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傳來好消息。
據梁萬年專家講,疫情指數式快速上升的勢頭基本得到遏制,正進入或正逼近高位平台期。換句話說,疫情拐點可期。
高手就是高手。
中央援港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到港幾天,就給香港抗疫斷症,指出最重要的階段性目標是“三減”,即“減少死亡、減少重症、減少感染”。
圍繞“三重”,即重點人群、重點機構、重點區域,要採取更加精準和有力的措施,提高措施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抗疫,是“壓倒一切”的任務,逼使特區政府放棄循規蹈矩,打破以往慣例,在分流分層診療方面,不再強調分區聯網的醫療體系,拿出伊利沙伯醫院這間綜合性、高水準醫院,專門收治新冠重症患者,極大提升香港的救治水準,對降低病死率將起到積極作用。
抓住老年人這一最關鍵的優先人群,把救治他們作為突出任務。
宣佈了對老年感染者提供更多隔離設施、對安老院工作人員進行閉環管理、加快推進老年人疫苗接種等系列措施,並公佈了相應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分析梁萬年開出的整套救治方案,其核心是突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救人放在首位,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是半山的富豪還是蝸居的小民,都不能放棄。
梁還有一句經典,抗疫“不能好像踩着西瓜皮,遛到哪裡是哪裡”。如果疫情拐點可期,打救經濟殘局不妨借用梁萬年的抗疫思路。
香港經受了“黑暴”風波和疫情打擊,折騰三年元氣大傷,加上持續兩年的禁人流、禁堂食、禁通關等等,許多行業已不勝負荷。
去年倒下一批弱小企業,今年可能還會再倒下一批中型企業,這對香港的經濟是致命打擊。
大家都說,香港經濟已呈現了岌岌可危的表像,恐怕也會重蹈安老院的高“死亡率”。
梁萬年提出“三減少”的救治模式,那麼經濟上的“三減少”是什麼?就是首要“減少企業倒閉”、“減少裁員失業”、“減少負資產比率”。
解決當前困局應如同抗疫戰,如果中小企活不下去,誰來撐住香港的市場?
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公佈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針對疫情以來為了切斷病毒傳播鏈,許多表列場所如食肆、酒吧、健身中心、美容院、髮型屋等,經營都受到限制以至禁止營業,相關行業手停口停的同時,期間還須不斷“納空租”,而香港租金之高昂乃眾所周知。
為此,陳茂波特別破例提出“暫緩業主追租”計畫。
這是最具新意而破格的一招,透過盡速立法禁止業主對指定行業的租戶終止租約或採取法律行動等,為期三個月。
此政策無疑可解租戶燃眉之急,至少可避免龐大結業潮及裁員潮的出現。
但有反對者指,這項政策破壞香港的合約精神,有違商業原則和自由市場;更有人認為,不能因同情而失去慣有的行為準則。
這些話不完全沒有道理,尤其在太平盛世時,往往是金科玉律。但現實很骨感,整個大環境包括香港內外,都陷入經濟低迷,需要有突破性之舉。
第一,經濟發展第一要素首先是人。
當老百姓生活已經嚴重受到影響,失業、倒閉潮正在湧來,如果還是“躺平”,不採取特殊措施,扶持特殊困難行業讓他們挺過去,不但市民沒有了生活,市場也沒有了價值,經濟還可以持續嗎?
第二,金融體系是體系,社會體系也是體系!
就業是穩住社會的關鍵之一。穩住就業、穩住中小企,就是穩住香港的根本。
工商小企業體量雖小,他們一頭連著眾多人的生計,一頭連著大眾的消費,如果沒有小微企業打通微細血管,那大中企業甚至大地產商也就動不起來。
第三,任何政策都有被濫用的可能,不應因存在一些問題而斬腳趾避沙蟲。
關鍵是大膽推出非常之舉的同時,具體細節也做到趨利避害。財政司長已提出了種種配套安排,濫用情況將降至最低。
尤其要考慮到,疫下不少經營者已經水深火熱,政策可發揮的救急扶危正面效果,必然大於負面作用。
第四,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要難。
疫下利民紓困措施,一定程度上體現財富再分配,對受累疫情而瀕臨生死邊緣的租戶,必然是政府的援助物件。
反之較有條件的地產商、大業主有較強承受力,多承擔社會責任、少賺一點利潤,讓市民和市場一起渡過目下難關,繼而從長遠宏觀層面收窄貧富差距,可令香港體社會更加和諧、更加公平公義。
全國“兩會”剛剛結束,我在會上被很多內地同胞問得最多的問題是,香港這些年怎麼啦,疫情可以控制嗎?經濟還可回復當年嗎?
這些問題,不但內地同胞關心,也是中央領導關注的議題。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會上所說,希望特區政府團結帶領香港各界人士繼續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鞏固好、提升好香港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三大中心地位,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但願,疫情海嘯過後,香港的三大中心地位還能站立。
作者:
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董事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