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走進大專院校圖書館——圖書館員視角下的大中華區高等教育》
國際視野——反映數碼時代的合作共贏
楊光輝
(復旦大學圖書館)
《走進大專院校圖書館——圖書館員視角下的大中華區高等教育》是一本大中華區圖書館員隨圖書館事業成長發展、積極參與高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努力促進人文通識教育、全面反映高等教育變遷的重要著作。其中館員在環球知識型經濟下,不斷擴闊國際視野,和國內外各方合作交流,達致數碼時代的共贏。
從古埃及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到美國波士頓公共圖書館,從古老的牛津大學圖書館到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图书馆,從年輕的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到中外合作辦學的上海紐約大學圖書館。《走進》是「有共同文化基礎的大中華區兩岸四地三十多位館長和館員的管理與服務智慧將為全球高校圖書館提供人機融合時代的全新經驗。」(王世偉先生語)
的確,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大中華地區成爲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高等教育亦快速發展,收錄的大學大都已經或者準備邁向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大學需要有一流的圖書館」已成爲共識。《走進》所選的三十一位館員,絕大多數具有豐富的國際背景和視野,他們向師生提供與國際接軌的閲讀空間、咨詢服務和資訊素養教學,對國際學術圖書館事業發展具有獨到的見解和獨特貢獻。
來自美國的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的維多利亞·卡普蘭(Victoria Caplan)本身是美國人,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的賴婉兒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爾沃基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ilwaukee)音樂學士、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音樂碩士及圖書館與資訊研究碩士,上海紐約大學的祖曉靜館長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碩士,台北醫學科大學圖書館邱子恒是美國雪城大學獲圖書資訊學碩士,廣州中山大學圖書館公共服務部主任蔡筱青是法國國立高級圖書情報學學校碩士,他們具有豐富的國際學業背景和學術視野。其他館員亦大多具有國際交流經歷,如暨南大學圖書館李祁平到美國俄亥俄大學做訪問學者,復旦大學醫科館應峻館長赴日本愛知大學交流訪學,廣東外國語大學圖書館錢國富往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幹部挂職學習,這些海外學習交流對他們的職業生涯影響顯著,可以説,正是國際化和國際交流為大中華地區的圖書館開展數碼時代的國際合作提供人力資源保障。下面試擷取典型事例作説明。
暨南大學圖書館華僑華人文獻信息中心與美國俄亥俄大學圖書館海外華人文獻研究中心有華僑華人文獻書目共建項目,李祁平是編目重要參與者,回顧訪學經驗,談到當時內地圖書館與美國圖書館相比,軟硬件都有不足,訪學幾年開闊了眼界、體會到圖書館的意義及館員的價值,感到深受震撼和啟發,奠定從事圖書館行業的信念。因此,他對國際圖書館咨詢素養領域的變革極爲敏感,特別關注到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簡稱ACRL)2015年公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框架》指出,「高校圖書館應與利益相關方合作,重構資訊素養教育的模式和評估方法,與學生創新實踐結合,從技能為基礎轉變成協作創新和問題解決為基礎,幫助學生跨越資訊鴻溝,並提升個人創造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溝通與合作能力提供基礎。」暨南大學圖書館在進行資訊素養教育活動設計時,以此思想為基礎,在全校倡議並實施資訊素養提升計劃及在線平台建設,致力開展資訊素養教育品牌活動,改變傳統、單一、平面的讀者培訓局面,建立一種層次清晰、立體交叉、互動交流的讀者培訓模式,以幫助全校師生牢牢掌握資訊檢索與利用技能,有效提高科研成效。(頁169)
復旦大學圖書館醫科館應峻館長,對標國際資訊素養找差距,指出内地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資訊素養標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資訊素養教育的發展。應館長認為「內地的資訊素養教育和圖書館學教育的發展,更多的是在參考美國圖書館的工作,包括學科館員制度、數據服務、資訊研究等服務,一直在跟隨着美國圖書館走過的路,發現他們有哪些新趨勢,就迅速將之引進到內地,快速普及發展,但整個理論體系上缺乏一個完整的思考,總是先去做了才去想這件事情背後的意義、今後的發展趨勢等,不像外國是先想再做,這就是造成內地還沒有形成一個資訊素養標準框架的原因,因為資訊素養這個概念本身不是內地想出來的,一直都是在參考別人的做法,所以讓内地高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一整套標準,可能還需要一點時間。」(頁51)她在復旦大學圖書館醫科館采取「多元服務,師生認證」的理念,對圖書館內容、功能進行設計,盡力滿足師生需求的合理的功能,以實現智慧圖書館與醫學人文為建設重點,構建集藏書、閱覽、展覽和交流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新型圖書館,使復旦圖書館成了「網紅點」。
如果説李祁平先生和應峻館長通過國際交流認識中外圖書館的差異,給自己的工作帶來「他山之石」,並在實際工作運用中做出成績。上海紐約大學祖曉靜館長則是北大圖書館學畢業后留學美國并獲圖書館學學位,在美國多年後囘滬工作。作爲中國第一所中美合作辦學大學,上海紐約大學由紐約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聯合創辦,作為一所國際化大學,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比例相當,學校內的課程除了中文課外,實行全英文教學,校園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和學術環境。學生可以真正地體驗跨文化交流,理解和培養批判性思維。祖曉靜館長指出,上海紐約大學圖書館本著「中西交流,資源共享」理念,向師生提供與國際接軌的傳統和現代圖書館服務。作為紐約大學圖書館分館的一部分,上海紐約大學圖書館和紐約各分校圖書館間聯係密切,館員間多交流互動,如使用統一的圖書館系統,各館資源得以流通流動,力保各校區用戶享受到同樣水準的服務。「圖書館提供全球書籍配送服務,上海紐約大學地處陸家嘴佔地較小,且其作為新校區館藏有限,但作為紐約大學圖書館的一部分,學生可以從紐約大學調取所需資料,解決資訊需求。」(頁58-59)
台灣姜義臺先生的個人網絡圖書館,因其「話題的豐富性、資訊的時效性、涉及內容的全面性,成為了眾多圖書資訊專業學生的學習備考的必備資訊閱覽頁面,更是受到了世界各地圖書館界、期刊出版界的關注,紛紛對其網站進行鏈接推廣。」(頁317)
上述實例充分説明了國際合作與交流對大中華地區大專院校圖書館事業的重要作用,這些具有國際經驗的館員,他們在圖書館的成長實踐、對當下圖書館的反思和期望,「甘把金針度與人」的精神,有助於人們瞭解當下大中華區乃至國際圖書館事業發展前景,對未來圖書館員的職業選擇和規劃,具有切實的指導、借鑒意義。
當然,《走進》一書尚存在若干瑕疵,首先,翻譯不統一,如OCLC翻譯成「連線計算機圖書館中心」或「國際圖書館電腦中心」。其次,學術著作最好加上索引,本書沒有編索引,期待再版時加上,以便讀者檢索利用。最後,個別字詞存在錯誤,如「摒弃」誤作「掘棄」。
總之,《走進》以三十一名大中華區代表性圖書館員的眼光,鳥瞰了當下圖書館面臨的熱點問題——新技術革新下大專院校人才培養和教育變革對圖書館帶來的新挑戰——空間職能調整、資源存取改變、數字人文興起、資訊素養革新、智慧服務萌芽等,不過,萬變不離其宗,只要資訊需要智慧整理,讀者需要休閑交流,那麽,只有圖書館員才能撐起圖書館的藍天,阿根廷作家兼國家圖書館館長博爾赫斯的「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不僅是文學家的夢想,更是圖書館員營造更美好世界的理想。
ManKungfu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