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長洲太平清醮,飄色巡遊及搶包山比賽成為節日的兩大重頭戲。然而飄色巡遊並非長洲獨有,在廣東各地,均有各自的飄色巡遊,如沙灣飄色、珠海飄色、中山飄色、台山飄色、信宜飄色及吳川飄色等等,見證各地歷史文化、民間風俗故事的差異。為簡化起見,本文將以討論沙灣飄色為主,及與長洲飄色的不同。
飄色巡遊源自嶺南地區一種融戲劇、魔術、雜技、音樂、舞蹈於一體的傳統民俗藝術。 「飄」是脱離地面之意,盡展凌空之美;「色」原意是飾,是精心巧妙的偽裝。所謂「飄色」,即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裝飾華麗的「色板」,色板上安排好固定姿勢的人物形象。飄色按照安放位置的不同,可分為水色、車色、船色等,主要以車色為主。
在不同地區有飄色、抬閣、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等各種名稱。表演者站在被稱為「色櫃」的小舞台上,以巡遊的形式表現民間傳説或神話故事的片段,其神奇之處就在於,演員們通過經過精心偽裝的鋼枝凌空而立,看不見的色梗支撐,利用巧妙的力學原理,營造出「飄」的效果。
番禺沙灣飄色又名廣州飄色,在明末清初已有雛形。香港長洲太平清醮時間定在佛誕公眾假期,如今年2023年為5月26日。至於沙灣飄色沿用傳統農曆三月初三「北帝誕」,按西曆計算2023年為4月22日,足足比長洲飄色早了一個月有多。
番禺沙灣飄色發展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段時期從清初至道光年間約100多年,屬於發展期。這時期飄色的人物造型較為簡單粗糙。第二段是鼎盛時期,在咸豐以後,並與太平天國運動有關。據說粵劇名伶李文茂率眾響應太平天國革命起義失敗後,清廷遷怒廣東梨園,解散粵班,禁演粵劇,並焚燬佛山瓊花會館。少數藝人搭串於外江班,大多數散居各地謀生。鄉俗、北帝出遊,例必演戲。遂以色代戲,出色規模比之既往更大。
沙灣經濟富裕,何氏宗族大小公嘗擁有土地四萬多畝,歷來發放助學金獎勵子弟讀書。所以文化發達,文化名人輩出。入夜書聲琅琅,琴聲不絕,向有粵劇之鄉和廣東音樂之鄉的美稱。清末民初,沙灣粵劇專業藝人彙集足可自成一班,且名伶甚多。加之族中公款充足,飄色經費寬裕,鄉中具有歷史知識的文人雅士與民間飄色藝人一起,精心設計,如「六國大封相」、「劉邦斬蛇」、「精忠報國」等內容,以抒發愛國情操和反迫害之情。
沙灣飄色有傳統色板逾200多種。除創作反映現實生活如「囊括七雄」、「為國爭光」、「青雲直上」等新板色外,還挖掘整理出72板色。其中愛國懲奸的有「精忠報國」、「護國庇民」、「馬上琵琶」等,鋤暴除霸、扶弱濟貧的有「三調芭蕉」、「飛劍伏魔」、「大鬧東海」等,反抗統治壓迫的有「哪吒鬧海」、「大鬧天宮」等;反抗封建禮教,追求美好婚姻,嚮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有「黛玉葬花」、「水浸金山」、「柳毅傳書」、「黃鶯驚夢」等;歌頌國泰民安,昇平盛世的有「梅開二度」、「竹報平安」、「喬松跨鶴」等。
相比長洲飄色巡遊除了傳統中國文化內容外,特設「諷刺時弊」及以時事為主的現代內容,沙灣飄色似乎更集中在傳統中國人物為主。這或許是兩地文化的不同有關,因為香港屬於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所以長洲飄色巡遊加入不少現代元素。可以說,兩地的飄色巡遊各具特色,也互有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