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話「冬大過年」,終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亦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代,民間有不少應時應景的活動。
冬至相傳是入冬後黑夜最長的一天,寒意逼人,有所謂九九消寒,搞啲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普通話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在各地有不同的冬至應節食物:
北方吃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各大超市商場的餃子賣得最好。北方俗語:「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為什麼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呢?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集醫家之大成,著有《傷寒雜病論》,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煲「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咁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食咗「嬌耳」,喝了「祛寒湯」,成身暖晒,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醫好了。後人學「嬌耳」的樣,包成食物,就叫“餃子”或“餛飩”。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雲:「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水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唔單止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台灣糯糕
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叫「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感情,稱之為「食祖」啦。「冬至節,祭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
江南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滕州羊肉湯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冬至家家都要喝羊肉湯。
各地民諺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贛)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魯、湘)
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湘、粵)
冬至不冷,夏至不熱。(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滿。(桂)
冬至西北風,來年幹一春。(晉)
閒情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