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成功保存大部分肺部功能!
中大醫學院圖片
中大醫學院胸腔外科團隊為肺轉移治療帶來新突破,團隊成功應用混合手術室配合「經氣管微波消融術」及「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於同一手術,為一名患有肝癌而出現肺轉移的68歲長者,清除他位於右肺的4個腫瘤組織,成功地保存大部分肺部功能。這是全球首宗利用混合手術室配合多元模式一站式治療肺轉移病人。報告已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副教授吳士衡醫生(左)指治療多病灶肺轉是大挑戰。(資料圖片)
(中大醫學院FaceBook)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教授吳士衡教授表示,治療多病灶肺轉一直以來都是莫大挑戰,因為患者有多個腫瘤組織分佈肺部,大小不一,位置及深度都會影響治療選擇。就是次個案而言,團隊決定利用混合手術室配合多元模式治療,以保存最多肺部組織為目標替病人進行治療。
吳教授指,混合手術創傷較小,避免患者多次入院以減低感染機會。(Getty設計圖片)
吳教授補充,以往治療有多個腫瘤的肺轉移時,需要分多次手術或治療程序進行,病人需要多次住院及接受麻醉,創傷性較大。混合手術室獨有的實時360度斷層電腦掃描配置讓我們可以在同一手術進行三個程序 — 尖端影像診斷、先進的電磁導航支氣管鏡介入治療和微創手術。這有助為病人度身設計最適切的一站式治療組合,特別適合出現多個及體積少於1厘米的腫瘤組織。此外,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下,一站式的治療可避免患者多次入院,大大減低受感染的機會。」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中大醫學院、牛津大學、復旦大學與倫敦衞生及熱帶醫學學院合作,進行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同類研究,發現氣溫與血壓上升或缺血性心臟病發病有關。
中大醫學院。資料圖片
中大醫學院、牛津大學、復旦大學與倫敦衞生及熱帶醫學學院合作,進行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同類研究,首次評估溫度對中國人口血漿蛋白的影響。研究分析了中國成年人群中,溫度對人體内近3,000種血漿蛋白的影響,發現當中949種血漿蛋白對溫度變化產生顯著反應,其中超過八成與「血壓上升」或「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病風險有關。研究亦揭示溫度變化對炎症反應、血小板功能等方面的影響,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的機制,為了解全球日益異常的天氣如何影響健康提供重要見解。
牛津大學。
團隊分析中國嘉道理生物銀行近4,000名來自中國十個氣候各異的地區(由哈爾濱至海南)的中國成年人的血液樣本,檢測近3,000種血漿蛋白的濃度。研究團隊發現有949 種血漿蛋白與非適宜溫度變化有顯著關係,當中超過 80%以上的血漿蛋白與「血壓上升」或「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病風險相關。這些蛋白質與「炎症反應」、「免疫調節」、「血小板凝集」等病理路徑有相關特性。
復旦大學。官網圖片
研究亦發現低溫環境對人體內的血漿蛋白影響最為顯著;在低於5°C環境下,未見更嚴重影響,原因可能與使用暖氣或生理適應有關。相反,在溫度超過17.7°C後,每上升1°C,蛋白質變化整體呈線性關係,顯示研究對象對高溫的生理調節能力較差,而這可能與其居住環境條件相關,例如缺少空調,或生理機制上的差異有關。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博士後研究員郭一童博士表示:「是項研究為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提供新線索,例如冬季較多出現心血管疾病,可能與低溫誘發炎症蛋白上升有關。血漿蛋白作為重要的生物標記,有助開發針對蛋白的藥物,以減低因溫度變化而引發的相關疾病風險。」
研究的通訊作者、牛津大學納菲爾德人口健康學院資深環境流行病學家陳嘉鴻博士補充說:「我們的研究強調理解生物機制的重要性,即溫度和其他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健康。識別受溫度影響的特定蛋白質,讓我們更深入了解溫度對人體的影響,並制定相應策略以減輕其影響。」
共同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何建輝教授表示:「這項創新的跨學科研究就像一張『溫度與血漿蛋白的關係圖』,清楚揭示氣候和環境變化對健康的影響。當面對極端天氣時,人體將運用數百種蛋白質來應對,而這些變化對人類健康具長遠影響。」
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共同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何建輝教授、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博士後研究員郭一童博士及研究的通訊作者、牛津大學納菲爾德人口健康學院資深環境流行病學家陳嘉鴻博士。中大醫學院圖片
這項創新的跨學科研究就像一張『溫度與血漿蛋白的關係圖』,清楚揭示氣候和環境變化對健康的影響,同時有助識別受溫度影響的特定蛋白質,讓有關當局制定相應策略以減輕其影響。研究結果已在知名國際環境科學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