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4日區選前一個月,當時大家在關心在連串暴力示威中,區選究竟能否辦得成?
我和親台人士談起此事,他們對香港區選顯得滿不在乎,笑稱香港的示威,已經為民進黨總統蔡英文拉了很多票,台灣傳遍香港示威者被「黑警」打死、在警署內被強姦的消息,香港局勢成為台灣選舉最主要的話題。若香港因暴亂而取消區選,會被理解為暫停民主,一國兩制破產,蔡英文正中下懷。
但和親美人士談起區選,態度完全不一樣,他們認為香港一定要進行區選,北京不能輸打贏要,他們很緊張區選必須如期進行。
由兩者的差別,可以理出一個思路,台灣只想香港大亂,以證明一國兩制失敗,為自己助選。而美國卻更深謀,支持反對派由選舉進軍,意欲奪權。假設這是一場顏色革命,最後要在香港建立一個親美政政府,未來有何路徑?
1. 以區議會為基地,癱瘓政府,佔據政治議題,大量繁殖後代。從建制的角度,選後的區議會相當恐怖,18區中有除離島外,17區被反對派過半數佔據,其中黃大仙和大埔區議會更全軍盡墨,一個建制派議員也選不出來。未來反對派最「大路」的玩法,是利用區議會逼迫警察,癱瘓政府,各種要諮詢區議會的發展項目,都很難通過。更激的玩法是借區議會通過政治性議案,搶佔輿論主導權。
另外區議員有大量政治資源,有人粗略一計反對派大量搶位後,幾年可拿到超過10億,以那80個當選的素人為例,相信不少是本土或勇武派,他們可以借區議會的資源,大量繁殖下綫人物,搶佔政治地盤。
2. 攻佔立法會半數議席。立法會直選的名單投票制,類似比例代表制,有異於區議會的單議席單票制。若明年9月立法會直選時和區選一樣,反對派取得57%選票,建制派得42%,結果也不會如區議那麼災難性。
上屆2016年9月的選舉後(未DQ議員之前),在立法會70個席位中,有29個反對派,40個建制派,1個其他,建制派還穩過半數35席。明年9月選舉,在功能組別方面, 建制派會先失一個區議員選出的區議會功能組別議席。而以個人票作為投票方式的功能組別,如仍是建制派的工程界亦屬高危,建制派比2016年功能組別可能共失2席。至於直選方面,建制派可以失1至3席。若以悲觀情況計,建制派失5席到35席,反對派加5席到34席,建制派隨時跌到半數邊沿,政府極難管治,只要一兩個建制議員叛逃,就可翻盤。
3. 搶佔特首之位。特首選委會有1200人,當中117席由區議員互選產生,過往這些選委席位由建制派包辦。到2021年12月下屆選舉選舉時,這117席將全部落入反對派之手。反對派在上屆特首選委會有325席,若反政府的民情持續到2021年,粗略估計反對派的選委席位隨時衝擊400席。若加上區議會產生的117席,他們的席位可能有500席以上,雖然仍未夠601票的當選票數,但若有一些手握100票的財團,和反對派合流,隨時可以選出一個親美特首,奪權大功告成。
民主選舉,本來贏輸無定數,政權轉易也很正常。但從政者若被外國操控,選出來專門和本國對抗,那又是兩碼事了。6月的時候,我和政府高官議論時局,他們希望「捱捱吓就過去」。一般情況的確如此,上街上得多都會累。但若政治運動有外地勢力操弄,就不是這麼容易捱過去了。現在看來,這個奪權之局,已遠超特區高官能處理的範圍了。
盧永雄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終於亮出他的貿易戰招數。本周一(11月25日)特朗普在他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表示,他在明年1月20日上任之後,第一天就會公布在現有基礎上,對中國貨品再加徵10%關稅,並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進口貨品加徵25%的關稅。
特朗普指,對中國加徵關稅是基於中國芬太尼等非法藥物流入美國,美國已經多次和中國討論有關問題,但並無效用,在有關情況停止前,會對中國其他進口貨品實施額外關稅。由於特朗普在選舉的時候聲稱,會對所有進口貨品加徵10%的關稅,對中國的進口貨品加徵60%的關稅。特朗普如今突然變招,宣布對中國的進口貨物只加徵10%關稅,反而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關稅加得更厲害。壞消息就變成了好消息,在消息公布後香港和內地股市不跌反升,都齊齊反彈。雖然特朗普單方面對中國入口貨品加徵關稅完全無理,加一毫子都太多。但特朗普這個貿易戰的開始的確有雷聲大雨點小的味道。由此引發幾個問題值得思考。
第一, 加拿大枉作小人。現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是處於一個自由貿易區,特朗普在上屆政府先推翻《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重新談判,再簽這個《美墨加協議》,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國之間大部分貨品進口免稅。加拿大總理杜魯多政府深怕特朗普上任之後,會增加加拿大貨品關稅,所以之前就採取一個極度擦鞋的策略,事先對中國的產品加稅,包括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徵100%的進口關稅,以及對中國的鋼、鋁產品加徵25%的進口關稅,成為全球唯一一個緊跟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加稅的國家。
加拿大還怕特朗普不明白這些緊跟美國行動的動機,劃公仔劃出腸。加拿大副總理兼財長方慧蘭在特朗普當選後表示,加拿大和特朗普團隊對中國有共同的關切,她期待與特朗普合作。她又指加拿大和美國在對中國的電動汽車和鋼鋁產品加徵關稅的問題上,立場一致。
或許加拿大覺得這樣擦鞋仍然未夠,所以還要插墨西哥一刀。在G20峰會前後,方慧蘭轉為向墨西哥發炮,指加拿大和美國有共同關切,關注墨西哥在對中國的態度上是否和美、加一致。不過,加拿大這些擦鞋行動,如今證明都是枉作小人。
特朗普宣布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都會加稅25%,指她們未有阻止芬太尼和非法移民借道入境美國。若美國對墨西哥貨品加稅,有阻止中國貨借道墨西哥進口美國的味道,但中國貨並沒有借道加拿大入境美國,但加拿大同樣要被美國加徵25%關稅,因此只能理解是特朗普討厭互免關稅的自由貿易協議,所以他在上一個任期內,退出當時由美國發起的《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如今到了特朗普2.0時代,他又要退出《美墨加協議》這個自由貿易協定。
第二, 加10%關稅的背後思考。特朗普由聲言加中國貨60%關稅,變為加10%關稅,比外界預期為低,由於中美貿易關係已經飽經貿易戰蹂躪,加10%的中國貨關稅,恐怕很大部分會透過增加售價,由美國消費者承擔。
正如我早前曾經分析,增加中國產品關稅,如果中國貨不能被替代,美國消費者和製造商要照買中國貨,就等如他們被美國政府加徵銷售稅。去年中國對美國出口5002億美元,今年頭9個月,中國對美國出口略有上升,假設加稅之後,中國保持去年對美國的出口數量,對中國入口貨加徵10%關稅,等於特朗普政府就能徵收到500億美元稅金,這能夠補貼到美國政府的財赤。這還未計美國從墨西哥和加拿大美國頭兩大入口國加稅25%可能收到的稅金。
所以對中國貨加10%關稅,相信只有很少能讓產業回流美國的效果,但就能有很大幫補美國財政的作用,無論是中國的出口商還是美國的消費者亦都可以承受,而10%的較低加稅額,亦可以減低對中美關係的衝擊。
第三,對華加稅留有後路?特朗普這次宣稱對中國加稅最詭異的地方,是指是因為中國輸出芬太尼而加稅。近年芬太尼是中美矛盾的其中一個焦點,但是特朗普將加稅完全歸咎於芬太尼,並特別說明「在有關情況停止之前,會對中國其他進口商品實施額外的關稅」。換言之,只要中國採取嚴厲措施阻止芬太尼輸美,關稅都可以停加。特朗普以這個理由來提出對華加關稅,是否留了一條後路,讓中美可以透過談判來解決問題呢?對華加關稅可以讓美國增加500億美元的財政收入,但是如果中國願意增購500億美元的美國貨,同時再進一步加大對芬太尼出口的限制,中美貿易戰是否可以停打呢?特朗普今次的舉措,亦都留下相當的想像空間。
回想上一任特朗普對中國開打貿易戰,對3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25%附加關稅,拜登政府保留了絕大部分加徵的關稅。中美貿易雖然下降,但中國的出口並沒有因此而中斷。如果未來中美貿易戰只是以這種形式來開打,以談判告終,其衝擊或許較想像中少得多了。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