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研究指氣溫上升帶來海平面上升威脅 香港等全球50大城市或淹浸

大視野

研究指氣溫上升帶來海平面上升威脅  香港等全球50大城市或淹浸
大視野

大視野

研究指氣溫上升帶來海平面上升威脅 香港等全球50大城市或淹浸

2021年10月14日 10:10 最後更新:13:23

美國研究機構「氣候中心」發表報告,指氣溫升幅正在邁向比工業革命前水平高攝氏三度,全球約五十個主要城市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脅,需實施「史無前例」的措施,去阻止上升的海水吞沒這些城市的人口密集地區。報告稱,香港將因海平面水升而完全改變面貌,報告所附的預想圖顯示,若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模式持續,升幅達攝氏三度,香港的維港海濱區和金融區終將被洪水淹浸。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科學家說,在最樂觀的情況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今日開始下降,到二〇五〇年減至凈零,全球氣溫升幅仍會突破攝氏一點五度(與工業革命前水平比較),其後才開始回落。在較不樂觀的情況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在二〇五〇年繼續爬升,地球的氣溫升幅,可在二〇六〇年代初或二〇七〇年代初,到達攝氏三度。現時全球氣溫較工業革命前水平約升一點一度。

「氣候中心」的科學家研究不同程度氣候變暖的情景下,哪些地方的人口面臨最大的危險,結果顯示,氣溫升高導致海平面上升,受影響最大的國家是中國。若升溫攝氏三度(與工業革命前水平比較),到了二一〇〇年底前,中國將有四千三百萬人面臨危險,包括香港的人口。如果世界確實迅速減少溫室氣體污染,中國的風險可能會大幅降低。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受威脅的海濱城市包括:香港、上海、台北、新加坡、日本東京、 名古屋、札幌、孟加拉達卡、 印度孟買、 阿聯酋杜拜、 越南河內、澳洲雪梨、 墨爾本、英國倫敦、 格拉斯哥、 美國休斯敦、紐約、費城、三藩市、加拿大溫哥華等。亞洲在各種可能情境都是重災區,十個風險最高的巨型都市當中,有九個位於亞洲。孟加拉、越南逾半人口居住的土地,都低於長期潮位線,而且升溫兩度就會變成重災區;中國、印度、印尼境內的建築物密集區都將面臨重創。

研究人員警告,就算人類克服難關,把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比工業革命前的水平高出攝氏一點五度以內,未來幾個世紀海平面還是會繼續上升,淹沒五億人居住的城市。根據研究,除非工程師找到方法快速去除大氣裏大量的二氧化碳,否則海平面注定會上升近三米,只是遲早的問題。而如果減排失敗,全球升溫三度,則潮位線將淹沒超過目前全球人口百分之十,即八億人所居住的土地。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氣候中心利用實景照片,製作了多個地方的海平面上升預想圖,其中香港中上環一帶將被維多利亞港的海水淹沒。在升溫一點五度的情況下,香港大會堂及終審法院一帶路面被淹浸。升溫三度的話,就連金鐘道太古廣場一帶路面也完全淹沒,中銀大廈正面門拱幾近滅頂,中環碼頭海濱全在水中。

下月在英國格拉斯哥登場的氣候峰會,仍將試圖守住二〇一五年訂下、升幅攝氏一點五度的目標。「氣候中心」首席科學家施特勞斯表示,一個大幅減少污染後氣溫升幅一點五度的世界,跟上升攝氏三度或四度後的世界相比,還是天差地遠。

研究預測,若氣溫比工業革命前水平高攝氏三度,海平面上升將導致整個中環金融區浸在水中。

研究預測,若氣溫比工業革命前水平高攝氏三度,海平面上升將導致整個中環金融區浸在水中。

隨著全球暖化導致永凍層融化,曾經可以儲存二氧化碳的北極苔原、森林和濕地,如今已有約3分之1面積轉化為碳排放源,成為加速暖化的關鍵因素。

北極30%土地已成為二氧化碳淨排放源

碳匯(carbon sink)是可以長期累積及儲存二氧化碳的倉庫,森林、土壤、海洋和凍土都有此效用,但近年已逐漸飽和。一項發表於《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的研究指出,隨著氣溫升高,永凍層逐漸融化,北極地區約30%土地已成為二氧化碳的淨排放源,當計入頻繁發生的野火後,比例會進一步升高至40%。

「永久凍土碳回饋」加速全球暖化

永久凍土融化後會長出更多植物,碳儲量往往也會因此增加。然而,土壤解凍導致的有機物分解,也會釋放碳至大氣中。這一現象被稱為「永久凍土碳回饋」,是北極地區加速全球暖化的重要因素。

研究共同作者、伍德威爾氣候研究中心(Woodwell Climate Research Center)首席研究員納塔利(Sue Natali)表示:「這是我們首次在如此大範圍內觀察到這樣的轉變」,她指出,北極的地景正在發生顯著改變,例如地面塌陷與植物生長增多的矛盾現象。

理想情況下應該被永久封存於地底

北極生態系涵蓋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北歐國家和加拿大等地,土壤碳儲量接近全球土壤碳儲量的一半,比大氣高出數倍。研究主要作者維爾卡拉(Anna Virkkala)表示:「北極的碳儲量相當於巨大的倉庫,理想情況下應該被永久封存於地底」。

學界警告,全球氣候變遷不僅改變了北極的碳循環,還對地球其他天然碳匯造成壓力。海洋、森林和土壤等自然系統目前吸收了人類排放約一半的碳,但其吸收能力正面臨挑戰。

需要更精密的追蹤

研究顯示,即使北極地區在某些地區變得更加「綠意盎然」,例如植物因氣候暖化而快速生長,但這並不足以彌補永凍層融化釋放碳的影響,學界需要更精密的追蹤來了解北極碳循環如何變化。

unsplash示意圖

unsplash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