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保育40年  僧海豹從「極危」改列「易危」專家好欣慰

大視野

保育40年  僧海豹從「極危」改列「易危」專家好欣慰
大視野

大視野

保育40年  僧海豹從「極危」改列「易危」專家好欣慰

2025年04月06日 17:20 最後更新:18:39

由希臘復育中心照顧的僧海豹帕納吉斯(Panagis)在泳池戲水後吃著最愛的鯖魚。要量體重時,還有中心職員專人公主抱伺候。

世上最稀有海豹物種及海洋哺乳動物之一 曾瀕臨滅絕

僧海豹是世上最稀有海豹物種及海洋哺乳動物之一,在保育人員40年努力下,僧海豹從一度瀕臨滅絕的「極危」進步到「瀕危」,現更復育到「易危」狀態。

僧海豹帕納吉斯。AP圖片

僧海豹帕納吉斯。AP圖片

僧海豹是地中海唯一海豹物種

美聯社報導,希臘僧海豹研究和保護協會( Hellenic Society for the Study and Protection of the Monk Seal,MOm)正是致力捍衛地中海僧海豹(Mediterranean monk seal)的保育組織之一,MOm專家說僧海豹是地中海唯一的海豹物種,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海豹和海洋哺乳動物之一。

協會現照顧逾10隻地中海僧海豹

3個月前,年幼的「帕納吉斯」在賽普勒斯海岸掙扎求生,母親遺體就在附近。牠被帶到MOm養護,帕納吉斯來時不到15公斤,如今已經超過40公斤,身強體健到可重回野外。MOm目前照顧著10餘隻地中海僧海豹。

復育中心人員正在公主抱5個月大的僧海豹,以便量度其體重。AP圖片

復育中心人員正在公主抱5個月大的僧海豹,以便量度其體重。AP圖片

會破壞漁網吃掉漁獲 曾遭漁民趕盡殺絕

僧海豹有著又圓又大的眼睛、眼神無辜,不過在海中是絕佳獵手,一天可以吃掉3公斤以上的魚、章魚、魷魚,由於會破壞漁網吃掉網中漁獲,1960年代開始約20年間,漁民對其恨之入骨,趕盡殺絕到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將其列為極危(CR)物種。

現全球估計有800隻僧海豹 半數住在希臘水域

1980年代後保育人員開始勸導漁民、保護僧海豹生活環境、救援傷病僧海豹,族群數量終有起色,牠們也從極危(CR)進步到瀕危(EN)再進步到易危(VU)。在保育行動中,MOm是指標性機構,在MOm帶領下,目前全球估計800隻僧海豹,一半住在希臘水域。

復育中心人員及帕納吉斯。AP圖片

復育中心人員及帕納吉斯。AP圖片

驚喜發現母僧海豹已哺育幼崽

MOm海洋生物學家丹瑞諾斯(Panagiotis Dendrinos)說,專家們今年驚喜發現,一隻4年前照顧的母僧海豹已在哺育幼崽:「為了在自然環境中保護像地中海僧海豹這樣的動物,你基本上必須保護整個海洋生態系統。」

幼小僧海豹會交由復育中心照顧

MOm收到民眾通報有僧海豹需救助時,專家會到現場,盡量讓僧海豹在原地接受救治,年紀太小的就帶到位於雅典阿提卡動物園(Attica Zoological Park)的復育中心照顧,待體重等健康狀況恢復再野放。

獸醫會為小海豹做標記 之後野放

這裡的獸醫會針對年幼僧海豹身體狀況,準備特殊飲食加強營養,並在泳池訓練游泳技巧,同時還要努力降低牠們與人類的接觸。這些小海豹通常待上幾個月,待體重達標、學會狩獵能自力更生了,獸醫會為牠標記,以便其後追蹤,接著野放。

復育中心人員正在餵飼帕納吉斯。AP圖片

復育中心人員正在餵飼帕納吉斯。AP圖片

僧海豹會以發現民眾名字來命名

MOm通常以發現僧海豹的民眾之名,為海豹命名,獸醫沃賈齊斯(Nikitas Vogiatzis)說,這些小海豹來復育中心的方式各異,帕納吉斯(Panagis)在賽普勒斯被發現後搭飛機來的,康斯坦蒂娜(Konstantina)乘搭的士前來、雷諾斯(Renos)坐船來。

野放地點最緊要食物充足及無人干擾

雷諾斯已經在2月底野放,MOm專家將牠裝籠運到距離雅典最近的海洋保育區加羅斯島(Gyaros)。獸醫沃賈齊斯說野放地點的選擇要點是「食物充足、沒有人的干擾」。專家把裝著雷諾斯的箱籠放在水邊,打開門,祈禱他健康平安,並暗暗道別。

雷諾斯小心翼翼離開籠子,東嗅嗅西聞聞,一開始有些膽怯謹慎,但漸漸壯著膽子加速衝向大海,牠果敢躍入水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維龍加國家公園(Virunga National Park)近日爆發了炭疽疫情,約有50隻河馬疑因此而死亡,引起了保育組織的關注。

剛果維龍加國家公園50河馬染炭疽桿菌死亡

剛果自然保育研究所表示,這些河馬的屍體在愛德華湖以南的河流中被發現,有些屍體甚至浮在水面上,腹部朝天。官方表示,這次導致河馬大量死亡的原因是自然界中的炭疽桿菌(Bacillus anthracis)。

保育組織:炭疽病對人類和牲畜同樣存在潛在的傳染風險

據悉,炭疽菌能形成孢子,長期存在於土壤中。當當地的某些動物感染炭疽後死亡,它們的屍體可能被埋在土中。經過一段時間的環境變化,炭疽菌可以重新活化並傳播。保育組織警告說:「儘管炭疽病主要影響野生動物,但對人類和牲畜同樣存在潛在的傳染風險。」

維龍加國家公園成立於1925年,佔地約3120平方英里(約8080.76 平方公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多年來,該公園一直致力於保護非洲珍稀野生動物。該國家公園曾經是全球最大的河馬棲息地之一,但自1994年以來,由於剛果內戰和非法捕獵等原因,河馬數量急劇減少,從原本的逾2萬隻降至數百隻。近年來,公園積極推行保育措施,成功將河馬數量恢復至約1200隻。

剛果長期的動盪局勢與生態保育之間的衝突

媒體報導指出,這場疫情不僅凸顯了野生動物面臨的健康威脅,也反映了剛果長期的動盪局勢與生態保育之間的衝突。

剛果政府呼籲民眾遠離受影響的河流地區

雖然尚未有人類感染炭疽的病例,剛果政府已加強監察和檢疫措施,呼籲民眾遠離受影響的河流地區,避免接觸可疑的動物屍體或水源。

示意圖

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