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歷史長河】日本遣唐使如何冒死來華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日本遣唐使如何冒死來華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日本遣唐使如何冒死來華

2016年02月24日 00:20

隋唐時期我們稱之為「盛世」,中原昇平,外族紛紛派使者來華。當中日本多次派遣使者,帶走不少中華文化,影響直到今時今日,深深滲入日本人的傳統及生活當中。

除了秦代徐福東渡日本的記錄,在漢代時期就有遣使來華的記載,《三國志·魏志·倭人傳》:「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之中,依山島為國邑。舊百餘國,漢時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國」。而《後漢書·東夷傳》亦有相關記錄,是為最早有關倭國朝貢記錄。

日本遣唐使畫作 (網上圖片)

日本遣唐使畫作 (網上圖片)

公元592年,日本推古天皇即位後,奠定中國式官僚制度為基礎,派遣使節和留學生來華學習,當時中國正是隋代統治時期,他們視為「遣隋使」;到了唐代時期,日本天皇繼續遣使來華,就是「遣唐使」了。

在1300多年前的日本,比起唐代落後四至五百年,國家的稅收主要依靠農業稅。諸侯割據之下,即使中央財政十分貧乏,仍要組織「遣唐使」,當時他們組織一次「遣唐使」,整個國家需要動用三年來籌備財力,因為要打造四艘「超級」遣唐船,籌劃船員隊伍,要花費一大筆國庫資金。

復元的遣唐使船 (網上圖片)

復元的遣唐使船 (網上圖片)

其實日本以往派遣使者來華,都會先登陸朝鮮半島北岸,再從陸路訪華,自從日本與當時朝鮮半島新羅國交惡後,就需要直接由海路,沿朝鮮半島後橫越黃海,甚至直經風高浪急的東海抵華,要成功就必須要打造質素更高的船。

日本遣唐使三條推斷路線 (網上圖片)

日本遣唐使三條推斷路線 (網上圖片)

當時日本,要製造一艘長33米,寬9.2米的木帆船,實屬難事,因為他們的金屬加工技術水平很低,需要木板和木栓把整艘船拼合,而又要不漏水、經得起東海巨浪衝擊,實在不簡單。

當時四艘船組成的遣唐使船隊,往往都有三艘船沉沒或者沒有能力航行到中國,因此成為遣唐使船隊的船員,是一場關乎生死的一件事。日本天皇為了徵集一萬名船工,會免船工一家三年租稅增加吸引力。

日本NHK電視台早幾年製作一部講「遣唐使」的紀錄片,其中說到一個細節,當時因為日本紡織技術落後,無力織出船帆,因此當時使用的船帆,其實是竹簾造的,因為竹簾帆漏風,效果並不理想。

為了保證船的航行速度,需要大量的船工來搖櫓,因此每艘遣唐使船上配備的船工多達130人,加上使者及留學人員,船上人員多達150人。 150多人在一艘小小的船上怎麼睡?是個很大的課題。

隋唐時期來華的日本使者 (網上圖片)

隋唐時期來華的日本使者 (網上圖片)

據史載,當時除了使者可住在船的上層,其他的都睡在下層船艙,每個人所佔的面積只有1.5平方米,空間不足半張單人床。遣唐使船從奈良附近的大阪港出發,從長崎對出橫渡東海,抵達明州 (即是中國寧波),往往需時1個多月。他們到底吃甚麼?也是一大課題。

史載當時日本人發明了一種「即食飯」,類似今時今日的即食麵。先把大米蒸熟,然後曬乾,需要吃的時候用水泡,就變成了稀飯。由於船上無法生火,所有食品都是乾貨或醃製醬菜,還有魚乾、肉乾、乾海帶、醃製醬菜、豆瓣醬、鹽水飯糰以及柿餅和大核桃。

食及睡的問題解決了,就能安全到達中原了嗎?不是。許多時候,他們的船會偏離航道,漂流到越南等地,不僅船上「彈盡糧絕」,而且還有不少的遣唐使者和船工遭擄殺。

往下看更多文章

日本宮崎縣近海6.9級地震暫無傷亡報告 部分地區已現20厘米高海嘯

2025年01月13日 21:43 最後更新:23:03

日本九州宮崎縣近海,當地晚上9時許發生6.9級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暫時未有受傷或財產損毀報告。

日本地震。網上圖片

日本地震。網上圖片

氣象廳向宮崎縣和高知縣發布海嘯預警,預料可能有高1米的海嘯,宮崎港和日南市油津港其後觀測到高20厘米的海嘯。

日本地震。大阪在住港人提供圖片

日本地震。大阪在住港人提供圖片

日本原子能規制廳表示,地震發生後,鹿兒島縣川內核電站、佐賀縣玄海核電站及愛媛縣伊方核電站,都無發現異常。

本港天文台亦錄得今次地震,強度是6.8級。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