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晨
關注長和港口交易的花生友會發現,從3月4日公布交易信息至今的50天裡,港媒和外媒多次報道「知情人士」「內部人士」言論,讓公眾了解台面下進展或有關考慮。有行家指,通過放風來測試相關方反應或引導輿論風向,是輿論戰和公關戰的重要手段。
筆者梳理了一下相關信息,發現長和的放風自始至終有條主線:淡化美資在交易中的角色。長和3月4日的消息稿中,特別提到TiL主席兼MSC地中海航運公司集團總裁Diego Aponte表示,「我們與和記港口的關係源遠流長,互相尊重,惺惺相惜」。緊接著,《金融時報》3月5日的報道稱來自意大利阿龐提家族的Diego Aponte在交易中發揮關鍵作用,並指這是長和信任的家族。隨後就有港媒稱,該意大利家族「與長和系李家份屬世交,而MSC亦是接收長和23個國家、43個港口的營運者,意味著資產並非落在美國手上」。此等言論在本港財經類網站也多次出現。
長和的這番放風在事件初始階段似乎頗有成效,騙取了部分人的同情。但《南華早報》3月25日一篇報道踢爆長和的幕後輿論操控,指長和向一些友好供稿,請其發表署名文章為交易「洗白」。此消息一「出街」,大大打消公眾對長和的信任。
3月28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宣布介入調查,同日長和宣布暫緩原定4月2日簽訂的有關協議。一眾花生友猜測交易要泡湯。
誰知一個月快過去,卻沒有看到終止交易的任何跡像,反而彭博社、《華爾街日報》等外媒相繼爆料稱,交易將分拆為兩部分:巴拿馬兩個港口由美資貝萊德牽頭購入,貝萊德與TiL分別佔股51%及49%;餘下22國41個港口由TiL主導,持51%股權,貝萊德持49%股權。基於這個爆料,淡化交易中美資色彩的論調再起,一是聲稱41個港口由TiL接管,北京「沒有什麼意見」,預計3至6個月可敲定。二是聲稱巴拿馬港口交易額只佔總交易額的4%。
這應該是有關交易公布以來首次爆出股權結構。看著這堆數字,筆者也一度被繞暈,感覺美資在其中好像並不突出。但友人立即嘲諷筆者的「天真」「糊塗」。友人指,這一輪爆料明顯是新一輪輿論戰,看似高明,卻漏洞百出:
1.對美資角色不打自招。交易分拆後,美資看似只主導兩個港口,但誰都知道,國家反應這麼強烈,癥結就在於美國想要控制巴拿馬運河,而巴拿馬港口恰好給了貝萊德。更讓人厭惡的是,這一輪放風把公眾當傻子,誰會相信巴拿馬港口交易額只佔總交易額的4%,這可是一條黃金水道!再者,貝萊德並非未染指其他港口,仍然佔有其他41個港口49%的股權。要做加權平均的話,貝萊德在整個交易中佔有絕對控股權。
2.以分拆交易對抗審查。從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早前表態來看,國家應是將長和港口交易視為單一一筆交易來審查,具體審查部門是該局的反壟斷二司,可見應是從反壟斷法切入。現在長和卻意圖將原交易切割為兩筆,規避審查意圖明顯。
3.刻意誤讀監管部門立場。熟悉內地運作的人都知道,國家部委對保密工作甚為看重,根本不會讓人流出所謂對其他港口交易「沒什麼意見」的信息。有關放風不過是想以輿論綁架官方。
友人指,長和這一輪放風簡直是自摑嘴巴,得不償失。
友人亦引述商界人士話,不明長和點解要屈服於美國。長和在世界多地運營一些基礎設施,今次被美國看中港口,割讓之,下次再被看中其他,又割讓之嗎?關鍵是對手還是言而無信的美國。早前美國和巴拿馬發佈聯合聲明,英語版刻意不與西班牙語版一致,遺漏「承認巴拿馬對巴拿馬運河及其毗鄰區域不可放棄的主權與領導地位」一句。一個連他國主權都不尊重和承認的國家,你還指望他承認一項交易?長和小聰明用盡,卻將被小聰明誤,實乃可恨可憐!
來論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