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是非常重要的部位,它不但能起到咀嚼食物的作用,更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提供人體需要的能量。若有缺牙狀況,養分吸收與生活質素都會出現問題,甚至還會增加失智風險,因此平時須養成刷牙的好習慣,但怎樣刷牙才算正確呢?台灣一名牙醫分享5個錯誤刷牙方式,強調飯後不宜立即刷牙,因容易磨走琺瑯質。
設計圖片
1. 吃完飯後即刷牙
剛吃完飯後,口腔環境偏酸性,琺瑯質會軟化,若立即刷牙,會容易磨掉琺瑯質。
2. 沾濕刷頭讓牙膏起泡
不少人刷牙前,有先將牙膏沾濕,但此舉會讓牙膏成分在清潔牙齒前,就隨著水分流失。
設計圖片
3. 牙膏擠在牙刷表面
很多人刷牙前,都只是將牙膏擠到牙刷上,便開始刷牙動作。惟正確方式應擠完牙膏後,先用食指輕壓,讓牙膏嵌入刷毛,這樣能令每一顆牙都能沾到牙膏。
4. 用硬毛牙刷用力刷牙
部分人誤以為用力刷牙才能清潔乾淨,但事實並非如此,使用硬刷毛用力刷牙,反而會容易磨損牙齒,長期會令牙齦萎縮。
設計圖片
5. 刷完牙狂漱口
有些人不喜歡牙膏殘留口腔,因此會不斷漱口,但建議民眾刷完牙後,只須含10c.c.的水,在口中攪拌20秒吐掉即可,且30分鐘內不可喝水或吃東西,以免前功盡廢。
另外,有些人有使用漱口水的習慣,甚至偏好刺激灼熱感覺,惟台灣雜誌《康健雜誌》指,愈辣愈好其實是錯誤觀念,漱口水的辣感其實主要來自酒精及薄荷成分,而漱口水的酒精大多是要幫助漱口水內的成分溶於其中,並不是為了清除口腔內的細菌,且過多酒精反而會對口腔黏膜造成刺激。
牙醫揭5個錯誤刷牙習慣。網圖
不少人發現天天洗頭反而愈洗越油,這可能是因油脂失衡所致,專家教如何調整洗頭頻率助養出健康秀髮。
示意圖。設計圖片
每天洗頭有損頭皮頭髮健康
不少人習慣每天洗頭以保持清爽潔淨,殊不知頻繁洗頭反而有損頭皮與頭髮健康,諸如頭髮乾燥、斷裂、頭部不適甚至落髮等。國外生活網站《Bright Side》綜合專家意見指出,保持清潔固然重要,但應在「洗淨」與「保留天然油脂」之間取得平衡。
示意圖。設計圖片
1. 頻繁洗頭帶走頭皮天然油脂
頭皮會分泌一種名為「皮脂(Sebum)」的天然油脂,有助頭髮保濕、亮澤與強韌。然而,若是經常使用清潔力強的洗髮產品,會將這些油脂過度清除,導致頭髮乾澀、失去彈性以及容易斷裂。
2. 破壞頭皮微生態
頭皮與皮膚一樣,也有自己的「微生態系統」,由各種有益與有害菌組成,維持平衡有助於保護頭皮與頭髮。若洗頭過於頻繁,則可能擾亂菌群,削弱頭皮的天然防護力,進而引起頭皮屑、搔癢、異味及脫髮等問題。
示意圖。設計圖片
3. 改變頭皮的酸鹼值(pH值) 削弱頭皮抵禦力
健康頭皮本身具有天然的酸性pH值,這種環境有助於抵抗細菌與真菌。若經常使用含硫酸鹽或其他刺激性成分的洗髮產品,將可能導致pH值失衡,令頭皮更易受感染。
4. 愈洗愈油實際是頭皮的自我保護反應
有些人發現頭髮愈洗頭愈易出油,這是因為天然油脂被洗掉後,頭皮會加速分泌速度來補回,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越油越洗、越洗越油」的惡性循環。特別是油性髮質者,更應逐步延長洗頭的間隔時間,讓頭皮自行調節油水平衡,慢慢就不會出油那麼快了。
示意圖。設計圖片
5. 天然油脂可提升髮絲光澤度
除了保濕功能外,天然油脂也可賦予髮絲自然亮澤。若每天洗頭導致油脂流失,頭髮反而會變得暗啞乾枯。雖然剛洗完頭會讓人覺得清爽,但長期下來對頭髮健康並無益處。
根據髮質調整洗頭頻率才是護髮關鍵
不同髮質洗頭頻率不同
1. 細軟髮質
油脂易往髮絲下方滲透,使髮根迅速變油,建議每日或隔日洗頭,維持蓬鬆感。
2. 粗硬髮質
保濕力較佳,無需頻繁清洗,建議每3至4日洗一次,甚至1週一次亦可,宜選用滋潤型洗髮及護髮產品。
3. 捲髮/自然捲
油脂不易延伸至髮尾,應減少洗頭次數進行保濕,每週一次或更少為宜。
4. 染燙髮
過度洗頭易令顏色流失與髮質變乾,建議每3至5日洗一次,並選用專為染髮設計的溫和洗髮水。
若希望減少洗頭次數,可嘗試以下溫和替代方式:
乾洗髮噴霧:可快速吸收多餘油脂,維持髮絲清爽。
護髮素洗髮法(Co-washing):以潤髮乳代替洗髮水,能溫和清潔並保留水分。
只用清水沖洗:這種方法近年來受到關注,讓天然油脂保護與滋養頭皮和髮絲,不過應注意清潔頻率,避免油脂與污垢積聚,阻礙營養吸收。
總而言之,洗頭並非越頻繁越好,了解自己的髮質並選擇適合的護理方式,才能真正維護頭皮與髮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