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對下任政府期望(6)

博客文章

對下任政府期望(6)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對下任政府期望(6)

2022年05月07日 07:00 最後更新:05月13日 12:05

要有團結合作的團隊

明天就是行政長官選舉日,香港很快就會產生新一任行政長官,如無意外,李家超先生可順利當選,而大眾注意力,也開始從特首施政理念,轉向管治團隊,我們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過往多任特首,核心管治團隊並不和諧,特別是特首和政務司司長之間,甚或出現明爭暗鬥,影響政府的團結。

最突出是回歸之初的第一任特首,董建華任內,委任陳方安生為政務司司長,陳太差不多公然與董生對抗,最後董生任期未滿,陳太就要離開,換上曾蔭權為政務司司長,曾蔭權任內的政務司司長許仕仁和唐英年,許仕仁因貪污罪成入獄,至梁振英年代,林鄭月娥任政務司司長,特首與政務司司長之間的分岐又再表面化,到了梁振英執政後期,林鄭似乎不介意把矛盾公開,後來林鄭出任特首,時任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提早離職,政圈時有議論,說政務司司長、財政司司長和特首之間都不太咬弦。

我覺得政府高層的團隊精神十分重要,特別是特首和政務司司長之間,若經常明爭暗鬥,你拖我後腿,我拉你衣袖,這樣許多時也會事半功倍。所以希望李家超先生出任特首後,挑選政務司司長,最好找一個與他合拍的人,以免又出現特首與政務司司長之間的鬥爭,李家超先生都講過,香港許多事情都要馬上解決,慢不得等不來,核心管治團隊要減少內鬥,推動政策,香港問題才能解決。

此外早前有提及架構重組,新增政務司副司長及財政司副司長,也會增設新的局長及副局長職位,我認為政府開這些新職位務必審慎,以副司長為例,是不是需要兩個那麼多? 開一個副司長職位,每月數十萬薪金,一年數百萬就花掉了,增設之後,是否真的可提升政府效率? 還是只多了一層架構? 更架床疊屋? 這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事實上,現在香港經濟環境不算好,無論做生意還是打工,也覺得搵食艱難,政府最近公布香港首季本地生產總值預先估計數字,第一季經濟按年實質下降4%,遜於市場預期的1.3%,外匯基金首季投資虧蝕550億元,港元近期更偏向弱方保證,在美國大幅加息、俄烏戰爭持續的背景下,無論投資環境還是經濟環境,都極可能今年內明顯轉差,俄烏戰爭導至能源和糧食出口供應大降,不少經濟學者都預期,今年年底糧食價格或飛漲。

1998年至2003年的經濟低潮,記憶猶新,當時樓市崩潰,港府收入大減,社會上失業及貧窮人口大增,支出暴升,以至連年赤字,政府苦無辦法增加收入,領展上市,就是政府套現增收入、減輕公共支出之舉,雖然一方面是還富於民,但另一方面令小店無位置生存,加劇貧富懸殊,這個社會代價就在之後十多年償付,引發反高鐵及其後潛藏民間的反政府情緒。

曾有報導指李先生智囊團考慮為明日大嶼發債融資,認為發債支持基建非新鮮事,機場三跑都是發債,然而,三跑造價1415億元,明日大嶼造價高達6240億元,是三跑的4.4倍,三跑發債時香港經濟及投資市場俱向上,現在則是向下,一旦樓市下滑,港府面臨土地賣不到好價錢,收入馬上就大受威脅,到時候就會如當年時任財政司司長的唐英年先生所說 : 須加稅來還債。

李家超先生講了不少鴻圖大計,我們期望來屆政府團隊真正團結實踐政綱,但架構不宜膨脹,支出更要審慎。

李家超先生講了不少鴻圖大計,我們期望來屆政府團隊真正團結實踐政綱,但架構不宜膨脹,支出更要審慎。

使用公帑須慎之又慎,不要給人一種感覺 ,就是不斷開位,花錢如流水,我支持李家超先生講的以結果為目標,新一屆政府要做出結果,達成實效, 做市民看得到的實事,政府高層架構,並不是愈膨脹愈好,而高瞻遠矚的政府,不僅指鴻圖大計,更指防患未然。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會長嚴玉麟




太平人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近周看到一則報道,著名學術期刊英國《自然》向超過1600名美國科研人員進行調查,超過1200人考慮離開美國,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瘋癲霸凌行徑,看來開始自食惡果,法國已向這批高科技人才招手,正是「手快有手慢冇」,特區政府要搶人才,就要快手。

特朗普上任後對外狂加關稅,對內大砍政府部門,勁削大學撥款,美國太空總署、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環境保護署等部門的的科研人員均被裁減,美國衛生研究院撥款也大降,這機構每年給生物醫學研究提供數十億美元資助,美國科研人員深感不安,正紛紛向外尋出路。他們的首選是加拿大和歐洲,加拿大收到來自美國科研人員的求職大增,法國下月推出計劃,資助研究機聘請外國科研人員,明顯向美國科研人員招手,法國總統馬克龍在X平台發文,說:「全球各地的科研人員,選擇法國吧!選擇歐洲吧!」

這批科研人員中,不乏香港現正大力發展的生科醫藥、環境保護甚至人工智能的相關人才,雖然香港未必是他們的首選,但香港的大學世界排名不低,大學的科研也很高水準,未必無條件與人爭,特區政府人才服務辦公室和各大學,要想想如何把握機會,以免落後於人。

本港一直致力吸引科研人才(圖片來源:人才服務辦公室網站)

本港一直致力吸引科研人才(圖片來源:人才服務辦公室網站)

根據港府2023年底的調查,經「高才通」來港的人士,大部份從事金融服務業,較從事創新科技的比例高近半,雖然這調查結果可能不是最新,但據日常所接觸及收到的資訊,似亦以從事金融服務業為多,雖然他們在港不會領取福利,更帶來消費,但畢竟政府搶人才的原意,是爭奪創新科技人才,政府和學術機構,宜切實想想如何吸引科技人才落戶香港。

特朗普上任即殺氣騰騰,有如土匪打劫的關稅政策,規模較小的東南亞國家幾乎不可能承受,唯有馬上投降,他又要求其他國家削減對華貿易,但這些國家若斷絕與中國經貿關係,經濟同樣重創,美國官員的霸權嘴臉令人髮指,中國政府不可能就此「跪低」,也有能力一拚,而歐洲也不會就此俯首聽命。

美國的巨額貿易赤字,原因是美國人的消費遠大於生產,消費佔國民生產總值比例接近70%,較歐盟和日本高逾10百分點,較中國高逾30百分點,各國家實際上是提供了大量廉價商品,滿足美國消費者的需要,這也是美國一直保持低通脹的原因,特朗普政府簡單地以大加關稅來解決赤字問題,並不能解決問題,很有可能最後一片混亂,落雨收柴。

特朗普政府的瘋癲政策開始損害到自己,美債美股大瀉,美元地位開始動搖,周二他放軟口氣,除了說無意炒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外,對中國的態度亦軟化,對香港而言,此刻積極擴大對外網絡,廣納人才,等待最壞時刻過去。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陳香蓮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