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總藥劑師崔俊明表示,「1+」藥物審批機制生效以來,共5款新藥按機制獲批准註冊,包括治療轉移性大腸癌、屬罕見病的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經成本評估小組談判後,這兩款藥物價格分別下降3成至3成半,每年節省1500萬元至2400萬元不等。
崔俊明。資料圖片
衞生署表示,今年第一季推出「1+」藥物審批機制申請前的會面諮詢服務,以提升處理申請效率。衞生署助理署長陳凌峯表示,推出有關機制後,接獲包括來自內地及海外逾110間藥企、多於400宗查詢,包括不了解申請要求等。
巴士的報資料圖片
衞生署將於本月底起,定期舉行線上簡介講座,介紹註冊申請要求等,便利身處不同地區的藥劑業界。另外,署方將於6月舉辦工作坊提供指導,在9至12月安排有需要公司或相關產品申請前會面,提高申請文件的質素及效率。
首批3名非本地培訓牙醫上月加入衞生署工作,署方預計再有9名已獲聘書的非本地培訓牙醫在本季加入。
衞生署。 政府新聞處圖片
新加入的非本地培訓牙醫黎頌基已有34年臨床經驗,曾在英國及澳洲工作,因家庭因素及與本港有深厚情感去年回流香港,他說加入衞生署一個月已很快適應,因本地設備完善,與海外相似。另外兩位非本地培訓牙醫,均有在內地工作經驗,由於家人關係等因素而選擇回港發展,他們認為容易融入香港工作環境。
當局去年完成修例,為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牙醫開闢新途徑後,衞生署開展全球招聘,共接獲90多份非本地培訓牙醫申請,經遴選後向12人發出聘書,當中3人已獲有限度註冊並已到衞生署上任。
示意圖。設計圖片
衞生署牙科服務主任顧問醫生許美賢表示,餘下9位獲聘書人士,來自內地,英國,澳洲,西班牙及南非等。她表示,新招聘途徑可協助在香港出生但到外地工作的牙醫重回香港服務。接獲的申請中,署方曾面試50多人,會考核申請者的廣東話及英語能力,因為牙醫要與病人溝通,並要做到專業溝通及醫學用詞的理解及表達,又透露目前仍有約80個牙醫職位空缺,佔整體編制約兩成。
牙科顧問醫生李筱雯表示,牙醫希望取得工作上的滿足感,相關非本地培訓牙醫工作5年後可考取執業試,之後可選擇到公營或私營機構工作,認為對本港整體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