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團隊研發出新技術,製作1比1、3D打印的嬰兒胸腔模型,協助培訓年輕醫生進行「氣胸引流術」。
東區醫院。資料圖片
東區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顧問醫生陳智文表示,治療嬰幼兒氣胸,即俗稱「爆肺」的情況技術要求較高,情況嚴重時需用到「氣胸引流術」。東區醫院團隊利用嬰兒的電腦掃描以及磁力共振等數據,以新技術製作嬰兒模型,無論皮膚、肌肉組織及質感都十分逼真。陳智文表示,嬰兒胸腔很薄,利用模型練習可以提升手術安全性。
東區醫院醫學物理學家唐嘉信表示,傳統醫生的培訓是“See one, do one, teach one”,即「師傅做一次、 徒弟看一次 、徒弟跟師傅做一次」 便完成教學,但模型的出現令學生可以不斷練習,直至學生都覺得很熟悉才完成。
東區醫院。 巴士的報記者攝
團隊表示,這項技術已取得專利,未來會繼續製作更多不同專科需要的人體模型。
東區醫院2017年引入機械人輔助微創手術系統,協助醫生處理複雜手術,增加穩定性、安全度和精準度,手術團隊獲頒發醫管局2024年度傑出團隊。
東區醫院機械人輔助手術團隊有約40至50人,截至2024年12月,醫院已為病人提供約3850宗機械人輔助手術。該系統大多應用在泌尿科、肝膽胰及結腸、以及內分泌科手術上。
東區醫院。資料圖片
醫療團隊說,系統能夠協助醫生處理複雜手術,增加穩定性和安全度。相較傳統手術,新系統可以縮短患者的留院時間,減省人手。
團隊解釋說,機械人輔助手術能夠準確調校模仿人體手腕轉動和抓握動作,甚至超出人體動作範圍,提供具有三維高解像度影像,畫面有防震功能,協助醫生在複雜手術過程中作出精準判斷,減低在手術中的失血量和出現併發症的機率,也可以縮小傷口,以及縮短住院和康復時間;系統配備雙控制台,讓醫生在手術中交替控制機械臂,也方便資深醫生過程中提供指導。
團隊舉例指,以往進行前列腺切除手術縫針駁口非常困難,傳統做法較大機會刺穿肛門,引用微創機械人手術後,至今未曾出現相關事故,反映系統有助手術更精準。
院方每星期會將系統平均分配在不同專科應用,每日平均可以為兩名病人進行手術。團隊說,例如直腸癌手術,八成以上可以使用微創手術,超過兩成採用機械人系統。
東區醫院2017年引入機械人輔助微創手術系統,相關手術團隊獲頒發醫管局2024年度傑出團隊。醫管局網站圖片
團隊希望未來可引進更新型科技,並擴展至耳鼻喉和乳房手術。不過團隊亦指出,醫生進行微創機械手術時,較難觸摸了解腫瘤和血管位置,打結和縫針時單靠視覺判斷,有機會拉斷縫合線,希望日後再完善系統技術。
有大腸癌患者說,新系統的手術傷口大大縮小,手術後很快已可以如常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