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要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局方將聯同教資會、資助大學校長和「八大」院校,在國際會議及國際展覽中大力推廣「留學香港」品牌,此外亦會全力建設「北都大學城」,為院校創造更多創新靈活空間,促進中外跨院校、跨學科等的合作機會,藉此進一步推動香港成為「大專教育國際樞紐」。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蔡若蓮接受《巴士的報》訪問表示,香港擁有5間全球百強大學,部分排名更進入50大;且本港的大學非常國際化和多元化,非本地學生約佔五分之一,即 5個大學生中,就有1個非本地生,「同學即使足不出戶,都可接觸到很多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學生。」而現時,香港「八大」200個課程中,收取了來自100個國家及地區的學生,反映學生的背景非常多元化。
點擊看圖輯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蔡若蓮表示,香港擁有5間全球百強大學,且非常國際化和多元化。
蔡若蓮強調,教學資源不會補貼非本地生,政府會確保本地學生的福祉。(巴士的報記者攝)
聖方濟各大學成功通過評審成為第二間應科大,令香港在短短一間年已有兩間應科大。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巴士的報》11周年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此外,蔡若蓮說,作為院校「靈魂」的大學教授或研究人員,其實有7成都有國際背景;而本港院校提供的課程,在最近的國際排名中,不少都入世界百強,「甚至世界第一的課程也有,這些都非常吸引外地留學生來港,成為『留學香港』品牌的重要元素。」
蔡若蓮表示,香港擁有5間全球百強大學,且非常國際化和多元化。
她說,吸引非本地生方面,局方也有策略考慮,一方面要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的倡議,著力吸引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故《施政報告》提到政府獎學基金將額外注資10億增加「一帶一路」獎學金,冀吸引更多傑出「一帶一路」學生來港。
至於為何僅著力吸納「一帶一路」國家或內地學生,而非歐美、英國或澳洲留學生?她表示,歐美或澳洲等本身就是一個教育輸出國,其大學教育發展更早,當地學生普遍沒出外留學的想法;但東盟、內地或印度等都是極大的留學輸出國,而來港的非本學生亦有不少來自印尼、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等,故當局亦會著力在這些地區加大吸引力。
牛潭尾大學城構想圖。
增收非本地生不影響港生學額
她強調,增收非本地生的同時,對本地學生入大學的機會,絲毫沒有影響。她解釋,因本地學生「first-year-first-degree」 (FYFD),即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是保證有15,000個學額;而非本地生由2成增至4成,是屬於「超收」,「即收滿了15,000個本地學生後,就以『超收』方法額外去收這4成的非本地學生,這是一個名額的提升,絕對沒影響本地學生的入學機會。」
蔡若蓮強調,教學資源不會補貼非本地生,政府會確保本地學生的福祉。(巴士的報記者攝)
再者,她說,所有非本地生要繳交「成本學費」,需繳交十多萬至二十多萬元不等,惟本地生則每年要付42,100元學費,「我們的教學資源不會補貼非本地生,確保本地學生的福祉。」
另外,發展局已預留元朗牛潭尾46公頃土地發展「大學城」,蔡若蓮表示,要推動本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規模要大一點,但八大院校都有一定歷史,都坐落市區,發展空間有一定限制,『北都』可令土地增加,讓院校有比較大的空間去進一步發展,例如與中外知名院校合作,辦全球優質課程去吸引學生來港報讀,院校之間、又或院校當中的跨學科合作等,增加了空間,院校就有一個全新地方開展更多新嘗試。」
聖方濟各大學成功通過評審成為第二間應科大,令香港在短短一間年已有兩間應科大。
應科大培訓職專人才 配合「八大中心」發展需要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發展應用科技大學,至今除明愛專上學院今年初正式升格後,聖方濟各大學亦成功通過評審,令香港在短短一間年有兩間應科大。蔡若蓮指,本港起步較遲,但現屆政府看得清楚,故發展速度相當快。同時,政府提供1億元用作「應用科學大學聯盟」啟動資金,11月已正式啟動,「連同有意朝著這方向發展的院校,與全世界一些應用科學大學多一點研究、合作、交流等,進一步加快提升本港的質量及競爭力,再加上大力推廣,等更多家長、同學對應用學位課程有更多認識。」
她說,現時傳統學術與職專教育雙軌並行,未來希望加大發展力度,配合香港發展「八大中心」,需要更多職專人才,應科大正正滿足了社會發展需要。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巴士的報》11周年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足本11周年系列專訪,可瀏覽石榴台:https://www.bp-links.com/p/7534
國際調解院總部在香港成立,這將是香港法律制度一個新方向,律政司司長林定國接受《巴士的報》訪問時說,國際調解院總部在港設立非常具標誌性,他會以「兩個第一」來描述。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左)與《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對談。(巴士的報記者攝)
首先,這並非只是香港的事,他說,成立國際調解院,是國家與其他國家談判,成功達成協議簽定的國際公約,據此成立以調解作為解決爭議的國際機構,這是全球第一家,在此之前並沒有以調解作為解決爭端手段的國際機構。
第二,這是首次有國際性機構以香港作總部,內地與簽署公約的國家,都同意把總部設在香港,如此重要及歷史性的國際機構在港設立,林定國說,各國選擇香港時一定考慮到香港在國際上的聲譽,這是對香港有信心的表現。
國際調解院總部座落灣仔舊警察總部,現正密鑼緊鼓裝修中,林定國稱,國際調解院總部成立後,將更鞏固香港的地位,國際爭議案件在香港調解,例如國與國家、國家與國民之間的投資爭議,或國際商事爭議,爭議雙方固然會在香港,雙方的法律專家也必定齊集此地,可以想像來自不同地方、五湖四海五大洲、七大洋的朋友會多點來到香港,調解院的成立,是鼓勵大家多利用調解解決爭議,比較對抗性的法律行動,調解更能達到雙贏結果。
國際調解院總部將落戶舊灣仔警署。(資料圖片)
國際調解院將服務一帶一路的國家,至於西方國家會否也會利用這項服務,林定國表示,國際調解院詳細條款仍在草擬中,但其宗旨是鼓勵更多利用調解,只要有人對調解服務感興趣,一定有機制可以讓他們使用香港這項服務。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
設立諮詢小組 幫助法律業界電子化
律政署和司法機關近年致力部電子化,律政署有電子版香港法例,及推出各種電子表格,業界承接政府民事法律,也可透過電子意向書申請,司法機關在案例電子化方面也不斷優化,林定國表示,現在重心是如何幫助業界,即執業大律師或律師,如何配合整體科技發展,中小型律師行未必不想電子化或使用科技,只是無從入手,首先他們不了解究竟法律科技有甚麼產品,產品如何幫助他們減低成本或者增加效率,或提升專業服務,可能需要在認知度方面增加多一點。
他表示,所以當局設立諮詢小組,成員包括包括法律業界以及資訊科技界人士,業界是要告訴大家其實他們需要甚麼,資訊科技界是供應商,會講到有甚麼合適產品可提供。甚至可包括法律學院成員,香港的法律學院也研究如何使用法律科技甚至人工智能。
律政署致力推行電子化。(巴士的報記者攝)
問及司法機關使用科技,如AI審案等,林定國表示,司法機關6月份都出對於人工智能的應用的指引,證明司法機關對法律科技的發展相當敏感,但利用科技之餘,更關心保持法律程序公正,不能用到科技時,於法律程序上有出錯的地方。
對於推行AI審案或AI法官,他認為不可行,因為處理法律問題許多時候涉及判斷,例如打官司,雙方誰說真話誰說假話,AI很難代替法官判斷誰比較誠實 ; 此外有些法律爭議沒先例可循,而是要考慮社會大勢,政策性的問題,
融合過去法律的原則,再普通法,這些需要極高思考程度的東西,很難想像人工智能夠取代到人。
林定國認為,人工智只能取代比較重覆性、行政的工作,真的要用到人的判斷力、人的智慧的話,短期內不可能取代司法人員。
司法機關6 月公布人工智能應用指引。(資料圖片)
足本11周年系列專訪,可瀏覽石榴台:https://www.bp-links.com/p/7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