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說到岳飛抗金的英雄故事,總有大快人心之感。岳武穆曾經大破金兀朮的精鋭部隊枴子馬。要不是朝廷的十二道金牌,何止收復汴京指日可待,「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爾!」絕非夢話。如此一位民族英雄,他的故居下場如何呢?且看本文的故事。
歷史事件的發展往往由眾多因素所決定,如從岳飛個人的性格,宋高宗的私心,秦檜的大力附和,以至宋金雙方軍事形勢的變化等等也十分重要。現在的看法是宋高宗雖然對岳飛有諸多不滿,但秦檜的角色也不容忽視。有說秦檜其實是金國代言人的角色,因此宋高宗對他也是忌憚三分。據說《紹興和議》帶來「不許以無罪去首相」的附加條件,使宋高宗不能罷免秦檜。另外,秦檜在早年力主抗金,但未能免於靖康之禍。建炎四年(1130年)秦檜和妻子王氏成功逃離金國。據秦檜事後表示是殺了監視自己的金人,搶了小船才逃回的,當中疑點甚多。如從燕到楚相距二千八百里,跨河越海,怎能沒有查問的,又怎能殺看守而逃?另外是即使金人願意放行,為何不以其妻為人質,讓他們兩人同回南宋呢?

岳武 (網上圖片)
言歸正傳,因為秦檜身份存疑,因此在《紹興和議》後宋高宗對於秦檜是多有所防範,這反映對於岳飛故居的態度上。在紹興十三年(1143),宋高宗以抄沒的岳飛宅改建為國子監,置太學。在古代,太學可視為最高學府,也是清流士人議事的集中地,容易形成抗衡宰相的一股力量,可見宋高宗手段之高明。

在明代,該所書院設有欞星門。圖為山東曲埠孔廟內同款。(網上圖片)
不論太學建立的目的為何,宋高宗非常看重該太學項目。宋高宗不但動手編寫教材,並且在興建期間,即著手招攬太學生。太學最初的定額為上捨生三十名,內捨生一百,外捨生五百七十名,不限在南宋或北宋淪陷地區。時在宋金剛達議和之際,太學生不乏滿腔熱血之士,其中一位叫名張伯麟的宋太平州當塗人,在紹興初年通過明經一科進入太學,竟公然叫囂「夫差,爾忘越王殺爾父乎?」這不是等於公然批評朝庭對金議和政策嗎!結果秦檜大人隨即行動,派人逮捕了張伯麟,在獄中被施以極刑致「箠楚無全膚」,再流放到吉陽充軍,直到秦檜死後才獲釋。

標準的大成殿設計。圖為山東曲埠孔廟內同款。(網上圖片)
也許是岳元帥名頭太響了,在南宋滅亡後,該所太學依然發揮其影響力。元至元十三年(1276)宋亡,太學雖然被廢,但禮尚殿存,並在後來在原地置憲司一職。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東平徐琰為肅政廉訪使,把舊殿改建為書院,稱為西湖書院,並設山長(院長)一職。與此同時,書院內還遷入三賢祠附內。所謂三賢是三位古代名人的合稱,包括唐刺史白居易、宋處士林逋及知州蘇軾,又祠內祀岳飛為土地神。

在民間年間,岳飛故居被改建成現浙江省高等法院和浙江省杭縣地方法院舊址。(網上圖片)
隨著明朝代元,書院一度遭罷。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浙江提刑按察司僉事劉承直,以及孔子五十五代孫孔森主奉訓誨其生員,並掌管書院書版、碑、刻等事。後來孔森死後,由其子希智代之。明洪武期間,書院被改為仁和縣學、孔廟,所以按孔廟規格設有大成殿、兩廡、戟門、欞星門、三賢祠、嶽武穆祠,學有彝訓堂、東齋、西齋、尊經閣、書庫,內藏宋國子監書版。

岳飛的事跡深入民心,在2003年中國郵政發行2003-17《中國古代名將--岳飛》郵票以作紀念。(網上圖片)
洪武十一年(1378年),書院被改為仁和縣儒學。天順三年(1459年),學院被遷到舊貢院,原地改為按察司署,並一直延續至清未。宣統二年(1910年),改為高等檢察廳、地方檢察廳,高等審判廳、地方審判廳。民國19年(1930年)及民國16年(1927年)分別改建為浙江省高等法院和浙江省杭縣地方法院(址性存路東段、南司弄西,現延安路西)。抗戰時兩法院遷移後方,勝利後遷回杭州原址辦公。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法院由杭州市軍管會接管。1951年法院搬遷,房屋歸屬浙江省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