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選舉進入一個膠著狀態,民主黨候選人拜登拿下264張選舉人票,未來只要在領先的內華達州(有6票)或稍微落後的賓夕法尼亞州(20票)二取其一,就可以夠270票入主白宮。拜登似打麻雀叫兩飛,而特朗普糊也未叫,選情比較落後。
當然拜登也有風險,1. 已落袋的亞里桑那州(11票)又話再點票,不要翻盤。2. 兩個叫糊州都不中(其實他取得內華達州那6票機會很高)。3. 被特朗普的法律戰搞成亂局。綜合而言,拜登只是7成機會坐入白宮,不能話一定入得到。
中國對美國政局表態審慎,基本上是不涉入美國內政,從無說過希望特朗普或拜登當選。這一兩天連內地媒體也控制住,盡量不就美國變動不經的選情表態。一副「任你風吹雨打,勝似閒庭信步」的態度。
相對地台灣政府和本地的反對派就坐不住了。之前蔡英文買重特朗普,民進黨上下力挺他,更被美國《華盛頓郵報》踢爆,蔡英文政府的官方Twitter曾分享美國保守派新聞網站Breitbart的文章,10月27日更轉推美國第一夫人梅拉尼婭的助選推文。蔡英文如今看到特朗普的選情,手心自然冒汗。
當然更冒汗是肥佬黎之流,當日出錢資助了做假工程,搞假人報告去抹黑拜登兒子有中國投資,如今買大開細,做不死拜登,就要準備承擔後果了。
若然講到如果拜登當選對中美關係有何影響,內地的官方解讀是無論是拜登或特朗普上台,美國對華的政策已出現根本性的改變。4年前,在華盛頓特區,親中國的人仍然不少,很多人都認為中美以做生意為先,希望兩國維持友好關係。但特朗普執政4年,把美國的反華情緒完全發動起來,對抗中國已經成為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兩黨共識。所以,無論是哪一個黨上台,中美對抗的基本格局,很難有根本性的改變。
這是一個基本判斷,等如說無論如何,中美關係回不到從前,這應該是對的。但美國總統權力很大,不同人有不同風格,總會有點不同。
我傾向代入一個人的角度,踩著他的鞋子去思考問題。假如你是一個78歲的總統,你會怎樣思考?
拜登生於1942年二戰之時,並非出身於豪門大族,家族是愛爾蘭裔的天主教徒,他只是一個汽車銷售員的兒子,在特拉華州長大。1965年時,他從特拉華大學畢業,修讀了歷史學與政治學雙學位。之後繼續在雪城大學法學院修習法律博士學位,1969年獲許進入特拉華律師會。他並不是在長春藤大學畢業的名牌大學生,還要說說,特拉華州很小,是美國第二小的州,人口只有96萬。說他出身寒微,也不過份。
拜登做了4年律師就從政,他當選特拉華州聯邦參議員踏入政界時,也只是31歲,做參議員,一做就做了36年。他早在1988年46歲時就參選總統,但要等到2008年再選總統敗於奧巴馬,才在奧巴馬任內出任美國副總統。
拜登並非出身於政治豪門,就要比其人花上很多倍的時間,才能登上頂峰。看來拜登並不意氣風發,反而是手段圓滑,才能在遲募之年出線。
78歲做上總統,若想在4年後82歲時連任,也不太現實。做總統雖然威水,但也十分操勞,保住不在任內過身,已屬萬幸。
按此推算,拜登不太可能和中國開戰,太平盛世做做總統這麼好,為何搵命去搏?
貿易戰也不大想打,為什麼要搞到這麼勞心勞力?
如果中美雙方都進入想管控矛盾的狀態,外交上會有新格局。
美國也會由一人話事超越體制的變態,回歸到以整個政府體系運作的常態。
不過一切都先要看看,拜登能否順利上台。
盧永雄
西方對香港的雙重標準,真的到了令人齒冷的地步。
「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RSF)發表最新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的排名跌至歷史新低點,在18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140。「無國界記者」指,香港的情況跌入「非常嚴重」範圍,歷史上首次在新聞自由地圖上顯示為最差的紅色,外媒被拒入境,本地傳媒又被查稅等等。
我專門去「無國界記者」網站看一看它的排名,看看比香港排名高的地區,有什麼新聞自由操作,值得香港學習觀摩。
看到台灣排24。台灣綠營政府對不喜歡的媒體直接關停,在2020年就決定不續牌給藍營電視台中天新聞台,理由是中天新聞台內控機制失靈,以及持有人蔡衍明嚴重介入新聞製作等。用「無國界記者」的標準,這些理由全是莫須有的理由,可能「無國界記者」喜愛獨派政府,就把台灣捧到天上去。
看到美國排57。美國的新聞有那麼自由嗎?據記錄美國違反新聞自由的智庫「新聞自由追蹤者」數據顯示,2022年全美發生128起違反新聞自由的事件,其中攻擊新聞記者40宗,逮捕或起訴15宗。2023年,美國至少12名記者被捕及面臨指控,多名記者因正常新聞報道遭刑事定罪。所以說香港起訴記者,美國對記者也絕不客氣。
到特朗普政府上任就更厲害了,他把《美國之音》封掉,因為那裏有很多他不喜歡的記者。美國政府亦以「媒體年度輪換計劃」為由,更換傳媒在官方大樓內的採訪資格名單。被撤銷的4間媒體,都曾報道特朗普負面新聞。特朗普對《美聯社》最不客氣,因為《美聯社》不肯把墨西哥灣改名美國灣,特朗普一度直接禁止《美聯社》進入白宮採訪。
當然更嚴重的是殺害記者了,這些情況屢見不鮮。當中最典型的是「維基解密」公開的美國駐伊拉克軍隊一段秘密片段,顯示美軍阿帕奇直升機2007年7月12日在伊拉克巴格達向手無寸鐵者開火,路透社伊拉克籍攝影記者納米爾努爾-艾爾丁和司機賽義德查馬赫,遭美軍殺害。其實美軍涉嫌殺害記者的事件有很多,這件事的震憾性在於有影片記錄完整事發經過。事後並無美軍要負上殺人的責任,亦無跡象顯示美國有任何措施可以阻止類似事件再發生。「無國界記者」把美國排上57的高位,在他們的眼中,記者的命不是命。
也看到以色列排112位,這就更精彩了。2023年以軍攻入加沙,當年11月2日,巴勒斯坦電視台記者穆罕默德(Mohammed Abu Hatab)及其11名親屬,在加沙南部汗尤尼斯的家中遭以色列軍隊空襲,全部喪生。噩耗令穆罕默德正在做直播的同僚崩潰,對着鏡頭失聲痛哭。
記者在鏡頭前被殺也所在多有。2022年5月11日清早,《半島電視台》最知名巴勒斯坦記者──夏琳.阿布阿克利赫(Shireen Abu Akleh)──在報導以色列軍隊掃蕩巴勒斯坦難民營時,遭以軍打來的子彈貫穿頭部,當場死亡,終年51歲。
敢問「無國界記者」,香港有殺過一個記者嗎?有什麼比記者的生命更重要?為什麼這些公然射殺記者的國家的新聞自由排名,比香港高那麼多?死了的記者還有自由嗎?面對強權不敢吭一聲的「無國界記者」,憑什麼對香港指指點點?你們那麼厲害,先去為死去的巴勒斯坦記者討回公道吧。
香港《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保障新聞自由。但新聞自由是有邊界的,沒有濫發假新聞的自由,沒有煽動香港暴亂的自由,也沒有接受外國政府資助顛覆香港政府的自由。香港新聞界是專業的,但也有被政治凌駕的慘痛歷史,對2019年的慘痛教訓,我們沒法忘記。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