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著新冠感染人數達到高峰之後,北京重症的高峰馬上就要到來,醫院將面臨新的挑戰。
據內地醫療信息公眾號「丁香園」24日報道,12月初以來,北京疫情快速發展,發燒感染者數量持續高位增加,醫護人員遭遇感染被迫減員,令醫療救治面臨不小的壓力。不過,隨著康復的醫護陸續重返崗位,醫院收治病人能力逐漸提高,但大批醫院又即將面臨重症高峰的嚴峻挑戰,有前線醫護反映,其所在醫院接收的重症呼吸道病人,目前已經比往年增加逾 10 倍。
近日,為方便發熱患者就醫,保障群眾就醫需求,北京市部分醫院在體育館裡開設簡易發熱門診,為市民提供診療、開藥等服務。新華社圖片
在北京某三甲醫院急診科工作的陳勤(化名)認為,兩周以來最大的好轉,是此前陽性的醫護人員逐漸恢復並返崗,減輕了很多工作上的壓力。除此之外,院內醫護的調配也會積極向發熱門診與急診傾斜。不少醫生均表示,他們所在的醫院會從其他科室調配醫護人員,最大力度支援急診與發熱門診的工作。
醫院人手的補足也逐漸提高了收治病人的效率,但門診每日的接診量仍然是月初的數倍。在陳勤的體會中,現在每日急診的接診量大概有 400~500,相比往年增長了 2 倍左右。「而且與往年不同的是,疾病種類幾乎全部局限在呼吸道疾病。如果只看重症呼吸道的病人,則比往年多出 10 倍不止。」
12月21日,在北京市海淀區海淀街道新冠疫苗接種點,醫護人員引導市民接種吸入式新冠疫苗。新華社圖片
同樣在急診科工作的韓光鐸(化名)介紹:「冬季本身就是呼吸系統疾病高發期,往年這個季節收治病人的數量也會有所增加,但顯然今年超出太多了。」在他的估計中,今年冬天的接診量比往年要高出 3~4 倍。而院內醫護人員的支援雖能使醫院維持良好有效的運轉,但對比大量的需求,仍然無法填補。
「之前患者起碼要等三四個小時,現在雖說患者不用等那麼久了,但還是需要等一兩個小時。如果只是發熱的輕症病人還好,最擔心的是合併基礎疾病的一些危重症病人,長時間的等待是非常不利的。」由於首診科室的區別,一些危重症患者往往會優先送往急診。而積累了大量重症患者的急診,卻因診室容量飽和影響救治速度,這也令醫護人員感到擔憂。
在重症醫學科工作的趙鈺醫生(化名)介紹,近期急診接受的重症患者明顯增加,其中很多是合併基礎病的老年患者。「重症患者病情雖重,但最初僅有輕度憋氣症狀,以沉默型低氧為特點。所以很多老年患者不知道,都是在家扛了一周,扛不住了才來醫院的。」
「而重症患者幾天後病情病情變化快,有時急轉直下;中後期救治期限長,病床週轉慢,不像發熱門診一些輕症的患者,開了藥就能回家。我們現在已經把能用的搶救室都用上了,每天還是有很多重症的患者,病房已經飽和了。」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王廣發教授近日曾在媒體採訪中表示:「接下來人員雖然會不那麼緊張了,但病人量也會緊接著上來,跟隨著感染高峰之後,重症的高峰馬上就要到來。」重症病房容量幾近飽和,已經成為北京眾多醫院面臨的難題。
根據央視新聞近日報道,北京朝陽醫院急診搶救室從原來的 16 張病床最多加到了 70 張,同時將住院樓里的一些專科病房進行轉換,用於收治急危重症患者。「我們則是把能用的都用上了:病床不夠就加床,沒有了再用擔架床……能利用的床位、能放置的角落都用上了。甚至還徵用了其他科室的病房,等搶救後病情穩定點就轉到其他病區。」韓光鐸說道。
趙鈺還表示,不僅是病床爆滿,搶救設備也是十分緊缺。「救護車一天要來二、三十趟。醫生雖然人手恢復了,但設備和病床就這麼多,收治還是有很大壓力。我們前幾天還從廠家那邊借來一台呼吸機在調試,現在呼吸機都不夠用。」
聯防聯控於 20 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指出,當前疫情防控工作的當務之急仍是保障好群眾的就醫用藥。擴大醫療服務供給、做好輕症分流的同時,擴容重症救治資源,守好重症防線。
一方面,醫院內部對發熱門診、急診進行擴容,同時徵用其他病房做好輕症患者的分流。另一方面,醫院外部也落地不少新規舉措守護著重症防線。12 月 19 日,北京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指出,北京正在快速增設發熱門診,目前發熱門診總數已由 94 家迅速增至 1263 家,其中二級以上 303 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960 家。
除此之外,北京利用廢棄方艙、核酸亭、體育場等設施設立臨時發熱門診,只承接發藥工作,不進行具體的診療,做到快診快走、快速分流。同時,通過互聯網醫院完成輕症患者的開藥和新冠康復患者的復診,減輕線下門診壓力。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此前在「《財經》年會 2023:預測與戰略」上發言時也表示,今年冬天的疫情會呈現「一波三折」。其中第一波疫情峰值會在 12 月中旬到 2023 年 1 月中旬的全國大中城市中體現。
半個多月的連續運轉,已讓很多醫務人員感到疲憊。據陳勤介紹,在他們科室的幾十名醫護中,只有 1 位醫生沒被感染過。而在趙鈺的科室,除了發燒的 3 天,她沒有額外的休息。「整體上大家之間互相幫助,感受上也還好。」韓光鐸說道,他所在的醫院除了會在防疫物資上提供支持,也會強調讓出現感染症狀的醫護及時休息。
「作為醫生,我能感受到現在還在『爬坡』的階段,還沒有達到感染峰值。」韓光鐸說道,「其實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正面臨著一個難關,這是必須所有醫務人員共同努力面對的。但目前醫院收治的能力已經達到飽和,這也是必須面對的現實。」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每當聽到「倒車,請注意!」的提示聲,人們總會立刻聯想到那台靈活的「三蹦子」。「三蹦子」是國內常見的一種小型低速電動三輪車,通常用於短途運輸,因其靈活性和經濟性而受到歡迎,特別是在城市或鄉村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在美國賣「三蹦子」,可以做成千萬美元的生意嗎?
「三蹦子」在海外社交平台意外走紅,讓25歲的駱豪看到了商機。一句「倒車請注意」的提示音,不僅吸引老外駐足圍觀,也為這個在美國加州創業不到一年的年輕人帶來了幾百萬元人民幣的營收。
創業首日進賬1萬美元的視頻火了,駱豪在美國賣「三蹦子」的故事也被家人知曉。內地《每日經濟新聞》近期通過視頻連線,見到了這位出海創業的「95後」小伙。
從金融專業海外留學到創業賣「三蹦子」,駱豪從沒想到會以這樣的方式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在別人眼中,他的創業之路一帆風順,但他明白,美國市場之所以有需求是基於產品的實用性與性價比,而要讓美國市場成為成熟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雖然銷售行情向好,但「『三蹦子』在美國被制裁」「上路是否合規」的聲音也接踵而來。駱豪強調,此前被加徵關稅的是高爾夫球車,「三蹦子」在美國還是一個新品類,他希望可以帶著自己的品牌,將「三蹦子」開進更多的美國農場。為此,他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在美國更快地普及「三蹦子」。
從短視頻中發現商機
歐洲人的鬆弛感讓駱豪意識到,年輕人打拼事業不能在太過安逸的地方。於是,英國留學畢業後,他飛到美國紐約,一邊在餐館打工一邊尋找創業機會。
起初,駱豪在獨立站銷售跨境商品,無意間,他在短視頻平台看到美國人竟對「三蹦子」有著濃厚興趣,於是決定找國內的朋友訂購產品賣到美國市場。這期間,他開始尋找目標客戶,但打一百個電話只能加上七八個聯繫方式,而真正達成交易的更是「百裡挑一」。
經過一個多月的籌備與等待,今年1月,第一批「三蹦子」運達了駱豪在美國租用的倉庫,運過來的散件光卸貨就用了12個小時,他和幾個朋友從下午三點乾到第二天凌晨三點,現在回憶起來仍然印象深刻。
銷售第一天,前期談妥的三個客戶以每輛三千美元左右的價格買走了車。而在國內,每輛「三蹦子」的零售價也不過四千多元人民幣。
美國客戶在駕駛「三蹦子」。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儘管首日銷售上萬美元成績喜人,但初嘗品類紅利的駱豪卻發現,資金壓力是他開啓事業的第一個難題。
「今年4月份之前,第一批貨就賣完了,但除去所有的成本開支,幾乎是身無分文,當時兩個合伙人沒有選擇繼續,於是我陷入了沒有資金、沒有團隊的境況中。」儘管如此,駱豪依然相信「三蹦子」在美國是有市場的,「真正的創業在4月之後從零開始,我自己去找資源、找供應鏈、找合伙人,在5月初找到了數百萬元的投資。」
投資人與駱豪見面聊了一次之後,第二天就把款打到了他的銀行賬戶上。他描述說:「很快,非常快,我從來沒有經歷過這麼快的事情。」
資金到位後,新組建的團隊趕忙將訂購下一批貨的計劃提上日程。如今,駱豪的創業公司已擴展到6個人。
擁有穩定的供貨商之後,今年5月,一位美國加州的蘑菇農場主向駱豪訂購了兩輛「三蹦子」。在「三蹦子」出現之前,這位農場主是靠皮卡將蘑菇運到加工廠,一輛皮卡的價格在4萬—5萬美元,差不多可以買10輛「三蹦子」。
主要客群為農場主、地攤商販
「『三蹦子』在美國的需求究竟如何?」記者問。
「直到今天,我們慢慢驗證出『三蹦子』在美國的確有用武之地。」駱豪告訴記者,「三蹦子」在美國對標的一種車型是全地形越野車(UTV),價格相對皮卡便宜一些,但一輛也要一兩萬美元,可以在農場里拉貨、在山上巡邏或者在社區公園運送垃圾,而這些功能「三蹦子」都具備,因此,性價比更高的「三蹦子」也在農牧場主和地攤商的群體中被廣泛接受。
如今,越來越多的墨西哥人開始在美國用「三蹦子」來擺地攤,這一類需求佔到駱豪當前客戶結構的二分之一。考慮到資金週轉與當地的用工、物流成本,他現在選擇整車進口,一次性採購二三十輛「三蹦子」,讓客戶自行來倉庫提貨。
「三蹦子」在美國也有很強的工具車屬性。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第五批貨也賣完了。」半年過去,駱豪已經賣出了100台「三蹦子」。他常常被問到如何把國貨賣到海外去,而關於這一點自己也在摸索。現在,駱豪依然會去加州各地做地推。他建議,做推廣最好還是招聘美國當地人,約定時間面對面拜訪更有可能達成交易。
駱豪表示,經過實踐,線上社交平台的推廣效果更佳。他聘請了當地的合伙人進行線上互動,與客戶建立聯繫,還有專門的維修服務人員做售後服務。
「也有遇到過因為喜歡我們的產品,驅車三四個小時來倉庫提貨的客戶。他試了一圈之後,馬上就下單了。」駱豪說每當這時都能激發整個團隊的信心,在加州本地從溝通到交付可以在當日完成,但大多時候他需要在線下推廣時一遍又一遍向感興趣的客人介紹車的功能、使用場景,具體到哪個按鈕控制哪個部件。
儘管客戶復購的情況尚未出現,但熟客介紹的訂單正在變多。「有顧客買了我們的產品後想要來做銷售,把產品推廣到他的朋友中去,或是在其他州有一些代理採購了小批量的貨準備試銷。」駱豪認為,客戶帶客戶的銷售方式最有效,「三蹦子」的復購頻率很低,使用壽命一般在五六年,因此商業模式側重擴展新客群,而非挖掘存量客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今年第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的業績說明會上,就有投資者關注到海外博主分享了不少宗申「三蹦子」。對此宗申動力管理層表示,公司全資子公司在越南設有製造基地,參股子公司在墨西哥設有製造基地,產品主要出口歐美、中東、東南亞、非洲、澳洲等國家和地區。
駱豪也開玩笑說,等上規模後要去墨西哥建廠,但當下的一個難題是如何讓更多美國人知道「三蹦子」的實用價值。
從零售商轉型批發商,擴品類是第一步
「你覺得還需要多長時間可以達到自己理想的市場滲透率?」記者問。
當貨源、資金、物流的問題解決後,駱豪預計至少還需要一年時間。由於從加州到紐約的物流成本遠高於產品成本,他暫時放棄佈局全美市場,先專注於在加州的推廣和銷售,待建立標桿後再考慮擴張計劃。
事實上,國內品牌商與生產商也在「秣馬厲兵」。被華人博主帶火的國威「三蹦子」收到了美國本土消費者從各跨境電商平台發來的訂單,國產「三蹦子」甚至開到了紐約時代廣場,在車流中穿梭自如。
駱豪也一直在觀察、研究車輛合規性方面的問題。他坦言,由於客戶購買後僅用於自家農場或短途載貨,至少目前還沒有涉及交規方面的問題。
「有一次來了一個比較特殊的顧客,是一位六七十歲的女士,她在美國開『三蹦子』已經超過十年了,相比大皮卡她更喜歡小一點的車。」駱豪回憶道,據她所說,在長期道路行駛的經歷中,從來沒有被警察攔下過,只有警察對她說:這是在哪裡買的,從來沒有看到過,看起來非常酷。那天她從很遠的地方開到駱豪的倉庫,打算買一輛新的「三蹦子」。駱豪說,據他了解,「三蹦子」的最大時速不超過40公里。
美國客戶在駕駛「三蹦子」。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駱豪希望公司能從零售商向批發商的角色轉變,要實現這一過渡還需要很多條件。「在美國做批發,會面臨兩個問題:一是要讓客戶立等可取,那就需要足夠的資金去囤貨;二是倉庫要有支持大批量囤貨的面積,就得支付更多的租金。」這對駱豪而言仍是考驗。
於是,擴品類經營成為轉型路上的第一步。從「三蹦子」到電動滑板、電動自行車,駱豪手中的產品版圖正在擴大。他認為,通過銷售有認知基礎的成熟品類,可以以較少的推廣成本獲取客戶,儘管高頻次消費品的使用者不完全符合「三蹦子」的目標客戶,但可以幫助團隊積累銷售經驗,提升溝通技巧,了解當地購物習慣。
駱豪的產品品類已經擴展至電動滑板等。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從目前公司營收結構來看,「三蹦子」因客單價較高仍然佔比最大。駱豪說,未來有機會觸達千萬美元的規模,但不排除會發生其他不確定性。他談到了今年6月「三蹦子」在美被加徵關稅的傳言:「我需要澄清一下,此前政策不是針對『三蹦子』,而是以高爾夫車為首的一類電動車,目前對『三蹦子』的實際影響並不大。但新總統上任後,一旦關稅措施延伸至所有品類,將直接影響企業財務狀況,企業不可能虧本銷售。作為創業公司,我們要先求生存再求發展。」
「我一直在想,怎麼把這個商業模式做大,讓大家知道這是能夠給他們提供價值的產品。」駱豪的生意正處於「從0到1」的初級階段,而這個模式的可行性仍在驗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