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三中全會18日在北京落幕,為期4天的會議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會後發佈的全會公報,既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即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確定了時間表–到202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次會議提出的改革任務。

目標已確定,時間表也列出來,接下來就是“擼起袖子加油幹”了。作為祖國一個特別行政區的香港,該怎樣抄功課,做作業呢?

筆者早於7月13日《三中全會的東風來了,香港應該如何改革才能得人心》發表文章,文中已提到香港需要在最迫切的住房問題、政府效率問題、產業結構問題上進行改革,這三個問題分別關係到市民切身幸福感的獲得、政府施政管治順暢有效、和香港前景發展方向,既急迫但同時也是非常複雜和系統性的工程,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那中短期內政府可以有哪些改革能象全會那樣提出目標並定下時間表呢?

首先,作為內地聯通世界的“超級連絡人”和“超級增值人”,香港一直為祖國發揮著“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重要作用,而在住房方面,我認為政府也應該積極考慮“走出去”。在本港土地短缺、開拓用地相關法律程序冗長的情況下,我們要跳出香港這個圈子,嘗試站在大灣區的角度和高度來尋求解決辦法。

以前有政黨曾經提出過向廣東省“借島”的設想,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沒有下文,但如今的經濟和政治環境已經大為不同,國內的地產行業為尋求軟著陸而加速擠泡沫,大量的已開發、半開發樓盤在閒置或者欠缺資金發展,為了去庫存各方面絞盡腦汁,各大地產商也是度日如年,反觀香港無論政府還是本地地產商都是資金充沛,可以考慮在房價便宜、供應眾多、交通方便的中山(有深中大橋)、惠州(有高鐵直達)購買現成或者半現成的樓盤,作為公屋提供給香港市民申請,相信很多有意到大灣區生活養老的長者會有興趣,十分之一的樓價,三分之一的物價,使港人住的寬敞了,生活素質提高了;公屋輪候時間縮短了,香港政府花更少的錢辦更多的事了;內地政府也解決爛尾樓包袱、化解債務問題了,可謂皆大歡喜。只要政府在相關的醫療、護理等方面做好配套,市民自然願意大膽“走出去”,追求更好的生活。這其實也是“大灣區融合” 最自然、最真實的無縫銜接。

其次,在人才方面,我認為也需要升級“走出去”,改革“引進來”。不管是改革也好,發展也好,歸根到底都是關乎人的問題,沒有人一切都是空談。近年來政府一直強調在“搶人才”,事實上也確實引進了一大批香港發展急需的優秀人才,但我認為這還遠遠不夠,除了金融、科技等領域,教師、醫生、護士等缺人的專業領域甚至部分公務員崗位,都可以考慮“引進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有競爭才會有進步,當內部組織結構已然固化、鈍化,只有引入活水才能激發活力,帶動創新。

典型的例子如香港牙醫短缺,市民要通宵排隊輪候看病、2020年醫護罷工事件等等,不但直接威脅市民的身體健康,更加影響到市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而“走出去”方面,除了現在提倡的學生、青年北上交流,我認為老師、校長其實更需要到內地多交流考察和學習,只有他們認識了,認同了,才會教學生們去認識自己的祖國和認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因此政府需要在這方面多投放資源,包括資助兩地師生交換,交流互訪。香港的優勢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如果只注重西方的世界,而不瞭解背靠的祖國,就做不了“超級連絡人”,更做不了“超級增值人”。

此次全會公報,“改革”二字共出現53次,其中“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成為一大重點。“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2014年2月,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習近平主席如此形容中國改革駛入“深水區”的情形。香港現在的形勢其實更危急緊迫,可以說是駛入了大洋深處,根本沒有回頭路,修修補補、敲敲打打已不能令這艘老舊的大船煥發活力,唯有從制度上、體制上,大刀闊斧的、外科手術式的進行改革和改造,才能脫胎換骨,如鳳凰般涅盤。

在全面築牢維護國家安全的屏障後,香港當下正處於全力拼經濟、促發展、惠民生的由治及興重要階段,民心安定,政治穩定,社會平靜,也正是推行改革的黃金時期,乘著三中全會的這股東風,香港是時候斬斷纜繩,揚帆出海。

李龍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