所有星體是以「紫微星」(亦即是北極星)為正中心,是天帝所居之處。因此,紫宮亦會用來象徵人世間帝王之居所,加上皇帝的宮殿乃屬禁地,因此有「紫禁城」之稱。
紫禁城已已成為故宮博物館。(網上圖片)
紫禁城莊嚴宏偉、匠心獨運,是現存世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1987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現在已成為博物館和旅遊景點,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參觀。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