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覓地小組的諮詢工作開展得有點爛,政府內外人士都對小組的行徑有點不明所以。早前小組主席黃遠輝探訪劏房戶,有一位平常不太關心政治的企業高管問:「香港是否又要選特首?為何這個黃遠輝走去探劏房戶?」
在市民眼中,探訪劏房戶的畫面,只會在五年一次的特首選舉才會出現。由於香港住屋問題嚴重,每逢特首選舉,候選人都會去探探劏房戶,既表示對低下階層的關懷之情,亦順勢講些實現不到的房屋願景,藉此收買民心,拉抬個人民望。我也不知道這位朋友是真不知還是假不知,只好據實回答,現在不是特首選舉,只是覓地諮詢。當然「探劏房」這種收買民心、卻自揭政府瘡疤的行徑,在一般的諮詢中少見。
最近我不只一次聽到現職或者退休的政府官員問起:「覓地小組主席黃遠輝,最後會否落得如周永新同樣的下場,『周永新模式』會否歷史重演?」
「周永新模式」這個故事說來話長長。在2013年,周永新教授從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行政學系退休,接到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來電,希望他做一個有關香港退休保障的研究。由於周永新與林鄭曾在扶貧委員會合作多年,兩人十分熟悉,周永新一口答應,然後帶領一個團隊,又做研究,又搞諮詢,然後在2014年8月向政府提交一個長達139頁的報告,建議政府推行沒有資產審查的全民退休保障制度。
隨後政府不斷批評這個不論貧富的全民退休保障方案,認為會令到香港的結構性財赤提前六年出現,政府要被逼加稅。後來政府提出一個有資產審查的退休保障方案,導致周永新與政府反目,周質疑政府那個有資產審查的退休保障的相關諮詢文件不盡不實。
周永新有「社工教父」之稱,在業界有權威地位。他與林鄭月娥反目事件,相當觸目。到2017年林鄭月娥競選特首,雙方和好,周永新還拍片支持林鄭月娥。周永新當日與政府發生的矛盾的主因是他有太強烈意見要推一個政策方案,但他的方案卻與政府想推的政策有很大的矛盾。
如今由黃遠輝主持的覓地小組,似乎沒有明顯要推的方案,但他漫無目的地做諮詢,最後能否提出一個方案,頗成疑問,即使勉強提出一個方案,也可能與政府屬意的方案,背道而馳,變成政府想搞的,他建議不要搞,而他建議搞的,政府卻不想搞。
我聽說政府內外人士都聞到有燶味,認為覓地小組的諮詢方法,有些失控,鼓動了大量反對意見走出來反對,但見不到有那個方案有很多人支持,特別是政府比較屬意的公私營合作發展方案,即利用發展商的農地開發成為新的土地資源,這個方案在第一輪諮詢內,成為最多人反對的方案。這樣再走下去,覓地小組的結論很可能會與政府的意見,愈走愈遠。
也有一位退休高官問我,「黃遠輝是否想選特首?」我左睇右睇都覺得不似。他接著的反應就是:「若然不是搞民望博上位,就不太明白他為什麼這樣搞諮詢?搞不好最後周永新模式就會重演。」
雖然這只是分析,而不是消息,但覓地小組宣傳不太到位,開局走勢不良,讓人很擔心,小組最後會與政府越行越遠。
盧永雄
西方對香港的雙重標準,真的到了令人齒冷的地步。
「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RSF)發表最新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的排名跌至歷史新低點,在18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140。「無國界記者」指,香港的情況跌入「非常嚴重」範圍,歷史上首次在新聞自由地圖上顯示為最差的紅色,外媒被拒入境,本地傳媒又被查稅等等。
我專門去「無國界記者」網站看一看它的排名,看看比香港排名高的地區,有什麼新聞自由操作,值得香港學習觀摩。
看到台灣排24。台灣綠營政府對不喜歡的媒體直接關停,在2020年就決定不續牌給藍營電視台中天新聞台,理由是中天新聞台內控機制失靈,以及持有人蔡衍明嚴重介入新聞製作等。用「無國界記者」的標準,這些理由全是莫須有的理由,可能「無國界記者」喜愛獨派政府,就把台灣捧到天上去。
看到美國排57。美國的新聞有那麼自由嗎?據記錄美國違反新聞自由的智庫「新聞自由追蹤者」數據顯示,2022年全美發生128起違反新聞自由的事件,其中攻擊新聞記者40宗,逮捕或起訴15宗。2023年,美國至少12名記者被捕及面臨指控,多名記者因正常新聞報道遭刑事定罪。所以說香港起訴記者,美國對記者也絕不客氣。
到特朗普政府上任就更厲害了,他把《美國之音》封掉,因為那裏有很多他不喜歡的記者。美國政府亦以「媒體年度輪換計劃」為由,更換傳媒在官方大樓內的採訪資格名單。被撤銷的4間媒體,都曾報道特朗普負面新聞。特朗普對《美聯社》最不客氣,因為《美聯社》不肯把墨西哥灣改名美國灣,特朗普一度直接禁止《美聯社》進入白宮採訪。
當然更嚴重的是殺害記者了,這些情況屢見不鮮。當中最典型的是「維基解密」公開的美國駐伊拉克軍隊一段秘密片段,顯示美軍阿帕奇直升機2007年7月12日在伊拉克巴格達向手無寸鐵者開火,路透社伊拉克籍攝影記者納米爾努爾-艾爾丁和司機賽義德查馬赫,遭美軍殺害。其實美軍涉嫌殺害記者的事件有很多,這件事的震憾性在於有影片記錄完整事發經過。事後並無美軍要負上殺人的責任,亦無跡象顯示美國有任何措施可以阻止類似事件再發生。「無國界記者」把美國排上57的高位,在他們的眼中,記者的命不是命。
也看到以色列排112位,這就更精彩了。2023年以軍攻入加沙,當年11月2日,巴勒斯坦電視台記者穆罕默德(Mohammed Abu Hatab)及其11名親屬,在加沙南部汗尤尼斯的家中遭以色列軍隊空襲,全部喪生。噩耗令穆罕默德正在做直播的同僚崩潰,對着鏡頭失聲痛哭。
記者在鏡頭前被殺也所在多有。2022年5月11日清早,《半島電視台》最知名巴勒斯坦記者──夏琳.阿布阿克利赫(Shireen Abu Akleh)──在報導以色列軍隊掃蕩巴勒斯坦難民營時,遭以軍打來的子彈貫穿頭部,當場死亡,終年51歲。
敢問「無國界記者」,香港有殺過一個記者嗎?有什麼比記者的生命更重要?為什麼這些公然射殺記者的國家的新聞自由排名,比香港高那麼多?死了的記者還有自由嗎?面對強權不敢吭一聲的「無國界記者」,憑什麼對香港指指點點?你們那麼厲害,先去為死去的巴勒斯坦記者討回公道吧。
香港《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保障新聞自由。但新聞自由是有邊界的,沒有濫發假新聞的自由,沒有煽動香港暴亂的自由,也沒有接受外國政府資助顛覆香港政府的自由。香港新聞界是專業的,但也有被政治凌駕的慘痛歷史,對2019年的慘痛教訓,我們沒法忘記。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