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館長莫家詠重塑品牌 讓藝術館「被看得見」

社會事

館長莫家詠重塑品牌 讓藝術館「被看得見」
社會事

社會事

館長莫家詠重塑品牌 讓藝術館「被看得見」

2020年11月09日 10:29 最後更新:10:30

香港藝術館推出虛擬藝術館。

香港藝術館經翻新後重開這一年,總館長莫家詠經歷一波三折。新館剛以新品牌形象示人,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卻打亂原有部署,閉館時如何將藝術與市民生活聯繫?這問題一直在她腦中盤旋。市民來不及到訪,她唯有將策展心血轉陣到綫上,推出虛擬藝術館,但對她而言,實體展覽的體驗不可取替,「一家博物館要有存在價值、有生命,人是不可缺少的。沒有觀眾到來,一切都變得沒意思。」縱然疫下三度閉館,觀眾卻對藝術館產生前所未有的歸屬感,莫家詠銘記在心,只要觀眾記得「得閒來逛逛」,她已心滿意足。 

香港藝術館。資料圖片

香港藝術館。資料圖片

去年11月底,香港藝術館從烽火中重開。莫家詠說,於正式開幕前已做演習,並制定緊急措施,加強人手及保安,隨時準備提早關門。慶幸當時未因社運事件而閉館,但重開後兩個月,遇上新冠肺炎,不得不把藝術館暫時關上。

訪問當日,正值藝術館休館日,陽光透過玻璃灑落館內,展覽廳空無一人,莫家詠在疫下閉館不時經歷此情景。比起藝術館裝修後重開的經典場面,今年9月中準備重開前的一個平凡下午,對她來說,當時從藝術館看出去的景色感受更深,「我從地下購票處望出去文化中心,出面天氣好好,但街上一個人都沒有。」

經年累月的精心策展,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斷,莫家詠卻視之為有危才有機。

經年累月的精心策展,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斷,莫家詠卻視之為有危才有機。

那刻莫家詠在想:「一家博物館要有存在價值、有生命,人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沒有觀眾到來,一切都變得沒意思。」去年7月接任總館長職務,她的首要任務是將藝術館新面貌示人,「閉館裝修那幾年,藝術館做了品牌重塑,重新思考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否切合大家需要?觀眾對我們有何期望?」

1991年遷入尖沙嘴海旁,藝術館的舊貌成為文化中心建築群的一部分,一向予人保守之感,莫家詠無奈地說:「可能是建築物的感覺,舊館總令人覺得老老土土。」不少市民來觀展卻忽略藝術館本身,亦令她心酸,「我們很多大型展覽都受歡迎,但許多人無印象自己來過藝術館。」

隨着藝術館外觀翻新,莫家詠視之為品牌形象大變身的契機,首先讓藝術館「被看得見」,更改英文簡稱成「HKMOA」,以便於網上搜索,再從視覺語言入手,換上全新的標誌,「我們想將新與舊滲透於整個品牌中,新logo的O字以水墨一點化開,帶有水墨畫的感覺,而中國書畫正是我們館藏的強項。」

中國書畫、中國文物、外銷藝術、現代及香港藝術,是香港藝術館引以為傲的四大館藏,「我們的DNA一直無變,一直藏在藝術館藏之中,代表着中西、新舊、本地及國際,都是很香港的。這不止是藝術館的故事,那是香港的故事。」要以藝術譜寫出香港故事,則要靠莫家詠與團隊的策展功力。

藝術館重開後,莫家詠期盼市民將藝術館融入自己生活中。

藝術館重開後,莫家詠期盼市民將藝術館融入自己生活中。

莫家詠有份牽頭的《小題大作:香港藝術館的故事》展覽,正是四大館藏的精品展。要將傳統文物及畫作精選出來,再要拉近藝術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令她費煞思量,「一百多年前的廣州大火,與現今的我們有何關係?當時畫家用巧手為歷史留下圖像,不就是十九世紀的Instagram嗎?只是當時用畫筆記錄,現時我們用電話拍下來。」

她又活用短句點題,吸引觀眾駐足,了解畫作背後的故事。其中展館內一幅平凡的瀑布水彩畫,畫框外用上「一瞬成就歷史」的短句,引導着觀眾細看,「相信很多人都不知,十八、十九世紀英國人的一次考察,成為香港歷史的轉捩點,而畫中的瀑布至今仍存在於香港仔瀑布公園。」

經年累月的精心策展,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斷,莫家詠卻視之為有危才有機,趕快將手上可用的媒體素材整理,於3月閉館期間化成「雲遊藝術館」,讓市民於綫上參觀,獲逾150萬點擊,總算於疫情下將藝術與市民生活聯繫。但在她眼中,因失卻原有的引導欣賞之效,綫上展覽始終不及實體展覽的體驗,「要令觀眾有共鳴,既是我們策展人的責任,亦是挑戰。」

最近藝術館與意大利烏菲茲美術館合作,展出多幅波提切利的名作。

最近藝術館與意大利烏菲茲美術館合作,展出多幅波提切利的名作。

加入藝術館之初,莫家詠於服務推廣組工作,不時接待學校參觀,已嘗試代入觀眾角度看展品,後來專責中國文物,獲海外培訓機會,始發覺外國早有展場文字處理的概念,摒棄過分學術的簡介,「好記得當時導師教我們不要貪心,不要為顯示自己學富五車而拋書包,否則只有自己明白,但觀眾一頭霧水。」

中國山水畫在門外漢眼中總是千篇一律,但她相信,只要換個角度,定必引起普羅大眾的興趣,「與其只將藝術品放在展櫃中、解說書畫筆法,不如想更互動的方法,例如將書法細節放大,讓觀眾恍如置身山水畫之中,用藝術去感動觀眾,筆墨的豐富自然不言而喻。」

過去數月,藝術館不斷經歷閉館及重開,莫家詠亦不負所託,將與意大利烏菲茲美術館聯合籌劃的展覽,順利帶給香港市民。回顧這一年,最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觀眾向她坦言對藝術館擁有前所未有的歸屬感,「感覺到大家不再覺得藝術是高冷的,而是與生活有關連的。」

從藝術館望着維港美景,對莫家詠而言,只要大眾將藝術館融入自己生活,視這裡為自己的文化精神空間,閒時重返便已足夠。

往下看更多文章

「尋香記」藝術展香港藝術館舉行 港滬聯手呈獻中國芳香文化

2024年06月27日 18:03 最後更新:18:57

香港藝術館聯同上海博物館舉行「尋香記──中國芳香文化藝術展」,將於28日至10月16日舉行。

上海博物館藏品「鳯踏龜座博山爐」。 香港藝術館圖片

上海博物館藏品「鳯踏龜座博山爐」。 香港藝術館圖片

展覽為「中華文化節」及「上海文化周」項目之一 ,當中展示共160組珍品,包括陶瓷、青銅、玉器等,呈獻中國芳香文化。來自上海博物館的藏品超過一半從未曾於內地以外展出,展品包括兩件國家一級文物及13組國家二級文物。

上海博物館藏品「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 香港藝術館圖片

上海博物館藏品「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 香港藝術館圖片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表示,今次展覽加入了香港故事,邀請了本地藝術家運用傳統的工筆及藝術裝置,豐富今次的尋香之旅。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指,期待上海博物館會有更多與香港藝術館合作的機會,增加兩地的文化交流。

香港藝術館。旅發局圖片

香港藝術館。旅發局圖片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