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援港專家梁萬年的抗疫方案為什麼管用?

博客文章

援港專家梁萬年的抗疫方案為什麼管用?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援港專家梁萬年的抗疫方案為什麼管用?

2022年03月14日 14:14 最後更新:14:17

終於傳來好消息。

據梁萬年專家講,疫情指數式快速上升的勢頭基本得到遏制,正進入或正逼近高位平台期。換句話說,疫情拐點可期。

高手就是高手。

中央援港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到港幾天,就給香港抗疫斷症,指出最重要的階段性目標是“三減”,即“減少死亡、減少重症、減少感染”。

圍繞“三重”,即重點人群、重點機構、重點區域,要採取更加精準和有力的措施,提高措施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抗疫,是“壓倒一切”的任務,逼使特區政府放棄循規蹈矩,打破以往慣例,在分流分層診療方面,不再強調分區聯網的醫療體系,拿出伊利沙伯醫院這間綜合性、高水準醫院,專門收治新冠重症患者,極大提升香港的救治水準,對降低病死率將起到積極作用。

抓住老年人這一最關鍵的優先人群,把救治他們作為突出任務。

宣佈了對老年感染者提供更多隔離設施、對安老院工作人員進行閉環管理、加快推進老年人疫苗接種等系列措施,並公佈了相應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分析梁萬年開出的整套救治方案,其核心是突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救人放在首位,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是半山的富豪還是蝸居的小民,都不能放棄。

梁還有一句經典,抗疫“不能好像踩着西瓜皮,遛到哪裡是哪裡”。如果疫情拐點可期,打救經濟殘局不妨借用梁萬年的抗疫思路。

香港經受了“黑暴”風波和疫情打擊,折騰三年元氣大傷,加上持續兩年的禁人流、禁堂食、禁通關等等,許多行業已不勝負荷。

去年倒下一批弱小企業,今年可能還會再倒下一批中型企業,這對香港的經濟是致命打擊。

圖源:新華網

圖源:新華網

大家都說,香港經濟已呈現了岌岌可危的表像,恐怕也會重蹈安老院的高“死亡率”。

梁萬年提出“三減少”的救治模式,那麼經濟上的“三減少”是什麼?就是首要“減少企業倒閉”、“減少裁員失業”、“減少負資產比率”。

解決當前困局應如同抗疫戰,如果中小企活不下去,誰來撐住香港的市場?

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公佈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針對疫情以來為了切斷病毒傳播鏈,許多表列場所如食肆、酒吧、健身中心、美容院、髮型屋等,經營都受到限制以至禁止營業,相關行業手停口停的同時,期間還須不斷“納空租”,而香港租金之高昂乃眾所周知。

為此,陳茂波特別破例提出“暫緩業主追租”計畫。

這是最具新意而破格的一招,透過盡速立法禁止業主對指定行業的租戶終止租約或採取法律行動等,為期三個月。

此政策無疑可解租戶燃眉之急,至少可避免龐大結業潮及裁員潮的出現。

但有反對者指,這項政策破壞香港的合約精神,有違商業原則和自由市場;更有人認為,不能因同情而失去慣有的行為準則。

這些話不完全沒有道理,尤其在太平盛世時,往往是金科玉律。但現實很骨感,整個大環境包括香港內外,都陷入經濟低迷,需要有突破性之舉。

第一,經濟發展第一要素首先是人。

當老百姓生活已經嚴重受到影響,失業、倒閉潮正在湧來,如果還是“躺平”,不採取特殊措施,扶持特殊困難行業讓他們挺過去,不但市民沒有了生活,市場也沒有了價值,經濟還可以持續嗎?

第二,金融體系是體系,社會體系也是體系!

就業是穩住社會的關鍵之一。穩住就業、穩住中小企,就是穩住香港的根本。

工商小企業體量雖小,他們一頭連著眾多人的生計,一頭連著大眾的消費,如果沒有小微企業打通微細血管,那大中企業甚至大地產商也就動不起來。

第三,任何政策都有被濫用的可能,不應因存在一些問題而斬腳趾避沙蟲。

關鍵是大膽推出非常之舉的同時,具體細節也做到趨利避害。財政司長已提出了種種配套安排,濫用情況將降至最低。

尤其要考慮到,疫下不少經營者已經水深火熱,政策可發揮的救急扶危正面效果,必然大於負面作用。

第四,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要難。

疫下利民紓困措施,一定程度上體現財富再分配,對受累疫情而瀕臨生死邊緣的租戶,必然是政府的援助物件。

反之較有條件的地產商、大業主有較強承受力,多承擔社會責任、少賺一點利潤,讓市民和市場一起渡過目下難關,繼而從長遠宏觀層面收窄貧富差距,可令香港體社會更加和諧、更加公平公義。

全國“兩會”剛剛結束,我在會上被很多內地同胞問得最多的問題是,香港這些年怎麼啦,疫情可以控制嗎?經濟還可回復當年嗎?

這些問題,不但內地同胞關心,也是中央領導關注的議題。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會上所說,希望特區政府團結帶領香港各界人士繼續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鞏固好、提升好香港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三大中心地位,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但願,疫情海嘯過後,香港的三大中心地位還能站立。

作者:

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董事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疫苗接種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受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起的全球貿易戰影響,週一香港股市恒指暴瀉3021點(13.2%),創歷來最大單日點數跌幅,失守兩萬。

收市後財政司長陳茂波率相關局長和機構主管會見記者,重申香港會繼續按照“一國兩制”和《基本法》保持自由港地位,不管資金、人才、貨物和資訊都可自由進出香港,這是保持香港經濟穩定和競爭優勢的重要基石,政府支持自由貿易的決心和承諾決不動搖。

這一舉動,是給予投資者信心,對於穩定市場十分及時。

香港是高度依賴貿易的小型開放經濟體,而且美國對中國實施34%額外關稅,另加20%“芬太尼關稅”適用於香港,許多人擔心香港會否被邊緣化?

這種擔心絕非杞人憂天,我認為目前首要穩住陣腳,採取相應措施是可以轉危為機。

第一,香港勝在“背靠祖國”,有內地龐大的經濟腹地支持。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有能力與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繼續貿易往來,尤其是中國早年開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與全球南方國家共同發展,並得到他們的積極回應。

美國自恃是世界第一消費大國而濫征關稅,若全球各國不分彼此,加強合作,不以美國的貿易規則為準則,當美國越搞封閉,或者就是我們的機遇。

正如《經濟學人》最新一期封面以《美國如何讓中國再次偉大》為題,嘲諷特朗普犯下現代史上最深刻、最有害、最不必要的經濟錯誤,同時給予中國天賜良機,重塑亞洲地緣政治及全球貿易關係。

《經濟學人》建議,各國政府應該致力增加彼此之間的貿易往來,特別是服務業,美國僅占全球最終進口需求的百分之十五,無法主導全球貿易。

據智庫組織Global Trade Alert計算,即使美國完全停止進口,按照目前趨勢,其一百個交易夥伴也能在短短五年內收復所有出口損失。

可以預見,美國“貿易戰”不會實現特朗普的企圖。

第二,中國是以實力來應對這場“貿易戰”。

這場“貿易戰”不是這兩天才打起來,而是斷斷續續打了若干年,對美國以“貿易”武器化,中央早已成竹於胸,第一時間即公告對美國實行多項反制措施:

中國在世貿組織就美國對華產品加征 “對等關稅” 措施提起訴訟,敦促美方立即糾正錯誤做法,取消單邊關稅措施。

同時,守住國家經濟的基本盤,在股市下跌時中央匯金午後在A股市場宣佈再次增持指數基金,表明未來將繼續買,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國務院國資委全公開表示,全力支持推動中央企業及其控股上市公司增持回購力度,以維護全體股東權益和市場信心,彰顯央企責任擔當。

據彭博報導,中央連日開會討論加快推出經濟刺激措施,包括消費、生育補助、出口補貼,以及討論成立股市穩定基金。

內地經濟穩,香港就一定不會亂。

第三,不對美國發起的“貿易戰”抱任何幻想。

我相信,中美間的貿易談判會斷斷續續談下去,但在一定時期內,不會有好的結果。

從周邊國家的遭遇,談判是否有作用呢?

如越南中央總書記蘇林第一時間與特朗普通電話,雖然特朗普事後稱富有成效,越南願意把對美貨的關稅降至零,但美國決意要越南貿赤消失,即使零關稅也不足以滿足美國的需求,結果仍然要懲罰。

歐盟涉及27個國家,區內對美國有最大貿易盈餘的德國,提出歐盟應採取反脅迫工具,利用關稅以外的措施反制,包括針對美國科技的服務業,但義大利和西班牙反對激烈反制。

在4月9日死線前,歐盟都難有統一的對美立場。

而特朗普表明不會撤回對任何國家的最高關稅率,除非該國能消除兩國貿易不平衡。

可見,這場“貿易戰”是非打不可,今天對美國還有幻想,實在是天真。

第四,香港可利用自由港優勢倒逼開拓新市場。

香港作為國際貿易樞紐,短期內亦難免會受到一定影響,但香港市場向來是包容、多元、靈活而一再創出奇跡,特別是自由貿易港有《基本法》提供保障,不管資金、人才、貨物、資訊,在香港都可以自由進出,只要政府保持自由港地位,不設關稅的香港,在全球各國互築貿易壁壘的情況之下,益顯鶴立雞群的獨特性。

加上港股韌性強、流動性大、有買有賣,而且買賣差價很窄,承接力非常強,對外資有很強的吸引力。

與此同時,港府宣佈透過BUD專項基金,支援香港企業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和拓展新市場,強化東南亞、中東以至非洲等全球南方新興市場的貿易推廣工作,通過資助計畫支援企業加快數碼轉型,把握電商機遇。

繼續透過出口信用保險局,加強為從事貿易的企業,提供出口信用保險的支援。

金管局會繼續積極協調銀行幫助中小企應付資金周轉的需要。

這些都是很實在的應對措施,而且對於任何資產若想躲開全球貿易戰的“關稅打擊”,零關稅的香港反而是避險的最佳選擇。

正如武俠名家金庸所言: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