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飲水當思源 東江水造就香江繁榮

博客文章

飲水當思源 東江水造就香江繁榮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飲水當思源 東江水造就香江繁榮

2025年04月05日 07:00

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像我這一輩的人,經歷過「樓下閂水喉」的日子,體會到乾淨食水源源供應的可貴,而水源更是工業和經濟發展的必須,若沒有東江水,相信香港也無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如行政長官李家超所說,東江水確保了香港可持續發展和長期繁榮。

東江水供港60周年,當局辦「打卡挑戰」。

東江水供港60周年,當局辦「打卡挑戰」。

在東江水之前香港用水主要靠收集雨水,下雨不足就有缺水危機,當年經常聽到新聞報道水塘存水量,要存水量上升只有望天打卦,等下雨。1962年底開始香港很久不下雨,到了63年,就開始制水,最初每天供水3小時,到最後4天供水一次,記得當時家裏滿是水桶水壼,供水時所有可盛水的容器都裝滿水,基層家庭要到水車輪水,一盆水洗米後洗菜,洗澡後洗衫,最後沖廁。白領上班穿的白裇衫無人買,連政府也呼籲市民不要穿白恤衫,以節省洗衣水,膠桶銷情急升,現在說來是集體回憶,但當時為口奔馳、養活一家十數口的升斗市民,莫不叫苦連天。

1964年港府與廣東省簽訂東江水供港協定,全長83公里的東江水管,由當年中國總理周恩來批建,內地同胞日夜趕工,11個月就完成工程,真正解決香港的水荒問題。

與香港同是金融中心的新加坡同樣缺乏水資源,1963年出現長達10個月的制水,新加坡用水依靠馬來西亞輸入,與香港不同的是,馬來西亞常在供水問題上與新加坡起爭執,馬來西亞認為60年代的供水協定偏袒新加坡,供水協議問題還一度鬧上國際法庭,1990新加坡斥3億坡元建造水壩,建成後歸馬來西亞柔佛州所有,但兩國仍不斷發生大小爭拗,新加坡當局數年前透露,自1990年至2019年,新加坡當局已在柔佛水利工程投入達10億坡元(約58億港元)。

新加坡當局絞盡腦汁增闢水源,所以出現了由工業污水提煉的再生水,當局也興建海水化淡廠,廣建蓄水池等。

反觀香港,即使在英治時代,內地從不曾在供水問題上找香港麻煩,香港也斥資建萬宜水庫,但水庫完全是香港使用,與斥巨資建造設施後拱手送人完全不同。

強如美國,也有乾旱和限水問題,今年1月起美國加州正式推行永久限水措施,緩解乾旱季節的影響,紐約去年底發布22年來首次乾旱警告,紐約市民被要求減少洗澡次數。

香港自60年代中期以後,從未遇上缺水問題,這是因為東江水的緣故,幸福非必然,飲水確實應該思源。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劉興華




太平人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近日,媒體報導了一則令人痛心的少女被童黨圍毆事件,引起社會關注,有持份者呼籲懲教署做好更生工作,避免童黨獲釋後再犯。作為懲教署社區參與助更生委員會的名譽顧問,我希望向公眾介紹懲教署在青少年在囚人士更生方面的努力,也呼籲社會攜手合作,為更生人士創造包容和支持的環境。

懲教署一直致力為青少年在囚人士提供全面更生服務,實施一系列針對青少年在囚人士的教育、心理輔導和社區參與計劃,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親社會態度,提升面對重返社會後各種壓力和挑戰的能力。

在教育方面,懲教署為14至20歲的青少年在囚人士提供半日教育及半日職業訓練和身心發展計劃,修讀遙距課程及參加公開試,鼓勵他們考取認可資格。過去五年,青少年在囚人士投考公開試的合格率由2020年的75%上升至2024年的90.6%,這成績不僅展示了在囚人士的努力,也反映了懲教署教育支援方面的成效。

2022年,懲教署推出「沿途有『理』」計劃,按三大更生計劃方針,包括認識中國歷史及加強國民教育 ; 心理及價值觀重整 ;及生涯規劃和家庭關係重修,協助在囚人士重新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在該計劃下,署方於壁屋懲教所及沙咀懲教所設立了「青少年研習所」,為在思想和情緒上遇到挑戰的青少年在囚人士,提供心理修復與重建的空間。此外,署方於筲箕灣的多用途家庭及更生服務中心成立了「正向實踐坊」,為獲釋後的青少年及其家屬提供心理輔導,並進行以家庭為本的心理治療,從而幫助他們培養親社會導向、正向價值觀和思維,改善情緒調控,以利重新融入社會。

懲教署臨床心理學家透過資訊科技,為在囚人士提供心理治療服務。

懲教署臨床心理學家透過資訊科技,為在囚人士提供心理治療服務。

懲教署還積極推動社區教育,向社區的青少年宣揚「愛護家國、奉公守法、遠離毒品、支持更生」的信息。通過「更生先鋒計劃」和「更生速遞」等活動,提醒青少年犯罪的惡果,和吸食毒品的禍害。2024年12月推出 「Captain Gor同學會」及相關手機應用程式,招收中小學生成為會員,安排他們參與國家安全、國民教育、防罪、禁毒、助更生以及文化交流活動,並物色具潛質的青少年加入「更生先鋒領袖」行列,培育未來的社會棟樑。

青少年在囚人士的更生工作,需要從教育、心理輔導,和家庭關係復修做起。然而,他們在重返社會後,往往面對偏見和歧視。不僅影響心理健康,也可能使他們再次誤入歧途。我們呼籲社會各界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接納更生人士,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只有通過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幫助更生人士重建自信,重新融入社會,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一員。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蕭楚基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