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未食五月糭寒衣未入櫳 農諺先祖千年智慧結晶

歷史長河

未食五月糭寒衣未入櫳 農諺先祖千年智慧結晶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未食五月糭寒衣未入櫳 農諺先祖千年智慧結晶

2019年05月09日 09:30

了解這句說話,大家都不會那麼快就換季了。

所謂「未食五月糭,寒衣未入櫳」,「櫳」是古人用來收納衣物的用具,主要為「樟木櫳」以防衣物被蟲蛀。這句廣東諺語,是指未吃過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的糭子,冬天衣物都先不要收回。換句話說,未過端午節天氣仍然會反反覆覆。早一排天氣回暖,甚至熱得要開冷氣,不少人亦率先換季,過去數天天氣卻回涼了。所以老祖先的說話都有它的意義,寒衣還是不要入櫳穩陣。

更多相片
溥儀趕出紫禁城時工人執拾細軟,中間可見木櫳 (網上圖片)

溥儀趕出紫禁城時工人執拾細軟,中間可見木櫳 (網上圖片)

仇英《清明上河圖》中描繪務農情況 (網上圖片)

仇英《清明上河圖》中描繪務農情況 (網上圖片)

乾隆《御製全耕織圖》局部 (網上圖片)

乾隆《御製全耕織圖》局部 (網上圖片)

乾隆《御製全耕織圖》局部
   (網上圖片)

乾隆《御製全耕織圖》局部 (網上圖片)

晚清農民 (網上圖片)

晚清農民 (網上圖片)

溥儀趕出紫禁城時工人執拾細軟,中間可見木櫳 (網上圖片)

溥儀趕出紫禁城時工人執拾細軟,中間可見木櫳 (網上圖片)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氣節」對古代社會十分重要。所以,先祖不斷累積生產實踐裡總結出來的經驗,總結出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我們稱為「農諺」,農諺絕大多數都對天時氣象與農業生產關係方面,不斷深化和昇華產生出來。雖然每一句農諺只有寥寥幾字,卻是對農業生產與天時氣象關係的深刻總結。對於氣象科學不發達的過去,對促進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而且在科學較普及的今天,仍有現實的意義。

仇英《清明上河圖》中描繪務農情況 (網上圖片)

仇英《清明上河圖》中描繪務農情況 (網上圖片)

在封建社會中,並非所有人都有讀書識字的權利,尤其是勞動人民,所以他們所累積的經驗,主要靠口耳相傳來繼承,農諺就是其一。當還沒有溫度計、濕度計等儀器的時代,農民就拿多年生樹木的生長狀態作為預告農事季節的依據。事實上,由於多年生樹木的生長,一定程度反映客觀氣候條件,於是就有了「要知五穀,先看五木」的農諺。

至於指導播種期方面,有許多反映氣候與生態學的農諺,如「梨花白,種大豆」、「青蛙叫,落穀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據「二十四節氣」指出各種作物的適宜播種時期:如「白露早,寒露遲,秋分草子正當時」;「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等等,農民有了這些農諺,就能掌握適時播種。

乾隆《御製全耕織圖》局部 (網上圖片)

乾隆《御製全耕織圖》局部 (網上圖片)

至於中國歷史記載中最早的「農諺」,為浙江農諺:「大樹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在西漢桓寬所著的《鹽鐵論·輕重第十四》有載:「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事實上,古書引用的農諺,很多時都冠以「諺云」或「古人云」字眼,也許那句農諺起源更早。於《鹽鐵論》中有載諺曰:「驟雨不終日,颶風不終朝」,這句說話也有相似說法,在較早的先秦老子《道德經》中見到:「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至於中國農諺早到何時,不一定都能在文獻上找到。目前所知,有些「農諺」可遠溯至數千年前。

乾隆《御製全耕織圖》局部
   (網上圖片)

乾隆《御製全耕織圖》局部 (網上圖片)

古代不少農諺,都能在北魏的《齊民要術》、唐代的《朝野僉載》、元末明初的《田家五行》以及明代的《天工開物》、《沈氏農書》等等有記載。近代費潔心《中國農諺》收集了5953條農諺,大致分為「時令」、「氣象」、「作物」、「飼養」、「箴言」五大部分,「時令」佔40%、氣象佔26%,作物佔17%,飼養佔4%,箴言佔11%。單單是「氣象」與「時令」的農諺,佔了所有的三分之二,反映農業生產發展過程相當依賴自然條件。不違農時,適時播種,是農業生產的先決條件,即使農業技術起了多大變化,適時播種是不能任意改變。

晚清農民 (網上圖片)

晚清農民 (網上圖片)

現代人少為農民者,但「農諺」所講的氣象部分,也留給我們重要寶貴遺產,廣東諺語有云「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之後兩句為「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告訴大家早春天氣變幻無常。至於在陰晴雨雪的天氣變化中,「農諺」總結出:「早上火燒雲,今天莫出門」、「天上泛紫紅,無雨便有風」、「東邊一個眼,出門帶雨傘」、「日出慢開天,今明是好天」、「太陽回頭笑,等不到雞叫」、「早晨太陽黃,午間風必狂」、「下了初一雨,半月沒好天」、「秋分鐘平川、白鷺種高山」等,這些祖先「察言悅色」帶來的結果。大家今時今日多數靠天文台,「農諺」有些天氣預測,也某程度上都有參考價值。

「一夔已足」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戰國呂不韋所寫的《呂氏春秋》,在《察傳》中有提及:「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日夔一足,非一足也。』」

傳說在黃帝時代,東海山上出現了一隻全身泛青色的怪獸。雖牠形狀似牛,卻頭上無角。哪怕只有一條腿,仍健步如飛。聽說在遠處看過牠的人都不敢直視牠,只因牠眼睛迸發的光芒堪比日月星辰,鼻子一搧一搧的,時不時發出比打雷還響的吼聲,實在滲人得很。這樣的生物人們都認為是不祥之物,故稱之為「夔」。

夔。(網上圖片)

夔。(網上圖片)

幸好,這隻怪獸最終被一名勇士給收復了,當勇士把牠獻到黃帝眼前時,黃帝眼都不眨的就派人殺掉這頭猛獸。為了彰顯斬殺這頭異獸的榮光,黃帝把怪獸的皮給剝了下來,並用它制成了一面大鼓。這面鼓可神奇了,只要輕輕一敲,聲音就可以傳到五百里以外的地方。

到了堯時,夔獸的故事已經被眾人所遺忘。不過恰巧的是,此時民間出現了一位很有名氣的樂師,而他的名字也叫作「夔」。這名名叫「夔」的樂師可不是怪獸,相反是一個音樂天才。他精通音律,擅長擊罄。據說只要樂師夔一擊罄,就連遠在森林的野獸們都會趕到他的身邊,隨著音樂節奏而跳舞。

罄是一種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頭制成的打擊樂器。(網上圖片)

罄是一種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頭制成的打擊樂器。(網上圖片)

由於舜十分認同音樂能教化萬民、體現天地精神的作用,所以他繼位後就著手選拔樂官。他派重黎到民間去尋找合適的人來擔當如此重任,而重黎推薦的人正是夔。夔成為樂官後也不負眾望,他到處正音協律、傳播音樂,可謂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後來重黎擔心夔工作過為繁重,便建議舜再找幾位樂師協助夔的任務。可是舜聽後只顧搖頭拒絕道:「音樂之本,貴在能和。像夔這樣的人才,一個就足夠了!」果然不出舜所料,夔盡職盡責,成功透過音樂把中原的文化傳播到了四方各地。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儘管夔功績累累,但後人對他的認識仍不多,甚至不少人把他跟黃帝時代的夔獸混為一談。因為舜曾經說過「夔者一而足」,所以很多人就訛傳這位樂官只有一條腿,嚇得魯哀公得知後連忙向孔子請教。「我聽說樂官夔只有一條腿,是這樣的嗎?」孔子聽後不由得笑了笑,擺擺手道:「不是這樣的。一條腿的是黃帝時期所捕捉到的怪夔,但我們樂官夔可是人啊!怎麼會只有一條腿呢?」見孔子堅決地否定,魯哀公便追問道:「那『夔者一而足』這句話到底是甚麼意思呀?」孔子不徐不疾地解釋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精通音律的夔有一個就夠了,並不是說他只長了一條腿。」後來人們避免誤會,都把「夔一足」的說法改成「夔已足」。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一夔已足」這個成語,形容只要是專門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