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援港專家梁萬年的抗疫方案為什麼管用?

博客文章

援港專家梁萬年的抗疫方案為什麼管用?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援港專家梁萬年的抗疫方案為什麼管用?

2022年03月14日 14:14 最後更新:14:17

終於傳來好消息。

據梁萬年專家講,疫情指數式快速上升的勢頭基本得到遏制,正進入或正逼近高位平台期。換句話說,疫情拐點可期。

高手就是高手。

中央援港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到港幾天,就給香港抗疫斷症,指出最重要的階段性目標是“三減”,即“減少死亡、減少重症、減少感染”。

圍繞“三重”,即重點人群、重點機構、重點區域,要採取更加精準和有力的措施,提高措施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抗疫,是“壓倒一切”的任務,逼使特區政府放棄循規蹈矩,打破以往慣例,在分流分層診療方面,不再強調分區聯網的醫療體系,拿出伊利沙伯醫院這間綜合性、高水準醫院,專門收治新冠重症患者,極大提升香港的救治水準,對降低病死率將起到積極作用。

抓住老年人這一最關鍵的優先人群,把救治他們作為突出任務。

宣佈了對老年感染者提供更多隔離設施、對安老院工作人員進行閉環管理、加快推進老年人疫苗接種等系列措施,並公佈了相應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分析梁萬年開出的整套救治方案,其核心是突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救人放在首位,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是半山的富豪還是蝸居的小民,都不能放棄。

梁還有一句經典,抗疫“不能好像踩着西瓜皮,遛到哪裡是哪裡”。如果疫情拐點可期,打救經濟殘局不妨借用梁萬年的抗疫思路。

香港經受了“黑暴”風波和疫情打擊,折騰三年元氣大傷,加上持續兩年的禁人流、禁堂食、禁通關等等,許多行業已不勝負荷。

去年倒下一批弱小企業,今年可能還會再倒下一批中型企業,這對香港的經濟是致命打擊。

圖源:新華網

圖源:新華網

大家都說,香港經濟已呈現了岌岌可危的表像,恐怕也會重蹈安老院的高“死亡率”。

梁萬年提出“三減少”的救治模式,那麼經濟上的“三減少”是什麼?就是首要“減少企業倒閉”、“減少裁員失業”、“減少負資產比率”。

解決當前困局應如同抗疫戰,如果中小企活不下去,誰來撐住香港的市場?

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公佈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針對疫情以來為了切斷病毒傳播鏈,許多表列場所如食肆、酒吧、健身中心、美容院、髮型屋等,經營都受到限制以至禁止營業,相關行業手停口停的同時,期間還須不斷“納空租”,而香港租金之高昂乃眾所周知。

為此,陳茂波特別破例提出“暫緩業主追租”計畫。

這是最具新意而破格的一招,透過盡速立法禁止業主對指定行業的租戶終止租約或採取法律行動等,為期三個月。

此政策無疑可解租戶燃眉之急,至少可避免龐大結業潮及裁員潮的出現。

但有反對者指,這項政策破壞香港的合約精神,有違商業原則和自由市場;更有人認為,不能因同情而失去慣有的行為準則。

這些話不完全沒有道理,尤其在太平盛世時,往往是金科玉律。但現實很骨感,整個大環境包括香港內外,都陷入經濟低迷,需要有突破性之舉。

第一,經濟發展第一要素首先是人。

當老百姓生活已經嚴重受到影響,失業、倒閉潮正在湧來,如果還是“躺平”,不採取特殊措施,扶持特殊困難行業讓他們挺過去,不但市民沒有了生活,市場也沒有了價值,經濟還可以持續嗎?

第二,金融體系是體系,社會體系也是體系!

就業是穩住社會的關鍵之一。穩住就業、穩住中小企,就是穩住香港的根本。

工商小企業體量雖小,他們一頭連著眾多人的生計,一頭連著大眾的消費,如果沒有小微企業打通微細血管,那大中企業甚至大地產商也就動不起來。

第三,任何政策都有被濫用的可能,不應因存在一些問題而斬腳趾避沙蟲。

關鍵是大膽推出非常之舉的同時,具體細節也做到趨利避害。財政司長已提出了種種配套安排,濫用情況將降至最低。

尤其要考慮到,疫下不少經營者已經水深火熱,政策可發揮的救急扶危正面效果,必然大於負面作用。

第四,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要難。

疫下利民紓困措施,一定程度上體現財富再分配,對受累疫情而瀕臨生死邊緣的租戶,必然是政府的援助物件。

反之較有條件的地產商、大業主有較強承受力,多承擔社會責任、少賺一點利潤,讓市民和市場一起渡過目下難關,繼而從長遠宏觀層面收窄貧富差距,可令香港體社會更加和諧、更加公平公義。

全國“兩會”剛剛結束,我在會上被很多內地同胞問得最多的問題是,香港這些年怎麼啦,疫情可以控制嗎?經濟還可回復當年嗎?

這些問題,不但內地同胞關心,也是中央領導關注的議題。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會上所說,希望特區政府團結帶領香港各界人士繼續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鞏固好、提升好香港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三大中心地位,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但願,疫情海嘯過後,香港的三大中心地位還能站立。

作者:

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董事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疫苗接種

往下看更多文章

香港施政的“改變”與“改革”

2024年10月21日 15:35 最後更新:15:43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上周,李家超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篇幅較長,既有推動這個城市面向國際的宏偉構想,也有對劏房設定8平方米的最低標準。

其中有不少新亮點,包括:打造香港成國際黃金交易市場、國際醫療創新樞紐,建立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設海運港口發展局推動高增值海運,設百億基金推動創科產業等。

大家最期望“改革”,都想從中尋找各自想像的“改革”藍圖。

我仔細閱讀了全文,的確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想法,但不少仍屬於“改變”的措施。

無論如何,“變”總比不變要進步。

“改革”一詞,對於內地人耳熟能詳;對於凡事講法的香港,的確需要仔細斟詳。

日前,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對“變”的說法,有更具體的表述,即“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換言之,要改革,先厘清有哪些需要改,要精准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要評估,改革會帶來哪些影響,以科學、穩步、有序地推進;要擔當,面對當前存在的阻力,主動地推動社會踏上改革之路。

改革是為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香港面臨經濟轉型,創科必定扮演著重要角色。

施政報告在創科方向著墨不少,已宣佈以100億元設立“創科產業引導基金”,以公幣引導市場資金投資指定策略新興及未來產業。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長孫東指,相關政策屬“重大思路變化”。

或許這也是政府決心“改革”的一個標誌,目的是吸引更多社會資本與政府一同投資“具戰略意義的策略發展產業”,期望透過母基金未來5至10年內“彙聚過千億元資金”,投入香港創科產業。

香港的幾所大學在世界排名較前,科研力量雄厚,但長期擱置於金字塔中,未有釋放這股科研能量轉化為先進產業,面對香港未來5至10年的經濟轉型關鍵期,政府將“資金”用於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上,發揮“打通最後一公里”的關鍵作用十分重要。

當然,政府反復強調,這只是一隻母基金,創科過程不能單靠政府投入,未來會按不同產業板塊設若幹個子基金,並要吸引市場上的專業投資經紀人參與子基金運作,再透過他們運作及籌措資金,包括投資具體項目,將“杠杆效應”進一步放大。

設立“引導基金”,內地、新加坡、美國及瑞士等地已有先例。

據政府掌握,截至去年內地共有2086個政府引導基金,初期引導資金規模為12.19億元人民幣,政府樂觀預計可“撬動”數十倍市場資金。

若這一案例在香港複製成功,將可為創科注入新動力。

搞創科,資金固然重要,但人才是成功的關鍵。

施政報告稱,要讓頂尖人才來港,關鍵在香港要提供舞臺讓他們充分發揮。

相關局長表示,政府正建立生命健康研發院,各校正準備計畫書,其中重要指標為是否吸引到世界頂尖人才。

創科局亦將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設“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畫”,冀助大學在全球招收最好的人才。
這份決心,是令人鼓舞的。

資金、人才想通了,下一步就是創科平台。

特首李家超用了不少篇幅,就如何規劃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加快深圳河兩岸兩個科技園區的協同發展提出不少落實措施。

按照港深兩地政府的規劃,未來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占地87.7公頃,分兩期發展,將專注發展六大產業,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慧與資料科學、新能源、新材料、微電子及機械人。

香港實施“一國兩制”,與深圳必然有差異,這種差異對於兩個園區內的公司及研究機構會構成何種約束及障礙,特區政府與內地正商討創新邊境管理方式。

據聞,或會採取“白名單制”,容許兩個科技園區的特定工作人員經登記後,即可透過人面識別或電子卡等方式,自由進出兩個科技園區。

除了人員流動,也將與內地加快採取措施拆牆鬆綁,促進物資、資金及資訊過河流通。如何儘快可以起動,仍需要兩地政府加把勁。

李家超和他的管治團隊對振興經濟、推動創科、改善民生的決心及努力,尤其是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在金融科技和航空樞紐展現的規劃等,市民是肯定的。

在治理層面,政府又成立若干跨部門工作小組,雖有點架床疊屋的官僚做法,可能因為改革之路不易行,需要集中力量處理複雜的社會問題,但效率如何?政府需要不斷檢討。

不可否認,施政報告除了立志要加快香港以創科帶動經濟轉型的決心,我們也看到政府著眼解決長期困擾市民的住房問題,兼顧了各方利益和需求,四平八穩。

下一步,需要的是政府精准佈局,確保提出的措施可行、可見成效、可惠及市民福祉。

這才是從“改變”到“改革”,再由“改革”轉化為社會進步的“改變”之目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