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防疫政策出現明顯轉向。本周三由廣東省開始多地已經停止封控,多個封控區域解封。周三晚上《新華社》發布消息,主管控疫的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於當日在國家衛健委召開座談會。座談會有幾點內容值得關注:
一、新形勢新任務。孫春蘭表示,Omicron病毒的致病性減弱、疫苗接種率的普及、防控經驗的累積,國家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要以人民為中心,防控工作穩中求進,防控政策持續優化,走小步、不停步,不停完善診斷、檢測、收治、隔離等措施。孫春蘭的講話不再提到「動態清零」的要求。
二、二十條措施還會優化。在座談會上,張伯禮、梁萬年等8位專家也有發言,他們「對優化完善二十條措施提出建議」。要注意的是,二十條措施提出不久,而孫春蘭聽取的意見是「優化完善二十條措施」,意味仍有再放寛的空間。
看完孫春蘭在衛健委座談會的報道,可以得出中國防疫政策正在轉向的結論。
聽國內的朋友說,中國防疫政策的轉向,一定會有比較清楚的信號。之前已出現第一個信號,就是國務院於11月29日發出《加強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央大力動員加快疫苗接種,意味著開放為期不遠。《接種方案》裡提到完成接種滿3個月之後就可以打加強針,意味著由無打針到打完第3針最短只要3個半月,縮短打第3針加強針的接種時間,令到中國在短期內可以進一步加強老年人接種疫苗的比率。
第二個信號是對Omicron的致病力的表述。孫春蘭提到Omicron的致病性減弱。國內媒體周四引述消息,指香港大學研究團隊聯合海南醫學院研究團隊,在今年年初發表在知名科學雜誌《自然》的一篇研究論文顯示,Omicron B.1.1.529變異株,在人體肺上皮細胞和腸上皮細胞中的複製能力明顯減弱。與原始毒株和其他變異株相比,Omicron變異株在小鼠體內的繁殖能力和致病性減弱,導致的死亡率也最低。
要知道,內地開始突出Omicron的致命性減少,亦是一個開放的前奏。
廣東等地疫情仍未完全受控,但已不再封區、「靜默管理」,可見到內地因應反對封控的民情,提早解除封控措施,這可以減少了對市民生活和經濟的影響,但另一方面卻令到清零更加困難。
在新形勢下,內地要盡量避免香港今年頭犯上的錯誤,香港當時面對的問題是老年人的打針比例太低,令到死亡人數很高。截至11月30日,香港第5波疫情至今的死亡人數是10534人,當中80歲或以上的死者有7443人,佔了總體死亡人數的70.7%。如果以60歲或以上死者計算,佔總死亡人數的比率更高遠95.7%。今年2月初,香港80歲以上人群一針接種率只有20%,3針接種率只有10%,打完3針比例太低,這就是香港老年染疫者大量死亡的原因。
現時內地的接種情況遠比香港2月時的情況較好,截至11月28日,內地80歲或以上人群,完成兩針接種的比率為65.8%,完成第3針接種的有40.4%,比香港2月時的10%高很多。如果內地能夠把80歲或以上人群的第3針接種比率提升到70%以上,就會大大減低死亡率。
正如我去年講過的,當無法制止新冠病毒流行時,即使病毒的殺傷力減弱,但對沒有接種疫苗的老人而言,仍然會像蒼蠅一樣死去。
香港80歲或以上的人口有39.8萬人,你可以很輕鬆地說,第5波疫情至今,80歲或以上染疫死亡的有7443人,這個人群的總體死亡率只是1.8%,即50個80歲或以上的老人家,就有1個死了,可能等如一幢大廈就有一個老人家去世,想起來都覺得十分恐怖。所以,內地的朋友,汲取了香港的經驗,記住要打針、打針、打針。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