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為建制議員說句公道話

博客文章

為建制議員說句公道話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為建制議員說句公道話

2022年02月21日 16:07 最後更新:16:12

有香港行政會議成員指責,新立法會部分人鬧政府過了火位,批評不比過去泛民弱。

在要求團結抗疫時道出此話,也是過了火位。

客觀而言,香港的Omicron病案每日以數千計,飆升勢頭還未看到天際線,醫院門外人滿為患,加上陰雨持續,老幼病人在風寒中等候收院,的確讓人睹之心痛,聞之落淚。

面對此情此景,立法會一些建制派議員為之着急,這是他們的責任,也是良知的表現。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宣佈,因當前疫情仍未見頂,預計兩至三個月才穩定疫情,決定新一屆行長官選舉押後至5月8日。

隨即港澳辦發出了支持聲明,指是有利於選舉在公平、公正、公開和安全的情況下進行,也不會影響特別行政區政府換屆。

上述聲明有兩個關鍵點,一是特首選舉因疫情而調整時間,二是強調不影響特區政府換屆,換言之在5月8日前要實現清零,確保選舉“三公”和安全,確保特區政府按時換屆。

這是抗疫“清零”的時間表,也是一項硬任務。

兩個月內遏制疫情絕非易事,正如夏寶龍指出,非常時期要有非常之舉。

這些天建制派議員、民間高手各思其謀,提出了不少有意義的建議,值得政府重視和社會討論。

1、關於強制性全民檢測。

香港能否儘快“動態清零”,全民檢測是唯一可行的手段。

建制議員在第四波疫情時已反復提出,但可能各種原因未能實行。今天,香港政府終於接受全民檢測,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無論是按身分證還是分區強制性檢測,都要做到便利、簡單,方便家庭總動員參與,同時也要減少漏網之魚,減低社區進一步擴散的風險。

現在檢測人龍過長,例如,在油麻地公眾四方街球場,很多市民一家老少冒著寒風冷雨,在戶外排隊輪候檢測。

但是旁邊就有一個室內可容納千多人表演場館,為何政府不開放此地於檢測所用?

香港天文台發出了本周未來兩天寒冷天氣警告,風寒有雨,氣溫徘徊在9度左右。

 

最好的方法是,檢測點儘量安排在市民居住點附近,在核酸檢查時,排隊5分鐘至20分鐘完成檢查,讓大家感到非常方便而不擾民。

除此之外,有專家推算,本地檢測商日檢三萬樣本,過去一星期每日就發現過千陽性個案,雖然現時採樣是高危群組,但社區早已擴散,按幾何級比例推算,將有數以十萬人感染。

因此,有建制派議員提出“封城”強檢,也是一個不能排除的預案,做最壞的打算,爭取最好的結果。

政府不能因情感或面子,排除任何方案,而應面對現實,作出最困難的政治決定。

2、建立大小方艙醫院,請求內地醫護參與臨床醫治。

由於感染人每天數以千計,政府全力動員商界提供酒店,但仍然缺口較大,為此政府希望部分人士居家隔離。

這是一種方法,但對居住狹窄的市民而言,居家隔離實則是擴散家人。

我將大家提的建議作一些歸納,政府應首先徵用官方場館,以下地點:

   1. 各區學校的禮堂、有蓋操場;   

   2. 各區的體育中心;    

   3. 灣仔會展;   

   4. 機場的候機室;   

   5. 找民安隊,搭建供60人以上的大型帳幕,不是衞生署那些9m、15m的遮陽帳幕;   

   6. 在醫院停車場或醫院附近空地搭建臨時僭建建築物,等等。

目前最大問題有醫院而缺乏醫護人員,這方面的矛盾已突顯。

我曾寫文呼籲要摒棄兩地專業區隔,讓內地醫護人員參與方艙醫院的救治工作。

如果堅持專業資格不能突破,政府可否考慮啟動《緊急法》,規定在特定時間、疫情嚴重程度、醫療資質等,有條件開放內地醫護人員參與救護?

這是人命關天的事,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不應再遲疑不決。

3、專業化和科學化“安心出行”

內地能成功控制疫情的原因,健康碼很重要,不是形式而是把關的鑰匙。

4、要開通援港物資綠色通道

兩地官方已建立了物流閉環通道,但民間抗疫積極性調動起來後,不少援助抗疫物資從內地調入,有些團體反映,入港物資申報費時,其中涉及到藥物被以未納入政府公佈清單,而未能做到特事特辦。

建議政府開闢抗疫綠色通道,一是在口岸讓這類物資以最便捷的簡化手續通關,同時在關口完成消毒等程式,讓接收團體可以迅速派送,穩定人心。

二是醫療器材和藥品的綠色通道,只要接收方提供符合內地抗疫使用的標準說明,建議政府以特殊許可核准快速放行,以解決民眾和市場之需。

5、應鼓勵民間多參與,政府要提供對接渠道

有不少民間團體主動要求請戰,但不知拍哪家門口對接。

如有一家超大型的物流公司,聽說不少市民多日未能收到政府派發的檢測包等物品,他們想無償提供物流服務,但不知如何對接,要人托人找司局長詢問。這種情況不在少數。

建議政府各部門開通相關的對接渠道,方便和鼓勵大小企業、社團同心抗疫。

同時,也不必要地凡事找司局長,讓他們能集中時間和精力,做好決策、統籌和協調工作。

新冠疫情如同一場戰爭。

《孫子兵法》說“上下同欲者勝”,今天更要官民團結合作,才能實現“勝”之目標。

作者:

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董事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2025來了,有不確定性更有期待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2025來了。

人們常說審時度勢,順勢而為。

怎麼看2025年的前景,我認為不妨從當下的內外環境作一些分析,才能對新一年心有乾坤,胸有丘壑。

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必須先觀察週邊環境,有幾個客觀現實不可回避。

第一,中美關係必定跌宕起伏。

特朗普將在1月底將重回白宮,是禍是福尚是未知之數,而處處打擊中國的態度他從不掩飾,這將是他及其白宮幕僚的政治常態,中美關係打打鬧鬧的長期性不可低估。

尤其是特朗普不按規矩出牌,人還沒進白宮已經強力而快速地推出多項重要政策,甚至出口稅要提高對中國的關稅、產業脫鏈、科技封鎖等,出手極辣。

他還有一個奇招,經常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滿嘴誑語,除了打擊對手,也讓他成世界的聚焦點,以牽制並將對手推到不利的被動位置。

中美的民間往來,特別是在金融、科技、氣候、資源等方面的合作會麻煩不斷,迂回空間不大。

第二,俄烏戰爭有升級的可能性。

特朗普誇口在他上任24小時內停止俄烏戰爭,西方輿論也開始猜測澤連斯基應該考慮選擇哪個國家“庇護”,顯然烏克蘭的前景有點不妙。但以2025年劃線停火,恐怕過於樂觀。

原因有三,一是北約主要國家以“政治正確”為面子,堅持繼續支持烏克蘭,並未準備展開談判結束戰爭。

二是拜登政府時日無多,仍再增加烏克蘭的軍事援助,逼下任總統軍援就範。

三是俄羅斯在戰事處於有力地位時,普京不會輕易放棄原有的堅持,更不會容忍任何形式的北約影子在烏克蘭駐守。

我認為,明年談判或可重啟,但要達成雙方可以接受的協議方案,為時尚遠,最終可能還是以戰爭結束戰爭。

第三,中東戰爭將是長期的強弱對抗。

加沙戰爭仍在膠著,外界傳說停火協議以色列與哈馬斯已90%同意,只剩下一些撤軍細節,那麼短期內可能達成停火。但這個地區不會就此安寧,立國之事一天不解決,一天就有反抗。

此外,隨著敘利亞政權更替,叛軍成了執政政府,伊朗與哈馬斯、真主党和巴沙爾政權的陣線被擊潰,特朗普上臺後,借以色列的在該地區的強權,對伊朗必定施加更大壓力,伊朗會否絕地一擊,將導致整個中東局勢出現巨大變化。

受這一局勢的牽連,我國曾成功撮合伊朗和沙特重建邦交,本應是重要外交成就,但在當前環境下,尤其是特朗普上臺,沙特有可能重新疏離伊朗而靠向美國,香港政府之前努力進軍中東,會出現新的困難和障礙。

第四,內地經濟調整需時才見成效。

內地經濟是挑戰與機遇並存,困難與希望共生。

大部分專家都估計。明年內地仍處於轉型期和困難期,增長將繼續放緩,或跌到4%至4.5%之間,當然,對比大部分國家已非常不錯,但要留意通縮和人民幣貶值問題,若這問題處理不堅決、不到位,難以扭轉經濟放緩、地方政府債務、出生率下跌以及企業家和投資者的信心等嚴重問題。

中央近期連續推出多項措施,採取積極貨幣政策和財政措施刺激消費,但難以在短時間內立見成效,不少民企和外資仍處於觀望之中。

以上是一些比較大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困境,但2025年仍然有若干因素,是值得我們樂觀前行。

先看內地經濟的中、短期部署,明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謀劃“十五五”規劃之時,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若干政策和方針,為實現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一是中央在經濟領域動作頻頻。

最近密集釋放經濟資訊,顯示中央對提振經濟的決心與急迫性。

預計明年中央將著重在提振內需、優化營商環境、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支持等方面有力釋放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為應對養老、醫療和住房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三大挑戰,財政部提出要提高民眾養老金和城鄉居民醫保,住建部提出大力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等等。

若這些“支援擴大需求”的系列政策能夠落地,將極大提高民眾消費意願,刺激市場再度活躍發揮重要杠杆作用。

二是內地的科技發展正蓄勢待發。

今年初澳洲ASPI組織的Critical Technology Tracker發表報告,顯示在64個重要科技範疇中,中國在57方面領先全球,包括量子感應器、超級計算機、能源和環保等,成績非常驕人!

儘管美國欲全面打壓、封鎖中國的科技研發,但中國依靠“自力更生”的信條,走出了自己的創科之路。

特別是在AI領域的競爭中,內地正與世界先進國家同步,可以預測2025年始,將可能迎來智慧生活普及、綠色轉型加速、共用經濟升級、健康產業惠民的黃金期,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結構。

三是密集釋放加速促進民營經濟、優化營商環境的信號。

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了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草案;本周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嚴格規範涉企行政檢查的意見》等等,對民營企業的“遠洋捕撈”、“釣魚執法”等亂象正在嚴厲督辦,顯示了中央決心在減少行政干預,保護企業合法權益,促進公平競爭方面採取較大動作。

目的是增強市場主體的信心和活力,讓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再看與我國經濟關聯度較高的國家和地區:

一是週邊經濟特別是美國、日本也在恢復中。

美國股市市值高占全球總市值70%,預期盈利增長有不俗的15%,投資專家Ruchir Sharma稱美國股市尚未出現大的泡沫,若如實是一個好消息。

客觀而言,美股強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國科技仍走在全球的前列,其科技與商業的緊密結合,是美國不會崩盤的重要基礎。

隨著中日關係緩和,日本作為我們的重要鄰國,對其經濟必須予以關注。

日本2025年預計增長1.0%,2024年個人消費連續兩個季度增長,第三季度占日本經濟比重一半以上的個人消費環比增長0.9%;國際貿易特別是大宗商品的進出口有顯著增長;日元是重要國際儲備貨幣,日本擁有高額外匯儲備,2024年9月達1.255萬億美元。

二是全球南方國家正在形成新興市場。

與我們最接近的亞太地區,持續保持政治和經貿合作的穩定態勢,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今年亞太經濟增長有望達到4.2%。

雖然東西方陣營在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明等方面的衝突不會停止,尤其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遭受少數國家的單邊脫鏈,的確給全球南方國家帶來發展的風險。但支援“開放與合作”、支援自由貿易投資、反對“小院高牆”和國際霸權,正逐漸成為這些國家共識和集體行動。

三是戰爭雖未有結局,但“和平”的聲音越來越大。

無論是俄烏戰事、中東炮火,以及一些國家突發性的政變,都會給世界帶來不確定的風險。但美國特朗普的厭戰、歐盟打不動的現實、以及全球南方國家的“勸和止戰”方案,正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支持,相信2025會看到硝煙散去的曙光。

綜上所述,香港只要駕馭好週邊的不利因素,用好中央的支持和四面八方的有利條件,相信在2025年是可以開出新篇,我們很期待。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