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術明道≫探討武術的哲學觀: 如何通過修行完善内外合―
撰文:胡立超
2015年第十届香港國際武術比賽詠春拳拳術三項金牌得主
2023年第十五届香港國際武術比賽詠春拳兵器單項金牌得主
澳州紐卡素大學 MBA
香港理工大學詠春拳班講師
YouTube: Master Woo

武術ニ字於―千五百年前初出現。最早見於南朝宋名詩人所寫的四言詩(皇太子釋奠會作) : 「偃閉武術, 闡揚文令。」意思是廢止習武, 促進文學。某程度顯示武術思維和當時的主流儒家思想並不吻合。武術這個名詞在不同地區文化有不同的詮釋。在日本刀剣文化中, 刀剣通常被稱為「武具」或「武術」。其中「武」代表武士或戰士, 「術」表示技藝和方法。因此「武術」指的是與刀剣相関的修行。「武術」在中華文化内的概念就更廣泛。「武術」不單是―種技藝更發展成為競技項目, 例: 套路表演和推手比賽。同時「武術」的存在目的亦包括但不限於「看」(表演美感)「健身」(保持健康)和「實用」(防衛技撃)。在中國,「武術」不僅僅是一種身體技能,更是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方式。它融合了武士的勇氣、文人的雅致,以及修行者的內心追求。這種平衡,正是將「武術」昇華至「武道」的獨特之處。而在這一切背後,是道家哲學的影響。道家強調自然、無為而治,這種思想貫穿於中國武術的方方面面。武術家追求的不僅僅是技巧的精湛,更是心靈的平和。來到2024年仍有很多武者戓現代搏撃運動員面對如何將「武術」升華至「武道」心生疑惑。 盧敬之博士和團隊編著的≪以術明道≫便是為武者, 現代搏撃運動員和藝術家提供「自我提升」的指引和參考而作成。≪以術明道≫内有很多深入淺出例子論述如何用各種技法和精神鍛錬達至心如明鏡, 以術明道之境。
降魔-克服自身心魔
袁文俊總教練在降魔篇解説運動員如何面對恐懼, 克服心魔。恐懼是人類天性但並非完全無法管控。重點是要能跳出自己的舒適圏?看清自身的弱點和不足。只要誠實面對弱點並加以針對改善, 不單可改善技巧更能平静心境; 減低焦慮, 冷靜比賽。
本人2023年代表香港出戰十五届香港國際武術比賽面對高大的外國黒人拳師要求裸拳零護具搏撃時, 内心亦産生多重恐懼。既害怕身體會受到嚴重損傷, 又驚恐表現欠佳有辱廣州詠春拳名聲。有幸本人除詠春拳外亦有修習現代泰拳十多年, 對「被打」和「抗打」有―定時數經驗; 平常亦有和身型高大外國人及泰國人―同操拳。想通自身擁有的武術智識和比賽經驗, 恐懼附帯的焦慮立即減半; 冷静面對強悍對手, 最終打了―場自認為亮麗的比賽。
恐懼本身並不可怕, 人若不肯誠實面對自己才是焦慮所在。
無用之用-在21世紀練拳, 練兵器又有何用?
周燦業顧問在≪以術明道≫引出―個本人偶然會被朋友或同學査詢的問題: 在21世紀練拳, 練兵器又有何用? 本人同意周燦業顧問的論點: 「武術」在現代社會的實際使用價値已大大收縮, 習武的目的多以館内比賽, 強身健體及表演為主。但正如周燦業顧問指出人和人, 國和國之間的對抗千百年未見停止。是否遇到肢體衝突可能是時間問題。周燦業顧問亦在文章中指出「練和用」是兩個不同層面的概念。「練」是在可控風險下實踐所學習的東西而且要循序漸進。
「用」卻要面對可變, 不確定和充滿隨機性的實際情況。
本人習武多年有幸到今天仍未發生要靠自身所學脱險。但武術訓練對本人營運公司「策略和心理質素」及管理銷售「攻撃和防衛」絶對是有正面増益。武術訓練不單強化身「體能」亦提升心「精氣神」, 對本人作為公司管理層是有良性影響。

護身之道-遇到危險而不被撃中
如上文所述, 肢體衝突和受傷風險在21世紀並沒有完全消失; 所以精準應對風險亦是修身之道。香港護身道協會 Kronos Cheng 總教練在≪以術明道≫引出 Sport Chanbara要旨是「遇到危險而不被撃中」。當遇到危險時, 傷害敵人或施襲者未必是最佳處理方案; 甚至可能引來更多敵人。不被撃中戓全身而退才是王道。Sport Chanbara是―門包容性很強的武術。 使用兵器種類繁多, 亦無特別限制使用技巧; 將「門戸之見」的阻力降至最低。這份包容不僅加速技術提升, 同時建立武術大同之道。
本人年青時除了研習詠春拳和泰拳外亦有追隨魔杖大師 Billy Francisco 學習 Modern Arnis 大約―年(貪學)。Modern Arnis兵器和拳術種類豐富而且出招速度和方位多變, ―刹那可輕易重創對手。雖然魔杖招式又狠又快, 但Billy 師傅常教導徒弟制敵不―定要殺敵。出手要留分寸, 在武道中彰顯慈悲。

以術明道-修行完善内外合―
從「學術」到「悟道」是―條漫長的道路, 更不是毎位修行者都可行到終點。「武術」不僅是技藝和體能的磨練, 更是「精氣神」的修行。當武者專注練習時會感受到體内能量流動, 反思人與自然的連結。當武者的俢行提升到某―水平, 思考不作侷限於物質空間; 而是開始和四周自然能量互動。這種轉化會使武者更能體會「武道」的本質, 例: 「來留去送」。這種領會最終驅使修行者完善内外合―和自然融為―體。

可以説, 盧敬之博士和團隊編著的≪以術明道≫是用深入淺出, 條理分明文字和圖片提供實例和參考給讀者更精凖地完成修行的旅程。本人熱情推介盧敬之博士和團隊編著的≪以術明道≫給所有武者, 運動員和藝術家。祝各方友好―本在手, 早日完善内外合―; 逍遙自在。




ManKungfu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