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暫緩垃圾徵費 體現良政善治

博客文章

暫緩垃圾徵費  體現良政善治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暫緩垃圾徵費 體現良政善治

2024年06月01日 07:00

原定八月一日實施的垃圾徵費最終暫緩,這次政府聽取民意,從善如流,沒有因為面子死撐,值得一讚。

有報道說,這次煞停垃圾徵費,是特首李家超親自拍板,消息雖然未得到證實,但特首在勞動節到訪垃圾徵費先行先試計劃試點之一的柴灣連翠邨,了解前線清潔工人的工作,有工人向特首反映指定膠袋令工作量增五成至一倍 ; 香港研究協會也進行了一項民意調查,訪問了1062位市民,結果顯示七受訪者不支持8月1日實施垃圾收費措施,48%認為該在2026年或以後才實施。

特首李家超在五一勞動節訪垃圾徵費試點連翠邨,了解清潔工友在試點計劃推行後的工作情況。

特首李家超在五一勞動節訪垃圾徵費試點連翠邨,了解清潔工友在試點計劃推行後的工作情況。

起初有估計政府8月1日將縮小規模推行計劃,不會完全擱置,但最終港府宣布暫緩,未定再推日期,我認為這是合適做法,反映政府重視民意。

垃圾徵費推行可謂生不逢時,計劃推行的時間碰巧遇上經濟低潮,尤其是食肆,此時再推垃圾徵費,無疑百上加斤,所以暫緩是合宜的,有環保團體認為應訂定再推行時間表,但我認為,不訂定清晰時間表的做法聰明,此刻訂定具體實施日子,企業仍要在生意難做的環境下,投入額外成本作準備,而之前已兩度延期,難道要延第三次? 這將令政府政策變成笑話,訂定時間表將減少施政的彈性。

垃圾徵費雖未如期落實,但經過這年多的宣傳和傳媒報道,大眾對源頭減廢、循環再用的認識增加了,環保意識也提高了,所以這年多以來的氣力並沒有白費,6月1日起政府向公屋戶每月免費派發20個指定袋,及向簽署《減廢回收約章》的私人屋苑或大廈派發指定袋,這都有助宣傳減少廢物。

特區政府宜現時開始,全面檢討全港回收設施,包括三色回收箱、塑膠回收箱是否足夠,特別是廚餘回收設施是否足夠,徵費政策迴響最大是飲食業,飲食業反映垃圾分類令成本由3000元上升至近1萬元,升幅兩倍多 ; 大型及中型食肆每日產生1100多噸廚餘,各區是否有足夠設施,讓食肆簡單方便地處理廚餘 ; 此外如何推動環保回收業,令分類收集到的廢物,真正能夠把廢物轉化成有用材料,創造經濟價值,而不是繞了一圈去了堆填區,相信是政府未來要努力的地方。

此外政府也表示,2035年停用堆填區的目標沒有變,正加快建設垃圾焚燒發電,探索推動大灣區廢物資源處理一體化,我贊成這政策方向,堆填區實在不能再擴大。

作為普通市民,也要開始走塑減廢,隨著廚餘回收設施改善,食肆也要妥善處理廚餘,為下一代及香港長遠發展設想。

特首在公布暫緩前曾說 :「我認為涉及700多萬市民嘅一個措施,縱然已經係喺呢屆政府上任前已經制訂成嘅法律,政府都應該去考慮點樣執行呢個法律」。反映政府重視民意,也體現了良政善治的推行。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會長嚴玉麟




太平人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最近公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公布亞洲大學排名,本港共有6所大學躋身50強。香港浸會大學由2023年的第105名躍升至第50名,科技大學、城市大學及理工大學均取得亮眼成績,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續位列前十名,香港家長喜歡把子女送到歐美讀大學,但事實上香港的大學在世界排名一點不輸蝕,香港絕對有條件打造成學術之都。

香港的優勢,是國際化程度高,兼具兩文三語,教授也來自世界各地,在華人世界內屬少見,香港的高等學府,一直以來的強項是金融、經濟和語文,但近年也積極發展醫藥、數據分析等,例如浸會大學,開拓四大重點研究領域,包括創意媒體、健康與藥物研發、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和人文及文化。

醫學是香港高等學府的重要學科,本港正籌建第三所醫學院,培養目前極度缺乏的醫療人才,多家大學包括浸會大學也提交了建議書申辦,在多家大學中,浸會大學是最早開辦中醫學科的高等學府,設有中醫門診,更是本港首間中醫醫院承辦機構,中醫醫院預料今年12月起分階段投入服務。香港中西匯聚,中醫藥服務及科研帶到國際舞台、促進中醫藥標準化和全球化的理想平台。

生物醫學和醫療科技是近年積極發展的範疇,浸會大學成立「前沿轉化醫學研究院」,由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邁克爾.霍頓爵士、劉耀南教授和霍文遜教授共同領導,以推動未來的醫療創新和技術轉化。在創新科技領域,醫療器械是香港相對較強的範疇,相信醫療科技可成為創新科技發展的突破點,浸大研發的前沿運動科學項目──即時人體數據監測,將於今年稍後舉行的全運會中應用。

浸會大學推動研究成果轉化

浸會大學推動研究成果轉化

浸大傳統明星學科是傳理系,創意媒體也自然成為重點研究領域,推動創意教育與研究,把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創意藝術人才。

正如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所講,本港多所大學在國際排名中名列前茅,反映香港高等教育質素獲國際高度認可。兩文三語的教學環境、英語教學,香港社會對海外、非本地生都很有吸引力。加上現在美國在學生簽證、學科施加多項限制,令更多海外學生考慮到香港升學。

特首李家超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向全球推廣「留學香港」品牌,隨着國家教育高速發展,香港教育將會迎來黃金十年。

不少人提及,「留學香港」的最大困難是居住問題,推動大規模招生前,須先解決這問題,例如鼓勵市場以自資和私營方式改裝酒店和其他商廈,增加學生宿舍供應,甚至提供地皮讓市場興建新宿舍,先安居才可以集中精力學習和從事研究。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會長嚴玉麟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