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高調對全球徵收所謂「對等關稅」,多番針對中國反制措施調高稅率,另方面又「朝令夕改」,「放生」智能手機和電腦等電子產品。4月13日英國《金融時報》以「China is well positioned to weather Trump’s trade war (中國有能力應對特朗普貿易戰)」為題,從3個角度分析指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注定失敗」。
文章作者為顧問佳富龍洲(Gavekal Dragonomics)創始合夥人兼研究主管克羅伯(Arthur Kroeber)。

《金融時報》刊分析文章,從3個角度指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注定失敗」。
文章指,特朗普幾乎對所有進口美國產品徵收至少10%的關稅,鋼鐵、鋁和汽車被徵收25%的關稅,而中國則被徵收145%的關稅,特朗普的團隊正忙於將關稅政策帶來的混亂「合理化」,作為建立聯盟擊敗中國的整體計畫,惟認為任何計劃都注定會失敗。
首先,文章指出,特朗普經常提到想透過關稅達到「打擊不公平的貿易行為、消除貿易逆差、實現美國再工業化、對抗中國」等目標,惟都站不住腳,而這些目標往往與其他政策相矛盾,或顯然無法實現。
文章認為,更好的解釋是特朗普的主要動機是「累積和行使權力」,而關稅是這種權力的最佳工具,他發動全面貿易戰的目的,是要消除全球經濟秩序對美國單方面行使權力、特別是總統行使權力的限制。

文章認為,特朗普關稅政策的主要動機是他個人希望「累積和行使權力」。AP圖片
文章說,特朗普幾十年來一直認為,世界其他國家願意不惜一切代價進入美國市場;其次,或許更重要的是,在國會選擇阻止他之前,特朗普擁有無限的個人權力,可隨時以任何理由對任何國家徵收或撤銷關稅。 特朗普最想要的就是展現統治地位並迫使對方屈服。那些沒有積極抵制其關稅政策的國家,被寬容地免除更高的關稅,但敢於違抗他的國家,將受到殘酷的懲罰。
因此,文章認為,現在大多數國家都明白,特朗普顧問提出的各種經濟理由,都僅是「幌子」,只要特朗普普掌權,美國就不可靠,沒有理智的領導人會加入他反對中國的行動。
第二個美對華貿易戰「注定失敗」的原因是,上周美國國債遭投資者大量拋售,特朗普在「對等關稅」問題上即退縮,這表明債券市場決定了他的關稅大棒的大小規模,其實比他想像的要小得多,因此,特朗普在貿易談判中失去了籌碼,因市場反應不佳,特朗普不得不放棄高關稅,因為國債市場將再次暴動。
他預計,對於大多數國家領導人來說,其策略會是盡快達成一些表面上讓步、但缺乏實質內容的協議,換取特朗普降低關稅,這些國家不會在協議中寫入有關破壞自身對華貿易關係的承諾。
第三個原因對華貿易戰「注定失敗的」原因是中國本身。文章指,表面上看,中國現在的狀況似乎比美國更糟,因失去了最大的出口市場之一,而且似乎在外交上處於孤立狀態,但事實上,中國已經做好了與美國打一場經濟消耗戰的準備。
面對可能失去對美出口的損失,中國可透過拉動國內消費需求來彌補,認為中國已經開始認真拉動內需的準備。
另一方面,過往經驗證明「沒了美國進口,中國也能過得很好,長達五年的出口管制讓中國在沒有美國技術的情況下也能製造出好東西」。對市場擔憂人民幣貶值,文章認為,如果中國能推出令人信服的舉措刺激內需,將吸引資本流入,支撐匯率。
文章又認為,由於對中國消費品徵稅,美國面臨更高的通脹,因其對中國工業投入的依賴程度是中國對美國零件依賴程度的3倍,價格上漲已經對企業投資造成了損害。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約翰威廉斯近日表示,受川普關稅政策影響,預計美國經濟今年成長速度將降至1%以下,通脹率將升至3.5%至4%之間,失業率將升至5%。
文章說,中國存在需求問題,可透過更好的宏觀政策來解決;但美國面臨供給衝擊和可能的滯脹,則只有透過經濟體制變革才能解決。換言之,若特朗普對華發動新貿易戰的目的,是為讓北京屈服於美國的強權,那麼結果只會是沮喪和失望。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