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一場選舉實驗 港人治港新章

博客文章

一場選舉實驗 港人治港新章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一場選舉實驗 港人治港新章

2021年12月20日 19:24 最後更新:19:28

完善選舉制度後首場大型選舉結束,結果有多方面的啟示。

1. 投票率略優於預期。先講投票率,我在選前撰文這樣說:「由於制度設計阻止了激進派入場,大批激進派支持者不會去投票,但溫和派也會認為已成功趕走激進派不用投票了,所以估計投票率會明顯下降。按現有民調推測,投票率介乎23%至30%是合理賽果。」結果分區直選投票率是30.2%,和估計情況極其接近,剛超過估計的上限,可以說略優於預期。相信和官方在最後階段大力催谷,才有這種數字。而當日免費乘車令出遊市民增加,晚上已回家的人較少,令最後兩個小時不如以往做出一個小高峰,令投票率不能超過30%很多。

2. 非建制派只有一人當選。在20席直選和40席選委會議席中,非建制派全軍盡墨,只在30席功能議席中,狄志遠在社福界當選,成為唯一的非建制議員。

阿爺在直選中放了不少非建制派入場,不是不俾機會他們,但支持反對派的選民出來太少,對非建制派參選人極之不利。估計30.2%投票中,只有4至5%是支持反對派的選民,扣除2%廢票後,即是支持建制派的選民有23至24%,建制派支持者分別支持兩個建制候選人仍遊刃有餘,非建制派候選人手拿5%選票,根本沒有能力推一個候選人入局。以競爭最激烈的港島東為例,非建制候選人潘焯鴻僅得14,435票,而工聯會吳秋北得到64,509票當選,民建聯梁熙得26,799票當選,潘焯鴻遠未到有威脅的地步。結論是反對派候選人在直選中全軍盡墨,並不是阿爺要食到盡,而是反對派支持者不俾機會給他們。

3. 選委會選舉不會躺贏。選委會選舉是新生事物,其結果值得仔細研究。這個界別競爭激烈,最後一位即第40名入局者是會計師林智遠,他以970票當選,和選前估計有1000票才可穩勝的推測很接近。得票排41位的科大(廣州)副校長吳宏偉得958票,差12票飲恨,戰果排常接近。

這次選舉的特點是

1. 阿爺沒有祝福名單,選委自由投票,所以即使阿爺想蘭桂坊之父盛智文、工聯會巴士車長蔡永強入局,他們仍然落敗,體現自由選舉的不可測性。

2. 政團是有著數,但也不是確保入局,除了工聯蔡永強外,民建聯的25歲陳凱榮也落敗。

3. 選委的投票考慮可能不是揀40人入局,而是挑11人出局,那11個出局者,都有一些選委們明顯不喜歡的特色,有出局的理由。我認為選委會選舉最重要的地方,是一場試驗,看到近1500個選委的喜惡,對明年3月特首選舉有啟示。

4. 從政者多元化。來屆立法會的特色除了非政治化外,就是多元化。當有人批評選委會很多當選者是現任議員熟口熟面之時,其實也有不少新面孔,選委入局者有10個8個,是比較精英的新人,按以前政制,他們根本不會出來選,選亦不會贏,那些年不支持「五大訴求」不能贏,如工程師陳紹雄、規劃師林筱魯、律師江玉歡等,他們部份人差點出局,團體支持不強,但見到他們當選,又彷彿回到97前,有很多各行各業精英人物入局,參政議政。

回歸24年,香港的政治走了歪路,如今這場選舉,好比一個實驗,試驗港人治港新篇章。阿爺特別發表了《香港民主白皮書》,細數香港撥亂反正的民主路。期望新人入局,珍惜機遇,特別那些大政黨大政團帶入局的新人,中央和港人對你們寄予厚望,希望你們是帶來轉變的鯰魚,而不是坐享其成的新貴族。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有什麼比記者的生命更重要?

 

西方對香港的雙重標準,真的到了令人齒冷的地步。

「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RSF)發表最新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的排名跌至歷史新低點,在18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140。「無國界記者」指,香港的情況跌入「非常嚴重」範圍,歷史上首次在新聞自由地圖上顯示為最差的紅色,外媒被拒入境,本地傳媒又被查稅等等。

我專門去「無國界記者」網站看一看它的排名,看看比香港排名高的地區,有什麼新聞自由操作,值得香港學習觀摩。

看到台灣排24。台灣綠營政府對不喜歡的媒體直接關停,在2020年就決定不續牌給藍營電視台中天新聞台,理由是中天新聞台內控機制失靈,以及持有人蔡衍明嚴重介入新聞製作等。用「無國界記者」的標準,這些理由全是莫須有的理由,可能「無國界記者」喜愛獨派政府,就把台灣捧到天上去。

看到美國排57。美國的新聞有那麼自由嗎?據記錄美國違反新聞自由的智庫「新聞自由追蹤者」數據顯示,2022年全美發生128起違反新聞自由的事件,其中攻擊新聞記者40宗,逮捕或起訴15宗。2023年,美國至少12名記者被捕及面臨指控,多名記者因正常新聞報道遭刑事定罪。所以說香港起訴記者,美國對記者也絕不客氣。

到特朗普政府上任就更厲害了,他把《美國之音》封掉,因為那裏有很多他不喜歡的記者。美國政府亦以「媒體年度輪換計劃」為由,更換傳媒在官方大樓內的採訪資格名單。被撤銷的4間媒體,都曾報道特朗普負面新聞。特朗普對《美聯社》最不客氣,因為《美聯社》不肯把墨西哥灣改名美國灣,特朗普一度直接禁止《美聯社》進入白宮採訪。

當然更嚴重的是殺害記者了,這些情況屢見不鮮。當中最典型的是「維基解密」公開的美國駐伊拉克軍隊一段秘密片段,顯示美軍阿帕奇直升機2007年7月12日在伊拉克巴格達向手無寸鐵者開火,路透社伊拉克籍攝影記者納米爾努爾-艾爾丁和司機賽義德查馬赫,遭美軍殺害。其實美軍涉嫌殺害記者的事件有很多,這件事的震憾性在於有影片記錄完整事發經過。事後並無美軍要負上殺人的責任,亦無跡象顯示美國有任何措施可以阻止類似事件再發生。「無國界記者」把美國排上57的高位,在他們的眼中,記者的命不是命。

也看到以色列排112位,這就更精彩了。2023年以軍攻入加沙,當年11月2日,巴勒斯坦電視台記者穆罕默德(Mohammed Abu Hatab)及其11名親屬,在加沙南部汗尤尼斯的家中遭以色列軍隊空襲,全部喪生。噩耗令穆罕默德正在做直播的同僚崩潰,對着鏡頭失聲痛哭。

記者在鏡頭前被殺也所在多有。2022年5月11日清早,《半島電視台》最知名巴勒斯坦記者──夏琳.阿布阿克利赫(Shireen Abu Akleh)──在報導以色列軍隊掃蕩巴勒斯坦難民營時,遭以軍打來的子彈貫穿頭部,當場死亡,終年51歲。

敢問「無國界記者」,香港有殺過一個記者嗎?有什麼比記者的生命更重要?為什麼這些公然射殺記者的國家的新聞自由排名,比香港高那麼多?死了的記者還有自由嗎?面對強權不敢吭一聲的「無國界記者」,憑什麼對香港指指點點?你們那麼厲害,先去為死去的巴勒斯坦記者討回公道吧。

香港《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保障新聞自由。但新聞自由是有邊界的,沒有濫發假新聞的自由,沒有煽動香港暴亂的自由,也沒有接受外國政府資助顛覆香港政府的自由。香港新聞界是專業的,但也有被政治凌駕的慘痛歷史,對2019年的慘痛教訓,我們沒法忘記。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