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可憐天下父母心」,大家可能會即刻想起那套香港一套同名的家庭內粵語長片。大家記得的除了張活游爸爸與白燕媽媽的幾場催淚戲,也會聯想到那段憂傷背景音樂-來自法國的作品《沉思曲》(Méditation) -的數節音調。
《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 講述家中經濟支柱失業,一家七口長貧難顧,父母百病纏身,在窘境之下,幸得子女生性懂事。子女看到爸爸有困難,放棄學業幫補家計,更瞞著有病的媽媽行乞,為的是籌錢給她看醫生。這套電影,其實也記錄了當時草根社會的氛圍。因為這套片,很多人會將「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可憐」二字,理解為「憐憫」或「可惜」,意思是值得「同情」。不過,接照原作者的意思,句子中的「可憐」需分開理解:「可」是值得、應該的意思;而「憐」則是珍惜、讚嘆的意思。
這句耳熟能詳的說話,出自哪位之手並非個個知道。據了解,句子是出自於握著大清命脈及權力、幾乎能夠呼風喚雨的慈禧,是一首四句詩的最尾一句。據說,這首詩是慈禧為了母親而寫的,詩曰:「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融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事緣在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慈禧的母親過七十大壽,按照常理,慈禧理應必到。出名是孝女的她,那年正趕上朝中有國外使節到宮理商談外交事務,當時再度與慈安「垂簾聽政」的慈禧太欲主攬大權,面對兩單要務,實在分身乏術。於是,她籌備了一份厚厚的壽禮,並親自書寫了一個大「壽」字,在壽字下方用滿漢雙文寫了「可憐天下父母心」那四句詩。
這首賀壽詩說不得出意境有多美,甚至可以說是通俗得像一首打油詩,但是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卻能實在的吟詠出她的心境。當年,慈禧四十一歲,自己也養育過孩子,對為人父母之含辛茹苦應該感同身受。她在用詩句向母親表達敬意的同時,可能也傳遞自己作為一個母親、一個失去兒子的母親的心酸(兒子同治帝死時才19歲,為清朝壽命最短的皇帝)。
這句話也成了經典,觸動了後世多人深藏心底的感受,但這流傳多年的名句,作者是被人詬病的慈禧卻鮮為人知。慈禧的一生功過,蓋棺後至今仍然存有爭議,但從「孝」字來出發,或以為人母以及為人女的角度來說,這首詩可出自肺腑,傳頌至今,果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