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選舉落下帷幕,一位自稱「Théo」的法國神秘賭客引起關注,他豪擲3000多萬美元押注特朗普獲勝,且認為特朗普能贏得普選票,因此將獲得近5000萬美元的回報。
特朗普和賀錦麗。AP圖片
選前各種民調結果顯示,特朗普和賀錦麗的支持率旗鼓相當,但在博彩市場對特朗普獲勝的押注佔據主導地位。
今年10月18日一篇文章引起外界的關注,《華爾街日報》記者自此便與Théo保持聯繫。
據《華爾街日報》11月6日報道,在流行離岸加密貨幣博彩平台Polymarket豪擲3000多萬美元押注特朗普獲勝,並認為後者能贏得普選票的Théo,將獲得近5000萬美元的回報。他還預測,特朗普將拿下賓夕法尼亞州、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這些被稱為「藍牆」的「搖擺州」,並贏得七個「搖擺州」中的六個。
報道稱,Polymarket是一個預測市場,並不對美國人開放。Théo在Polymarket使用了四個賬戶系統性地下注特朗普獲勝。
Théo自稱是一名富有的法國人,曾在多家銀行擔任交易員,他告訴《華爾街日報》,他從夏天就開始運用自己的數學知識分析美國的民調,並根據民調進行下注。
作為押注調查的一部分,總部位於紐約的Polymarket也與這位神秘賭客取得了聯繫,該公司將其描述為一名擁有豐富交易經驗和金融服務背景的法國公民。
Polymarket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根據調查,我們了解到,此人根據個人對選舉的看法,正在採取定向押注。」
Théo早些時候在與《華爾街日報》記者的Zoom電話會議上表示,他用自己的錢押注特朗普勝,目的是賺大錢,絕對沒有任何政治目的。
報道稱,暫無法確定Théo的說法是否屬實,也無法排除Théo是否與任何政治組織或與特朗普盟友有聯繫。
Polymarket網站截圖
在與《華爾街日報》的多次交談中,Théo時常批評美國的民調,尤其是主流媒體進行的民調。他認為,這些民調明顯偏向民主黨,往往會產生有利於哈里斯的異常民調結果。
「在法國,情況就不同了!民調機構的可信度更為重要:他們希望盡可能接近實際結果。在這一點上,文化不同有所凸顯。」Théo告訴《華爾街日報》。
Théo根據RealClearPolitics民調平均值編制的一份數據表顯示,特朗普在2020年的「搖擺州」民調數據超出了他的預期。鑒於2024年「搖擺州」的民調結果,Théo推斷,如果特朗普能有類似的超常發揮,將很容易處於領先地位。
他認為,美民調沒有考慮到「害羞的特朗普選民效應」,即特朗普的支持者要麼不願告訴民調機構他們支持這位前總統,要麼不願參與民調。
上海外國語大學傑出教授黃靖也認為,美國的民意調查機構存在很大問題。他告訴「觀察者網」,大部分民調機構是比較偏自由主義的主流媒體在做,且民調採訪的對象更多在城市裡,這些人更偏向民主黨。不僅如此,民調大多靠手機收集信息,而許多特朗普的支持者不太喜歡用手機,一聽到是做民調就厭煩。「這導致美國的民調明顯傾向於壓低特朗普的支持率,就像2016年和2020年那樣。」
《華盛頓郵報》統計的民調結果
Théo認為,要為解決這個問題,民調機構可以使用「鄰居民調」的方式,詢問受訪者他們的鄰居傾向於支持哪位候選人。因為人們可能不願意透露自己的偏好,但當被要求猜測鄰居打算投給誰時,他們就會間接透露自己的偏好。
Théo引用了幾份9月份公開發佈的民調,這些民調在使用傳統調查方式的同時也使用了「鄰居民調」。民調顯示,與直接詢問受訪者支持哪位候選人的結果相比,當受訪者被問及他們的鄰居會投票給誰時,哈里斯的支持率會低上幾個百分點。
「這證明民調機構又一次低估了特朗普的支持率。」在Théo看來,這些數據有助於他決定押注特朗普贏。據報道,Théo下注時,Polymarket的賭客們認為特朗普贏得普選的可能性不到40%。
在一封電子郵件中,Théo還向《華爾街日報》透露了他正確預測大選的另一項分析。他寫道,他委託一家大型民調機構進行了有關鄰居效應的調查,「結果令人驚嘆」,指針向特朗普偏移。不過,Théo不願透露改民調機構的名稱。
他認為,美國民調機構應在今後的調查中使用鄰居法,以避免再次出現令人尷尬的失誤。「如果最新的民調能衡量鄰居效應,公眾輿論會有更好的準備。」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美國總統特朗普經過數星期的虛張聲勢和不斷升級對華的所謂「對等關稅」威脅後,近日不斷釋放中美貿易戰「緩和」的信號。但美媒透露,白宮官員私下承認,特朗普誤判形勢,未能準確預測中方反應,原以為是中國會是首批請求關稅豁免」的國家之一,但事與願違,全球多家媒體均認為,中國近年一直減少對美貨的依賴、構建強大的供應鏈和投資先進技術,擁有美債和稀土出口管制等多張「談判王牌」。著名經濟學者甚至預期,中國將贏得這場貿易戰。
特朗普早前對內對外都氣焰囂張,不僅針對中國等貿易夥伴加徵高額關稅,還揚言解僱聯儲局主席鮑威爾,但當收到沃爾瑪等美國大型連鎖零售商對進口商品價格飆升及民眾搶購問題的警告後,特朗普政府承認,對華徵收145%的關稅是「不可持續的」,正尋找避免與中國加劇貿易戰的「出路」。
《紐時》報道引述白宮官員私下承認,未能準確預測中方反應,特朗普原以為是中國會是首批「請求(關稅)豁免」的國家之一。
《紐約時報》 當地時間4月23日報道指,特朗普展現了採取最強硬路線所需付出的政治經濟代價,4月初策場一場貿易戰,幻想只需要施加「懲罰性關稅」,就能迫使全球企業回到美國設廠。但同月底,卻發現現代供應鏈的世界遠比其想像的更複雜,關稅能否產生預期的果遠未可知。
報道引述特朗普政府一些官員私下承認,未能準確預測中方反應,鑑於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規模巨大,特朗普似乎原以為是中國會是首批「請求(關稅)豁免」的國家之一。
《紐時》指,白宮方面不斷暗示中國正尋求開啟談判,然而事實是中方採取靜觀其變的策略。報道形容,對特朗普而言,他想像中的「中方來電」並未到來,而他又不願先撥電話,堪稱「絕望」的表現。
美國康乃爾大學經濟史學家穆爾德(Nicholas Mulder)認為, 中方多年來一直為進一步升級的貿易戰做準備。」穆爾德補充稱,如今中方的承受力更強,也更有能力應對這種升級的貿易戰。
英國廣播公司(BBC)24日刊文稱,「在與美國的貿易爭端中,中國手握五張牌」。首先,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意味它能夠比其他較小的國家更好地承受關稅的影響,龐大的國內市場可減輕出口商因關稅而承受的部分壓力;其次,中國一直在投資未來新科技,在再生能源、芯片和人工智能等自主技術方面投入大量資金,美國企業試圖將供應鏈移出中國,但在其他地方難找到同樣規模的基礎設施和熟練勞動力。
第三張王牌是中國從「特朗普1.0」時期得到了經驗,近年進一步加強與全球南方國家的關係,擴大與東南亞、拉丁美洲、非洲國家的貿易往來;第四張牌是中國知道債券市場可動搖美方的決定;第五張牌是中國在稀土提取和精煉方面處於近乎壟斷的地位。
美財長貝森特在一次閉門演說中稱,中美貿易戰當前僵局「難以為繼」。
美國當地時間4月22日,美財長貝森特在一次閉門演說中對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發警告,向投資者坦言當前僵局「難以為繼」,堅稱美國對華關稅的目「並非是為了與中國脫鉤」,但承認,目前與中國的談判尚未開啟,且這場談判將會是一場持久戰。
同日,特朗普也在白宮釋放不想繼續提高對華關稅的態度,聲稱針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稅率不會維持在當前水平,將會大幅下降,但也不會降至零。
但貝森特23日否認了美方將單方面削減對華關稅。但再次提到,中美都不認為目前的關稅水準是可持續,「兩國之間貿易中斷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
同日《華爾街日報》亦「放風」引述知情人士稱,特朗普政府正考慮大幅下調對華關稅,削減幅度可能超過一半。消息一出,美股市暴升。報道指,美對華關稅可能將降至約50%至65%,惟特朗普尚未作出最後決定,有多個選項正在考慮中,包括對華採取一種「分級徵稅」的方案。
特朗普當日也表示,可能會在「未來兩到三周內」公佈對一些貿易夥伴的新關稅金額,「可能包括中國」。但白宮發言人萊維特卻聲稱,在中美達成新貿易協定前,美方不會單方面降低針對中國的關稅。
正如《紐時》形容,白宮就談判現況又發出一個「含糊不清的訊息」。
4月24日下午,就近來美方不斷發放消息稱中美之間正進行貿易談判,甚至將達成協議,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表示,這些都是假消息,中美雙方並沒就關稅問題進行磋商或談判,更談不上達成協議,指這場關稅戰是由美方發起的,中方的態度是一貫的、明確的。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對話談判必須是平等、尊重、互惠的。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回應「關稅降溫」時表示,「解鈴還須繫鈴人」,敦促美方糾正錯誤做法,拿出談判的誠意。
當天,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亦回應美方「關稅降溫」說法表示,美方濫施關稅違背基本的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不僅無助於解決美自身問題,反而嚴重破壞國際經貿秩序,干擾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和民眾生活消費,已經遭到國際社會和美國內強烈反對,「解鈴還須繫鈴人」,單邊加徵關稅措施由美方發起,如美方真的想解決問題,應正視國際社會和國內各方理性聲音,徹底取消所有對華單邊關稅措施,通過平等對話,找到解決分歧的辦法。
何亞東表示,中方敦促美方糾正錯誤做法,要談就拿出談的誠意,回到平等對話協商的正確軌道上來,共同推動中美經貿合作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但多家外媒都在這場全球關注的中美貿易戰,對中國投下信心一票。《印度時報》23日稱,種種跡象表明,美方正尋找出路,白宮似乎緩和了先前在關稅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對某些人來說,華府最近的言論聽起來像是一種策略,但對許多專家和投資者來說,這更像是一種焦慮。
國際危機組織東北亞問題高級分析師威廉楊對《卡達半島電視台》說,中國將堅定地維護自身目前的立場,直到看見美國政府作出一些可信的舉措,才會考慮開始談判。他認為,在中國看來,這場關稅對峙的走向,將是未來4年中美雙邊關係如何發展的前哨。
新加坡《聯合早報》評論指,美方的對華關稅戰難以達到目的,根本上是他們高估了自己手中的籌碼,低估中國的韌性和反制效果。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史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
德國《明星》周刊23日訪問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史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表示,面對美國的關稅行動,中國沒退縮,也沒主動推動達成協議,中國已經得出結論:自己掌握著主動權,「如果美國減少購買德國和中國的商品,它將面臨供應問題和更高的通脹水準」。當被問及中國是否會贏得與美國的貿易爭端時,斯蒂格利茨說「我認為會,中國經濟地位穩固,而美國卻在走弱。中國人希望成為國際上最可靠的貿易夥伴。」
英國《金融時報》24日稱,美企正在計算白宮發動關稅戰的代價,運輸、能源、電訊、建築等產業的公司高層都對美政府全面關稅行動的後果發出了警告。數據顯示,截至本周二,標準普爾500指數中不到1/5的藍籌股舉行了第一季財報電話會議,其中超過90%的電話會議提到了關稅問題,44%的電話會議提到了「衰退」一詞。
在美國國內,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23日公佈一項調查顯示,59%的美國受訪者不贊成美國政府提高關稅,39%的人表示贊成;另一項路透/益普索的最新民調顯示,只有37%美國受訪者表示自己對政府在經濟議題上的處理方式感滿意。同時,美國12個州的總檢察長提起訴訟要求法院宣布聯邦政府的「對等關稅」非法,並阻止其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