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宮廷劇是電視劇近年的一大特色,很受大中華地區民眾歡迎。看劇時,不難發現後宮自稱「本宮」、「哀家」、「臣妾」,究竟這三種稱呼是甚麼意思?有甚麼分別?電視劇的幕後製作要員,能夠掌握意思,沒有亂用嗎?
據了解,「哀家」是戲曲中,死了丈夫的太后的自稱,含義是可憐之人,無夫之哀,是為「哀家」。因為死了丈夫,自己只不過是「先帝」留下來了人而已,所以這個稱呼有悲哀「先帝」的意思。先秦著作《禮記·雜記上》載:「祭稱孝子孝孫,喪稱哀子哀孫」,古時居父母喪者的自稱為哀子,後來,父在而居母喪者自稱哀子。歷史上不論皇家還是農家,死了丈夫的婦女沒有自稱為哀家,而多自謙為奴家或賤婦。
由於「哀家」當初是杜撰出來而用到戲曲中,所以嚴格來說,「哀家」僅在文學、影視作品中出現。但要強調,即使電視電影戲曲文學著作中,使用「哀家」時也要小心,因為有些電視劇,不單太后,甚至連皇后也稱哀家。皇帝未死,皇帝的老婆就說哀了,這可是殺頭之罪呢。
至於「本宮」,可以指很多人。由於古代皇宮很多宮殿,只要是一個宮殿的主人都可自稱「本宮」。太子叫「東宮」,一般都稱為「東宮太子」,他也可自稱「本宮」;皇后既然有自己的宮殿,當然可自稱本宮;公主成年後,有正式封號,也可以自稱「本宮」。沒封號的就只能稱「本公主」。后妃們只要擁有宮殿,可以稱本宮,嚴格來說,前提是只有一宮之主才能如此,有時看劇時見到有多於一名妃嬪住在同一宮,寄人籬下的就不能以「本宮」稱;現實中,太后、太皇太后,很少自稱本宮的,可能這稱號的輩分感覺較低。
至於後宮自稱「臣妾」就必定是錯的了。「臣妾」本義就是稱地位低賤之人,男奴女婢。東漢經學、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載:「臣,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妾,有辠女子,給事之得接於君者。」;先秦著作《尚書·周書·費誓》:「『臣妄逋逃。』孔傳:『役人賤者,男曰臣、女曰妾。』」,《戰國策·秦四》說:「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注云:「男為人臣,女為妾。」所以,「臣妾」是指地位低賤之男女,同時也指臣服者、被統治者,《史記》及《漢書》都有這種用法。
到了宋代,大詩人陸遊有「萬邦盡臣妾」一句。除對皇上外,對皇后也可用「臣妾」一詞。《晉書·后妃列傳》載:「元楊皇后崩,左貴嬪之誄曰:『臣妾哀號,同此斷絕』」。但要留意的是,「臣妾」是一種統稱,指作為臣民的眾男女,而對具體一男或一女,不能稱作「臣妾」,正如不能把一男一女稱作「男女」一樣。所以,皇后、嬪妃對於皇上,會自稱「妾」或「賤妾」等,而不會自稱「臣妾」。史書中如是,即使像金、元、清這樣的少數民族王朝,也是稱「妾」而不稱「臣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