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11周年專訪|憑兩大優勢打造「留學香港」品牌 蔡若蓮:「北都大學城」有助建設專上教育國際樞紐

HotTV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Â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HotTV

      HotTV

      11周年專訪|憑兩大優勢打造「留學香港」品牌 蔡若蓮:「北都大學城」有助建設專上教育國際樞紐

      2024年11月28日 06:00 最後更新:11月29日 07:23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要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局方將聯同教資會、資助大學校長和「八大」院校,在國際會議及國際展覽中大力推廣「留學香港」品牌,此外亦會全力建設「北都大學城」,為院校創造更多創新靈活空間,促進中外跨院校、跨學科等的合作機會,藉此進一步推動香港成為「大專教育國際樞紐」。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蔡若蓮接受《巴士的報》訪問表示,香港擁有5間全球百強大學,部分排名更進入50大;且本港的大學非常國際化和多元化,非本地學生約佔五分之一,即 5個大學生中,就有1個非本地生,「同學即使足不出戶,都可接觸到很多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學生。」而現時,香港「八大」200個課程中,收取了來自100個國家及地區的學生,反映學生的背景非常多元化。

      更多相片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蔡若蓮表示,香港擁有5間全球百強大學,且非常國際化和多元化。

      蔡若蓮表示,香港擁有5間全球百強大學,且非常國際化和多元化。

      牛潭尾大學城構想圖。

      牛潭尾大學城構想圖。

      蔡若蓮強調,教學資源不會補貼非本地生,政府會確保本地學生的福祉。(巴士的報記者攝)

      蔡若蓮強調,教學資源不會補貼非本地生,政府會確保本地學生的福祉。(巴士的報記者攝)

      聖方濟各大學成功通過評審成為第二間應科大,令香港在短短一間年已有兩間應科大。

      聖方濟各大學成功通過評審成為第二間應科大,令香港在短短一間年已有兩間應科大。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巴士的報》11周年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巴士的報》11周年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此外,蔡若蓮說,作為院校「靈魂」的大學教授或研究人員,其實有7成都有國際背景;而本港院校提供的課程,在最近的國際排名中,不少都入世界百強,「甚至世界第一的課程也有,這些都非常吸引外地留學生來港,成為『留學香港』品牌的重要元素。」

      蔡若蓮表示,香港擁有5間全球百強大學,且非常國際化和多元化。

      蔡若蓮表示,香港擁有5間全球百強大學,且非常國際化和多元化。

      她說,吸引非本地生方面,局方也有策略考慮,一方面要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的倡議,著力吸引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故《施政報告》提到政府獎學基金將額外注資10億增加「一帶一路」獎學金,冀吸引更多傑出「一帶一路」學生來港。

      至於為何僅著力吸納「一帶一路」國家或內地學生,而非歐美、英國或澳洲留學生?她表示,歐美或澳洲等本身就是一個教育輸出國,其大學教育發展更早,當地學生普遍沒出外留學的想法;但東盟、內地或印度等都是極大的留學輸出國,而來港的非本學生亦有不少來自印尼、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等,故當局亦會著力在這些地區加大吸引力。

      牛潭尾大學城構想圖。

      牛潭尾大學城構想圖。

      增收非本地生不影響港生學額

      她強調,增收非本地生的同時,對本地學生入大學的機會,絲毫沒有影響。她解釋,因本地學生「first-year-first-degree」 (FYFD),即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是保證有15,000個學額;而非本地生由2成增至4成,是屬於「超收」,「即收滿了15,000個本地學生後,就以『超收』方法額外去收這4成的非本地學生,這是一個名額的提升,絕對沒影響本地學生的入學機會。」

      蔡若蓮強調,教學資源不會補貼非本地生,政府會確保本地學生的福祉。(巴士的報記者攝)

      蔡若蓮強調,教學資源不會補貼非本地生,政府會確保本地學生的福祉。(巴士的報記者攝)

      再者,她說,所有非本地生要繳交「成本學費」,需繳交十多萬至二十多萬元不等,惟本地生則每年要付42,100元學費,「我們的教學資源不會補貼非本地生,確保本地學生的福祉。」

      另外,發展局已預留元朗牛潭尾46公頃土地發展「大學城」,蔡若蓮表示,要推動本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規模要大一點,但八大院校都有一定歷史,都坐落市區,發展空間有一定限制,『北都』可令土地增加,讓院校有比較大的空間去進一步發展,例如與中外知名院校合作,辦全球優質課程去吸引學生來港報讀,院校之間、又或院校當中的跨學科合作等,增加了空間,院校就有一個全新地方開展更多新嘗試。」

      聖方濟各大學成功通過評審成為第二間應科大,令香港在短短一間年已有兩間應科大。

      聖方濟各大學成功通過評審成為第二間應科大,令香港在短短一間年已有兩間應科大。

      應科大培訓職專人才 配合「八大中心」發展需要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發展應用科技大學,至今除明愛專上學院今年初正式升格後,聖方濟各大學亦成功通過評審,令香港在短短一間年有兩間應科大。蔡若蓮指,本港起步較遲,但現屆政府看得清楚,故發展速度相當快。同時,政府提供1億元用作「應用科學大學聯盟」啟動資金,11月已正式啟動,「連同有意朝著這方向發展的院校,與全世界一些應用科學大學多一點研究、合作、交流等,進一步加快提升本港的質量及競爭力,再加上大力推廣,等更多家長、同學對應用學位課程有更多認識。」

      她說,現時傳統學術與職專教育雙軌並行,未來希望加大發展力度,配合香港發展「八大中心」,需要更多職專人才,應科大正正滿足了社會發展需要。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巴士的報》11周年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巴士的報》11周年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足本11周年系列專訪,可瀏覽石榴台:https://www.bp-links.com/p/7534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說,政府會繼續積極參與推動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協助香港高等院校探索採用更靈活創新辦學模式,推動與大灣區城市校園更緊密合作,致力培育國家發展所需優秀人才。

      蔡若蓮(左二)、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右二)、北師港浸大校長陳致(右一)與創校校長吳清輝(左一)在典禮上合照。 政府新聞處圖片

      蔡若蓮(左二)、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右二)、北師港浸大校長陳致(右一)與創校校長吳清輝(左一)在典禮上合照。 政府新聞處圖片

      蔡若蓮在珠海出席北師香港浸會大學二十周年校慶活動,她表示,多所香港高校積極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辦學,建立高校聯盟加強合作,政府支持通過建立多邊及跨學科的合作關係,發揮香港高等教育界的特點及優勢,同時為科研發展、知識轉移及產業化締造有利條件,促進在大灣區內進行高學術水平的研究活動。

      蔡若蓮在珠海參觀北師香港浸會大學校園設施。 政府新聞處圖片

      蔡若蓮在珠海參觀北師香港浸會大學校園設施。 政府新聞處圖片

      蔡若蓮(左)在珠海與珠海市市長吳澤桐(右)會面。 政府新聞處圖片

      蔡若蓮(左)在珠海與珠海市市長吳澤桐(右)會面。 政府新聞處圖片

      蔡若蓮參觀了北師港浸大校園各項設施,其後與珠海市市長吳澤桐等官員會面,就教育議題交換意見,蔡若蓮傍晚由珠海返港。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珠海出席北師香港浸會大學二十周年校慶,並在典禮上致辭。 政府新聞處圖片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珠海出席北師香港浸會大學二十周年校慶,並在典禮上致辭。 政府新聞處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