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時今日所理解,「青樓」為古代妓院代稱。在不少古典文學作品中,都會將落難風塵的妓女稱為「青樓女子」。事實上,「青樓」最早的意思為華美的房屋,指代帝王之居所。清代著名詩人袁枚《隨園詩話》載《南齊書·東昏侯紀》曰:「齊武王於興光樓上施青漆,世謂之青樓。」
網上圖片
魏晉時期著名詩人曹植寫詩讚:「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到了唐朝,「青樓」就衍生了兩種意義,在不少作品參雜錯出,甚至有一人之作而兩意兼用的例子,如韋莊《貴公子》:「大道青樓御苑東,玉欄仙杏壓枝紅」,這裡所指,與大道、高門相關,並無涉及艷遊及酒色;至於韋莊另一首《擣練篇》詠:「月華吐艷明燭燭,青樓婦唱衣曲」,這裡說的「青樓」則指妓院。為此袁枚就指:「今以妓院為青樓,實是誤矣。」
點擊看圖輯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 中的青樓 (網上圖片)
《全唐詩·擣練篇》局部 (網上圖片)
據了解,最早稱妓院為「青樓」的應是南朝的劉邈,他的詩作《萬山見采桑人》,內有「倡妾不勝愁,結束下青樓」。唐代杜牧的「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中的「青樓」,都是妓院的意思。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 中的青樓 (網上圖片)
「青樓」因襲前人誤傳而習非成是地成為妓院的別稱,也成為古人形容風月場所時一個美麗的名詞。愛情、性慾、道德是文學基本題材,這三種主題,其實也可通過妓女這角色聚合一起,古人還專門將這樣的文學命名為「青樓文學」。青樓極有可能是古代文人除了廟堂、家庭、江湖以外,必不可少的寄託之處。
仇英版《清明上河圖》中的青樓 (網上圖片)
有人做過統計,在 《全唐詩》將近5萬首中,有關妓女的達2000多首,約佔半成。「青樓」,無疑是古代社會一個特殊行業,青樓妓女的存在,也某程度推動中國音樂歌舞發展,並在文學、政治等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
與現今我們所知的「妓女」不一樣,許多達官貴人士大夫每逢家有喜事,常會邀請當地青樓名妓前去彈唱助興,宋代詞人柳永在他那個時代之所以家喻戶曉,無人不知,就是因為柳永時常混跡青樓,以致於其詞被傳唱得到了「凡井水邊,皆能歌柳詞」的程度。而明末清初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也是緣起青樓名妓陳圓圓。而當時的「秦淮八艷」柳如是、董小婉、李香君等名妓的風流故事,同樣成為千古絕唱。
《清史圖典·順治朝》中的陳圓圓 (網上圖片)
「一夔已足」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戰國呂不韋所寫的《呂氏春秋》,在《察傳》中有提及:「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日夔一足,非一足也。』」
傳說在黃帝時代,東海山上出現了一隻全身泛青色的怪獸。雖牠形狀似牛,卻頭上無角。哪怕只有一條腿,仍健步如飛。聽說在遠處看過牠的人都不敢直視牠,只因牠眼睛迸發的光芒堪比日月星辰,鼻子一搧一搧的,時不時發出比打雷還響的吼聲,實在滲人得很。這樣的生物人們都認為是不祥之物,故稱之為「夔」。
夔。(網上圖片)
幸好,這隻怪獸最終被一名勇士給收復了,當勇士把牠獻到黃帝眼前時,黃帝眼都不眨的就派人殺掉這頭猛獸。為了彰顯斬殺這頭異獸的榮光,黃帝把怪獸的皮給剝了下來,並用它制成了一面大鼓。這面鼓可神奇了,只要輕輕一敲,聲音就可以傳到五百里以外的地方。
到了堯時,夔獸的故事已經被眾人所遺忘。不過恰巧的是,此時民間出現了一位很有名氣的樂師,而他的名字也叫作「夔」。這名名叫「夔」的樂師可不是怪獸,相反是一個音樂天才。他精通音律,擅長擊罄。據說只要樂師夔一擊罄,就連遠在森林的野獸們都會趕到他的身邊,隨著音樂節奏而跳舞。
罄是一種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頭制成的打擊樂器。(網上圖片)
由於舜十分認同音樂能教化萬民、體現天地精神的作用,所以他繼位後就著手選拔樂官。他派重黎到民間去尋找合適的人來擔當如此重任,而重黎推薦的人正是夔。夔成為樂官後也不負眾望,他到處正音協律、傳播音樂,可謂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後來重黎擔心夔工作過為繁重,便建議舜再找幾位樂師協助夔的任務。可是舜聽後只顧搖頭拒絕道:「音樂之本,貴在能和。像夔這樣的人才,一個就足夠了!」果然不出舜所料,夔盡職盡責,成功透過音樂把中原的文化傳播到了四方各地。
網上圖片
儘管夔功績累累,但後人對他的認識仍不多,甚至不少人把他跟黃帝時代的夔獸混為一談。因為舜曾經說過「夔者一而足」,所以很多人就訛傳這位樂官只有一條腿,嚇得魯哀公得知後連忙向孔子請教。「我聽說樂官夔只有一條腿,是這樣的嗎?」孔子聽後不由得笑了笑,擺擺手道:「不是這樣的。一條腿的是黃帝時期所捕捉到的怪夔,但我們樂官夔可是人啊!怎麼會只有一條腿呢?」見孔子堅決地否定,魯哀公便追問道:「那『夔者一而足』這句話到底是甚麼意思呀?」孔子不徐不疾地解釋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精通音律的夔有一個就夠了,並不是說他只長了一條腿。」後來人們避免誤會,都把「夔一足」的說法改成「夔已足」。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一夔已足」這個成語,形容只要是專門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