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未食五月糭寒衣未入櫳 農諺先祖千年智慧結晶

歷史長河

未食五月糭寒衣未入櫳 農諺先祖千年智慧結晶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未食五月糭寒衣未入櫳 農諺先祖千年智慧結晶

2019年05月09日 09:30

了解這句說話,大家都不會那麼快就換季了。

所謂「未食五月糭,寒衣未入櫳」,「櫳」是古人用來收納衣物的用具,主要為「樟木櫳」以防衣物被蟲蛀。這句廣東諺語,是指未吃過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的糭子,冬天衣物都先不要收回。換句話說,未過端午節天氣仍然會反反覆覆。早一排天氣回暖,甚至熱得要開冷氣,不少人亦率先換季,過去數天天氣卻回涼了。所以老祖先的說話都有它的意義,寒衣還是不要入櫳穩陣。

更多相片
溥儀趕出紫禁城時工人執拾細軟,中間可見木櫳 (網上圖片)

溥儀趕出紫禁城時工人執拾細軟,中間可見木櫳 (網上圖片)

仇英《清明上河圖》中描繪務農情況 (網上圖片)

仇英《清明上河圖》中描繪務農情況 (網上圖片)

乾隆《御製全耕織圖》局部 (網上圖片)

乾隆《御製全耕織圖》局部 (網上圖片)

乾隆《御製全耕織圖》局部
   (網上圖片)

乾隆《御製全耕織圖》局部 (網上圖片)

晚清農民 (網上圖片)

晚清農民 (網上圖片)

溥儀趕出紫禁城時工人執拾細軟,中間可見木櫳 (網上圖片)

溥儀趕出紫禁城時工人執拾細軟,中間可見木櫳 (網上圖片)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氣節」對古代社會十分重要。所以,先祖不斷累積生產實踐裡總結出來的經驗,總結出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我們稱為「農諺」,農諺絕大多數都對天時氣象與農業生產關係方面,不斷深化和昇華產生出來。雖然每一句農諺只有寥寥幾字,卻是對農業生產與天時氣象關係的深刻總結。對於氣象科學不發達的過去,對促進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而且在科學較普及的今天,仍有現實的意義。

仇英《清明上河圖》中描繪務農情況 (網上圖片)

仇英《清明上河圖》中描繪務農情況 (網上圖片)

在封建社會中,並非所有人都有讀書識字的權利,尤其是勞動人民,所以他們所累積的經驗,主要靠口耳相傳來繼承,農諺就是其一。當還沒有溫度計、濕度計等儀器的時代,農民就拿多年生樹木的生長狀態作為預告農事季節的依據。事實上,由於多年生樹木的生長,一定程度反映客觀氣候條件,於是就有了「要知五穀,先看五木」的農諺。

至於指導播種期方面,有許多反映氣候與生態學的農諺,如「梨花白,種大豆」、「青蛙叫,落穀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據「二十四節氣」指出各種作物的適宜播種時期:如「白露早,寒露遲,秋分草子正當時」;「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等等,農民有了這些農諺,就能掌握適時播種。

乾隆《御製全耕織圖》局部 (網上圖片)

乾隆《御製全耕織圖》局部 (網上圖片)

至於中國歷史記載中最早的「農諺」,為浙江農諺:「大樹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在西漢桓寬所著的《鹽鐵論·輕重第十四》有載:「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事實上,古書引用的農諺,很多時都冠以「諺云」或「古人云」字眼,也許那句農諺起源更早。於《鹽鐵論》中有載諺曰:「驟雨不終日,颶風不終朝」,這句說話也有相似說法,在較早的先秦老子《道德經》中見到:「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至於中國農諺早到何時,不一定都能在文獻上找到。目前所知,有些「農諺」可遠溯至數千年前。

乾隆《御製全耕織圖》局部
   (網上圖片)

乾隆《御製全耕織圖》局部 (網上圖片)

古代不少農諺,都能在北魏的《齊民要術》、唐代的《朝野僉載》、元末明初的《田家五行》以及明代的《天工開物》、《沈氏農書》等等有記載。近代費潔心《中國農諺》收集了5953條農諺,大致分為「時令」、「氣象」、「作物」、「飼養」、「箴言」五大部分,「時令」佔40%、氣象佔26%,作物佔17%,飼養佔4%,箴言佔11%。單單是「氣象」與「時令」的農諺,佔了所有的三分之二,反映農業生產發展過程相當依賴自然條件。不違農時,適時播種,是農業生產的先決條件,即使農業技術起了多大變化,適時播種是不能任意改變。

晚清農民 (網上圖片)

晚清農民 (網上圖片)

現代人少為農民者,但「農諺」所講的氣象部分,也留給我們重要寶貴遺產,廣東諺語有云「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之後兩句為「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告訴大家早春天氣變幻無常。至於在陰晴雨雪的天氣變化中,「農諺」總結出:「早上火燒雲,今天莫出門」、「天上泛紫紅,無雨便有風」、「東邊一個眼,出門帶雨傘」、「日出慢開天,今明是好天」、「太陽回頭笑,等不到雞叫」、「早晨太陽黃,午間風必狂」、「下了初一雨,半月沒好天」、「秋分鐘平川、白鷺種高山」等,這些祖先「察言悅色」帶來的結果。大家今時今日多數靠天文台,「農諺」有些天氣預測,也某程度上都有參考價值。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