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成功首發6G衞星 用全新「太赫茲」超高速傳送技術 2030年人體全面數字化

博客文章

中國成功首發6G衞星 用全新「太赫茲」超高速傳送技術 2030年人體全面數字化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國成功首發6G衞星 用全新「太赫茲」超高速傳送技術 2030年人體全面數字化

2020年11月17日 13:12 最後更新:13:16

世界有一半國家仍未有4G,現時全球只有38個國家使用5G網絡,美國則力阻中國推廣5G電訊服務。不過,中國已經大力開展6G研究。11月6日,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6G通信測試衛星,以驗證太空中第6代網絡的性能,6G頻段將從5G毫米波頻率擴展到太赫茲(terahertz)頻率。

11月6日,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6G通信測試衛星。CGTN截圖。

11月6日,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6G通信測試衛星。CGTN截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說,這顆衛星是太赫茲通信在太空中應用的首次技術測試。該技術有望比5G快100倍以上,從而實現空間無損傳輸,以較小的功率輸出實現長距離通信。

太赫茲輻射(THz)所處的位置。

太赫茲輻射(THz)所處的位置。

所謂太赫茲技術是太赫茲輻射的應用。太赫茲輻射是0.1~10THz的電磁輻射,從頻率上看,在無線電波和光波之間;從能量上看,在電子和光子之間;在電磁頻譜上,太赫茲波段兩側的紅外和微波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是太赫茲技術基本上還是在初階段,其原因是在此頻段上,既不完全適合用光學理論來處理,也不完全適合微波的理論來研究。太赫茲系統在寬頻通信、微波定向等許多領域有廣泛的應用。

6G測試衛星的發射,標誌著在中國航天領域,探索太赫茲空間通信技術方面的突破。之前中國在發展超高速通信網絡方面,一直落後於美國。

中國各部委和學術機構最近在北京舉行了6G技術研發啟動會議,在會議上,任命了一個國家6G技術研發小組來推動該項目。

該小組將由來自大學、研究機構和科技公司的37名專家領導,他們主要負責起草6G研究藍圖,進行技術演示以及就重大決策提供建議。專家們認為,6G技術仍在發展中,需要克服基礎研究,硬件設計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方面的許多障礙,然後才能用於商業用途。

5G網絡的推出,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因為它過度的輻射,可能會對人類健康產生影響。6G技術將涉及使用新的頻率範圍,新的基礎設施以增強「太空-天空-地-海」通信技術的集成,一些科學家擔心這可能會影響天文儀器或公共衛生。

中國的電信公司已經在5G網絡基礎設施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華為已在許多國家及地區建立了據點,美國正力圖阻擋。韓國三星電子已成華為的最大挑戰者,三星與美國的Verizon Communications簽署了一項價值66億美元的合同,向運營商提供5G無線電接入網絡設備,不過要到2025年底,才得以實現。 目前,華為、愛立信和諾基亞共同主導全球網絡市場,它們共同佔有70%至80%的份額,但是三星在今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並有可能趕上競爭對手。

中國電信公司正在加緊步伐,以迎接6G時代的到來,目前已經到了任何國家都難以與之抗衡的階段。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中興通訊同意共同開發6G技術。 從種種跡像看,中國進入6G通信時代可能並不遙遠。

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專家劉光毅在一個論壇上表示,集團從2018年開始進行6G網絡的研究,預計在2030年可以實現大規模商業應用。隨著5G從去年開始的大規模應用,令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加速發展,估計大約在10年後,6G技術將通過人體可穿戴的設備,甚至是納米機器人進入人體等等,對人體的數據和信息進行全量採集,簡單來說就是「把人數字化」,這樣在醫療上或有助進行更好的手術操作;在生活方面,則可觀察每個人日常的行為,並模仿出個人的行為方式、邏輯推理、情感,以至在該人死後可以模仿其行為,代替其去管理財產,甚至陪伴家人。

推斷在十年後的世界將會走向「數字孿生」,每一個物體會有一個數字化的對應存在於網絡空間中,而6G會為整個社會的治理效率、日常工作的效率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中文大學

往下看更多文章

「祝融號」火星車收集數據研究發現:火星35億年前可能存在海洋

2024年11月13日 15:06 最後更新:15:31

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學術期刊《科學報告》近日發佈一篇論文,透過分析了中國「祝融號」火星車收集的數據顯示,火星表面發現的一些岩石沉積物可能來自於35億年前的古代海洋,推測在火星歷史早期,火星北半球可能短暫存在過海洋。

據《南華早報》早前報道,中國太空技術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學和俄羅斯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天問一號」任務發回的數據,發現火星北半球烏托邦平原南部存在與古代海洋近岸帶相符的地形特徵,例如凹錐、多邊形溝槽和沉積通道。

《科學報告》論文透過分析了中國「祝融號」火星車收集的數據,火星表面發現的一些岩石沉積物可能來自於35億年前的古代海洋。

《科學報告》論文透過分析了中國「祝融號」火星車收集的數據,火星表面發現的一些岩石沉積物可能來自於35億年前的古代海洋。

研究人員也測定了研究區域岩石沉積物的年代和物質組成。他們根據這些數據推測,烏托邦平原可能在大約36.8億年前發生過洪水,形成了淺海和深海環境,但這片海洋在「地質學上很短的時間內」凍結,形成了一條海岸線,並在約34.2億年前消失。

報道引述了香港理工大學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波表示,研究區域可分為南部水或冰含量較少的淺海單元,以及北部水或冰含量較多的深海單元,他對英國《新科學家》雜誌表示,即使在淺水區,水深也可能達到600米,但沒有足夠的數據來估計古代海洋的最大深度。

理大研究助理教授 Sergey Krasilnikov認為,水中含有大量淤泥,從而形成了沉積物的分層結構。他推測,火星在歷史早期可能擁有一個「更厚、更溫暖」的大氣層。

「祝融號」在火星烏托邦平原拍攝的照片。(中國探月工程微信公眾號)

「祝融號」在火星烏托邦平原拍攝的照片。(中國探月工程微信公眾號)

但論文強調,「祝融號」的觀測資料仍無法作為火星古代海洋存在的直接證據,但發現烏托邦平原南部可能存在大量水體,將增進人們對火星氣候演化的認識。

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行星地質學專家Mathieu Lapotre稱,早期火星是否存在過海洋依然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問題,對探索火星環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這項新研究為未來火星探測提供了方向,人們可以透過火星任務進行檢驗。

先前已有許多證據支持曾有水在火星表面流動的假設,例如美國「毅力號」火星車的著陸地點傑澤羅隕石坑被認為可能存在過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指出,傑澤羅隕石坑有明顯的三角洲和河流痕跡,可能在35億年前形成一個湖泊。

今年8月,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學者分析了NASA「洞察號」火星車收集的數據,計算出火星地表下可能存在大量液態水。

有學者分析了NASA「洞察號」火星車收集的數據,計算出火星地表下可能存在大量液態水。AP圖片

有學者分析了NASA「洞察號」火星車收集的數據,計算出火星地表下可能存在大量液態水。AP圖片

根據「洞察號」收集的火星地震數據,研究人員發現,火星地震波穿過岩石的速度,與充滿液態水的破碎火成岩的匹配度最高。分析顯示,這個「水庫」位於火星地殼中部岩石的微小裂縫和孔隙中,距離火星表面約10至20公里。

美國「Space.com」網站指出,科學家對火星古代海洋有很多猜測,但只有將火星樣本帶回地球,才有可能探明火星環境演化的真相,因為科學家可以在地球上用更多儀器進行詳細分析。

今年9月,中國國家太空總署宣布,「天問三號」火星採樣返回的實施時間將由2030年前後提早至2028年前後。「天問三號」任務計畫使用兩枚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分兩次發射「天問三號」的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和登陸器、上升器組合體,實現火星樣品返回地球。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