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大是屬於香港人的

博客文章

港大是屬於香港人的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港大是屬於香港人的

2024年06月11日 18:44 最後更新:12月31日 16:14

香港大學校長與校委會爭議越演越烈,雙方各執一詞,爭拗不休。

整件事的緣起是去年有疑似港大校內「吹哨人」,發出多封電郵投訴校長行為不當,包括違反程序購買貴價寶馬車等等。後來校委會委任調查小組研究事件,到今年4月12日港大校委會公開發布決議,除了指出調查小組可掌握的證據,不足以確立吹哨者電郵中對校長行為不當的指控,還指出了學校管治存在問題,明確要「交由轄下的人力資源政策委員會、財務委員會及其他委員會檢視報告的調查結果,就已採取和/或將採取的措施向校委會報告」。

由於校長張翔在整個事件中反應強烈,和校委會主席王沛詩發生齟齬,令外界有一個印象,覺得這是張翔和王沛詩的糾紛。及後港大校委會在5月28日暫委5名副校長,又再觸發和張翔的爭議。張翔聲稱對委任副校長事件毫不知情。校委會就表示早在4月22號一個本應由張翔出席、其後他委派了代表出席的人力資源政策委員會會議上,已經討論過臨時委任副校長事宜。雙方各執一詞,事件變成了羅生門。

或許不少人抱著剝花生的心態,認為這是港大校長和校委會主席的宮鬥。但是想深一層,香港大學使用大量公帑,港大2022至2023財政年度總開支達到122億,在爭議聲中暴露出來的港大管治問題,的確惹人關注,令人懷疑港大現任管理層,是否可以有效地管理好巨額公帑的運用。

現在暴露出來的管理問題,除過去電郵指控的事件,還包括多個事項。第一,多個副校長職位懸空多年,沒有完整的管理團隊,令管理問題頻出,都很難想像在最近這次委任之前,港大7個副校長有三個懸空,有一個職位「副校長(環球事務)」 更懸空了5.5年。副校長職位懸空,令決策權進一步聚焦在校長身上。

第二,校長長期缺席會議。校長顯然忙不過來,本應一年要主持3至4次的學術委員會會議,但校長多年以來只開過一次, 即是等於長期缺席會議。即使財務委會會議亦只是開了三分之一,令人很懷疑校長究竟有多少精力去處理大學的管理。大學不單是一個學術機構,還是一個龐大的組織,需要強健的管理,才能避免資源濫用,以及規劃出良好的發展方向,否則即使短期排名上升,但結構上的問題叢生,在5年10年之後,這些病情爆發出來,下一手校長就只能接一個爛攤子了。

特首是大學的監督,絕對有權直接參與大學的管治。在一般情況之下,政府會放手給大學的最高機構校委會,以及負責日常行政的校長來處理。在過去一年多在港大的風波當中,政府頂多只是擔任一個和事老的角色,搞搞勸和促談的工作,特首李家超亦曾經約見過校委會主席王沛詩和校長張翔,希望他們可以化解分歧。

特首周二評論港大事件時說,「港大是屬於香港的,不是屬於任何一個個人,不是屬於校長個人,亦不屬於校委會,香港人愛惜它…任何事情,必須以大學的利益為首位。」特首提到大學要不斷自我完善,如果港大行政有不當的就要改善,重要崗位長期懸空要填補,程序上不清楚的要寫清楚,大學的財務要清晰問責。政府對大學撥款每年以百億元計,公帑必須用得其所,大學的行政和管治必須符合撥款要求,大學必須遵守。大學亦簽署了有關資助的問責協議,內容對管治和發展是有要求的。他曾經會見校委會主席和校長,協調溝通,提醒良好溝通和互相配合的重要性,提醒政府的資助是有要求的,必須以大學的利益為首要考慮。

特首講得對,「港大是屬於香港的」。港大事件表面看來是個人意氣之爭,但背後潛藏了大學管治問題。估計政府由做一個和事老,變成落場的球證,促進港大,重新走上一條健康的治理軌道。

盧永雄

西方國家對外國指手劃腳的日子,應該走到盡頭了,因為他們自己已經完全喪失道德高地。

英國政府最新發表《香港半年報告》,雖然以英國這種高高在上的取態而言,該報告對香港並非一面倒批評,報告結論部分表示,香港保留經濟、貨幣和金融領域的自治權,香港普通法和司法制度繼續獨立裁決民事、商業和刑事案件。但《報告》仍然就香港的政治問題意見多多,聲稱《香港國安法》繼續侵犯香港和海外個人的權利和自由,又批評香港對異見人士和新聞自由持續打壓,揚言關注黎智英、民主派人士及《立場新聞》記者遭到政治檢控等等。

英國政府這份報告,充斥著陳詞濫調,但是放在特朗普重新執政的年代,卻充滿著黑色幽默的味道。英國無視特朗普放火,卻在管香港點燈。

第一,政治自由。英國政府報告指,香港對黎智英和泛民主派人士的檢控,影響政治自由。但是美國對政治自由的殺傷,比香港嚴重得多。2021年1月,特朗普支持者不接受特朗普選舉失敗,衝到美國國會山騷亂,結果其中一個主要煽動者、極右團體「驕傲男孩」領袖塔里奧(Enrique Tarrio),他雖然不在現場,但是就被判處22年的監禁。到特朗普今年1月上台之後,就馬上特赦了塔里奧,塔里奧出獄之後聲言要「報復」,話「驕傲男孩」未來將「一如既往」。

這個事件邏輯上只有兩個可能性。第一,塔里奧這班人,就好像香港的激進分子一樣,他們發表的言論煽動暴力,意圖顛覆政府,最後受到法律制裁,但美國激進份子受到的刑罰,遠比香港的同類高。這就是拜登政府的理念。第二個可能是,這班人暴力示威有理,只是受到政治檢控,所以應該特赦他們,這就是特朗普政府的理念。不知英國政府認為如何分析美國的事態?英國何不出報告譴責美國政治檢控塔里奧、支持他報復?

第二,學術自由。英國政府的報告認為,香港實施《國安法》令學術界失聲。但現實上真正失聲的是美國的學術界,其中被針對的焦點是哥倫比亞大學。哥大被特朗普認定為反猶份子的溫床,特朗普2.0開始後,就向哥大開刀。在3月8日,哥大一個巴勒斯坦裔的研究生馬哈茂德·哈利勒被美國移民部門拘捕,哈利勒曾參加反對以色列出兵加沙地的抗議活動。

哈利勒其實已經擁有綠卡,有美國的永久居留權,他的妻子是美國公民,而且已經懷孕8個多月。但美國白宮和國土安全部回應哈利勒被拘捕時說,「哈利勒支持恐怖組織」,美國將控制加沙地帶的哈馬斯定性為恐怖組織,美國正尋求將哈利勒驅逐出境。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面警告,今後還有很多像哈利勒這樣支持恐怖分子和反猶太的人,會被捕並遭到驅逐。香港何曾驅逐永久居民?英國何不出報告譴責美國逼害哈利勒?

哥倫比亞大學更是特朗普開刀的對象。3月初,特朗普政府暫停向哥大提供4億美元的聯邦資金,透過關水喉壓逼哥大要接受政府的管控措施,結果哥大在3月21日跪低,在一份備忘錄裡默許了幾項政府的要求,包括推進在校園裡面禁止戴面罩的計劃,賦予安全官員在校園的逮捕權,任命一名新的高層管理人員主管提供中東研究課程的院系等。

特朗普政府要求哥大將有很多學生示威的中東、南亞和非洲研究系,置於「學術接管」之下至少5年,剝奪教職員工的控制權。「學術接管」是極罕見舉措,指大學管理層通過任命院系外的教授或管理人員接管該院系、修復運轉失常院系。英國《路透社》評論說,美國政府提出這樣的要求是「聞所未聞」。

特朗普是赤裸裸地進行學術審查,連英國的通訊社都提出批評,英國何不出報告譴責美國干預哥大學術自由?

第三,新聞自由。英國政府報告將香港按《國安法》檢控作出煽動的新聞媒體,侵犯了新聞自由。但在美國,即使媒體不作出煽動,只要不服從政府的指令,記者的新聞自由就會大受干擾。特朗普政府將墨西哥灣改稱為美國灣,《美聯社》不跟隨改變,特朗普就禁制美聯社進入白宮和總統專機空軍一號採訪,干擾新聞自由的動機昭昭明也。英國政府有批評嗎?

第四,法治。英國政府報告批評香港法治受損。真正無法無天的是美國,不單可以讓一個犯重罪的人出任美國總統,還可以不理法庭判決特赦重犯。這還不止,更要去逼迫律師。美國的頂級法律事務所「寶維斯法律事務所」(Paul Weiss)被認為支持拜登政府,為民主黨議員服務,特朗普就將矛頭指向它。特朗普在3月14日發布行政命令,懲罰曾經任職這個事務所的律師波梅蘭茨和寶維斯事務所,下令剝奪寶維斯員工的任何政府安全許可,限制該律師事務所進入聯邦大樓,並採取措施撤銷政府與該律師事務所及其客戶的合約。

寶維斯事務所去年的營收有26.3億美元,特朗普的命令意味著包括美國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以及環球資產管理公司阿波羅全球管理等,不能夠再成為該事務所的客戶,事務所將會蒙受重大損失。結果寶維斯事務所的一把手卡普跪低,走入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與特朗普達成協議。

結論是,英國對香港指手劃腳,但美國的情況比香港差一百倍,英國卻噤若寒蟬。奉勸大英帝國一句,在如今混亂的世道,管好你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不要再對其他國家或地區說三道四了。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