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美國的不可靠,關稅政策朝令夕改,《人民日報》星期五(11日) 刊出「金社平」文章,題為《相信中國 相信明天》。文章表示,中國作為「定性的綠洲」,正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信心、動力、正能量。「看好中國」成為普遍共識;「到中國去」成為眾多外商的堅定選擇;相信中國,因為中國堅定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因中國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計利當計天下利,這是中國的襟懷,也是中國的行動」,國際合作才是正確選擇。
全文如下:
這個春天,「相信中國」成熱詞。
「對我們來說,機會存在於中國所有城市」「中國科技創新生態為促進全球協同發展注入澎湃動能」…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博鰲亞洲論壇、中關村論壇三場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次第啟幕,「看好中國」成為普遍共識。國際醫藥巨頭阿斯特捷利康宣布將在北京建立第六個全球戰略研發中心,上海浦東再迎13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4家外資研發中心…外企高層密集訪華,
「到中國去」成為眾多外商的堅定選擇。世界經濟風雲激盪之際,「相信中國」緣何成了不約而同的信念?
(一)相信中國,因為中國堅定把高品質發展視為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國總是能用新事物令世界感到驚喜」,美國前商務部部長卡洛斯·古鐵雷斯的話,代表了許多國際觀察家對中國認識的轉變。進入2025年,中國創新成果井噴式湧現:神舟二十號載人太空船飛天在即,中國航太持續標註中國的新高度;CR450動車組樣車試驗時速450公里,蓄力刷新中國的新速度;DeepSeek「刷屏」全球,太空樹機器人火爆出圈…新經濟發展著中國的經濟發展深刻。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從「世界工廠」到「創新實驗室」,中國創新發展厚積薄發、後勁十足。今年前2月,我國工業機器人、動車組、民用無人機等高科技產品產量較去年同期分別成長27%、64%、91.5%,「人工智能+」等創新產品跑出了加速。
與過去外商更重視中國要素成本和勞動力優勢不同,今天,越來越多外商將創新視為投資中國的最大機會。「今日的中國,不僅是製造中心,更是全球創新引擎。」德國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斯特凡·哈通認為。
中國發展從來不是依靠改變遊戲規則的「巧取豪奪」,而是透過積極創新在市場競爭中尋求自身的發展空間。目前,中國已建造了3萬多家基礎級智能工廠、1,200餘家先進級智能工廠、230餘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將有效賦能產業轉型升級。高盛研報預計,2030年人工智慧每年將為中國GDP成長率帶來0.2—0.3個百分點的提振。
高品質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賦能中國,繁榮世界。當下的中國,是向「新」而行的中國。
(二)相信中國,因為中國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
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經濟霸凌行徑甚囂塵上時,國際社會對中國投出越來越多的信任票。
美國在忙「築牆」,中國在忙「開放」。外媒報道說,在全球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中國以開放的姿態迎接挑戰,與美國奉行的保護主義形成鮮明對比。
在個別國家奉行保護主義、搞零和博弈威脅國際經濟秩序的當下,中國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與跨國公司維護產供鏈穩定的需求同頻共振,為世界經濟注入了寶貴的確定性。
1月1日,中國—馬爾地夫自貿協定正式生效,雙方實現零關稅的產品稅目數超過95%。近年來,中國逐步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去年12月1日起,中國給予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成為實施此措施的首個開發中大國和世界主要經濟體。從五千多年的歷史深處走來,以和為貴、和合共生的文明傳承,奠定了中國開放包容的內在特質。截至目前,我國已與30個國家、地區簽署了23個自貿協定,與自貿夥伴的貿易額佔中國對外貿易額的1/3左右,自貿「朋友圈」不斷擴大。大家都願意跟中國交朋友,就是看中了中國和合共生的理念。發展理念的相通,帶來更多合作領域的互通:在吉爾吉斯斯坦的雪山之間,中吉烏鐵路的隧道工程車晝夜轟鳴;以秘魯錢凱港為紐帶,哥倫比亞、厄瓜多爾開通連接中國的新航線…
計利當計天下利,這是中國的襟懷,也是中國的行動。
從部分地區進行加值電信、生技領域擴大開放試點,到一視同仁支持內外資企業參與大規模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活動;從「免簽朋友圈」擴容,到成為網路熱詞的「China Travel(中國遊)」…開放的中國,讓世界共享發展機會。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世界現代化發展過程已經證明,國際合作才是正確選擇,經濟脫鉤只會削弱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挑戰的能力。 「國際合作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需」,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穆斯塔法·申胡說。你當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成就我,我成就你。今天,寮國天然橡膠、坦尚尼亞蜂蜜、馬達加斯加羊肉等大量優質產品正加速對接中國市場需求,為中國提供更多優質原料和多樣化商品,也推動了相關國家產業發展和民生改善。
「我們要紮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既用好全球市場和資源發展自己,又推動世界共同發展」,這是中國始終抱持的開放追求。今年春天,從海南博鰲的椰風海韻到北京釣魚台的賓客雲集,中國以開放為筆,在全球化浪潮中書寫新篇章,用行動詮釋了「越開放越安全,越融合越繁榮」的深層邏輯。
(三)相信中國,因為中國從來都是「在風雨洗禮中成長、在歷經考驗中壯大」。
「若前方無路,我便踏出一條路」,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鬧海》中的經典台詞,讓人共鳴,給人力量。中國經濟何嘗不是如此?「儘管全球經濟遭遇逆風,但中國經濟仍表現出非凡的韌性」,對去年以來中國經濟的表現,外媒給出中肯的評價。
5%左右,曾是讓人揪心的成長目標。去年,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中國經濟一度面臨市場預期與信心不穩、主要指標成長的不利局面。在關鍵時出手,去年9月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及時作出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密集推出,成為「宏觀調控的一次里程碑式出手」,不僅穩住了經濟增長,更增強了經濟發展的韌性與活力。這是一份「超出預期的驚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高度評價中國經濟的表現,並上調今年增長預期。
來之不易的5%,讓國際社會看到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高品質發展的光明前景。與去年的懷疑相比,今年中國約5%的成長目標,正贏得越來越多的外部認可。外資金融機構普遍認為,今年各項宏觀政策持續發力顯效將累積更多正面因素,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無阻是心態,風雨兼程是狀態。風雨來襲時,就要像海燕一樣搏風擊浪振翅飛翔──這就是中國,這就是中國人。新時代以來,反貧窮、建小康,戰疫情、鬥洪峰,穩健經濟、促進發展,化危機、應變局……危中尋機、難中求進,中國經濟就是這樣一路爬坡過坎、攻堅克難。
一時一事上有波動,但長遠看則是東風浩蕩。歲寒知松柏。在當前全球經濟面臨許多不確定性因素衝擊下,中國經濟堅韌不拔的品格彌足珍貴。每天8萬多輛汽車下線,340萬台智慧型手機出廠,超過4.7億件快遞在寄送…這是中國經濟活力的生動註腳,也是中國經濟韌性的堅實基礎。
風雨之中,雄厚的經濟基礎、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和完整的產業體系,給了中國一個強大的基礎來應對風險挑戰。正如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外賓所言:「非常關鍵的是,中國具備未來成長所需的一切條件。」
制度有優勢、市場有潛力、企業有活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堅韌不拔的中國經濟必將在風雨後更加茁壯。
「我們現在走的是一條正確道路,要繼續往前推進。」
相信中國,相信明天。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