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持續從中東「戰略收縮」的美國突然轉變態度,面對數月來國內油價飆升,通貨膨脹高企,總統拜登最終還是「低頭」,親赴中東找油。
7月13日至16日,拜登開啓任內首次中東行,出訪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沙特阿拉伯。就在出訪前幾天,拜登曾在美媒高調撰文,聲稱將在中東大力展開外交攻勢。他希望,此次中東行開啓更加充滿希望的「新篇章」。
美國總統拜登。AP圖片
俄烏衝突疊加能源危機,拜登能否說服沙特等海灣產油國大幅增產?美國原本急於從中東抽身,如今又回頭頻頻「示好」試圖拉攏盟友,打造「中東版北約」遏制伊朗和俄羅斯等國,中東國家又是否會「買賬」?對於拜登想要打造「中東版北約」的野心,美媒彭博社好像並不看好。
拜登中東行路線圖
首站:以色列
根據白宮公佈的日程,拜登首站選擇了傳統盟友以色列,預計將訪問當地導彈防禦設施,以此象徵美方對以方的保護承諾。
第二站:約旦河西岸
拜登屆時將與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舉行會晤。白宮高級別官員表示,拜登期待在會晤中重申對巴以問題「兩國方案」的承諾。
第三站:沙特
之後,拜登將飛往沙特第二大城市吉達,兩國是否會由此「破冰」令外界尤為關注。此前,美沙關係以「石油換安全」為基礎,但近年來因沙特記者卡舒吉遇害等事件趨冷,拜登本人在美國大選期間也多次批評沙特的人權記錄。而今,拜登聲稱要重新校准美沙兩國關係,據稱還會和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會面。
AP圖片
此外,拜登還將出席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及伊拉克、約旦、埃及(GCC+3)首腦會議,討論一系列雙邊、地區和全球問題。
近年來持續從中東「戰略收縮」的美國,為何轉變態度,吃起了「回頭草」?
找油:拜登向高油價「低頭」
找油,無疑是拜登此次中東行的主要任務之一。
數月來,美國國內油價飆升,通貨膨脹高企。拜登一直試圖穩定油價,甚至多次釋放石油儲備,但收效甚微。而俄烏危機爆發後,美西方對俄能源禁運更是造成巨大供應缺口。「漂浮在石油上」的中東,由此成為重要「變量」。
早在3月,白宮曾試圖安排拜登與重要產油國沙特及阿聯酋領導人通話,商討遏制油價。未料吃盡「閉門羹」,無論是沙特王儲還是阿聯酋阿布扎比王儲,都拒接拜登的通話。
而今,拜登親赴中東,計劃當面闡述歐佩克國家增加石油產量的理由。這次,又有多少海灣產油國會給面子?
AP圖片
彭博社對此並不看好,認為拜登可能只會獲得「象徵性」石油增產,對降低美國國內油價沒有多大幫助。美聯社則認為,包括沙特在內的歐佩克+面對美國的要求可能會保持謹慎。
畢竟,美國此前已多次施壓歐佩克+,但後者最終僅同意小幅增產。摩根大通油氣行業研究主管馬利克還指出,沙特自身對快速增產較為謹慎,認為需要足夠的儲備才能應對市場上可能出現的任何變化。
另一方面,以沙特為代表的海灣國家也一直試圖避免在美俄之間「選邊站」。路透社稱,沒有跡象表明沙特準備犧牲與俄羅斯的長期關係,以換取回應拜登石油要求所獲得的短期外交利益。
會友:試圖打造「中東版北約」
除了找油,拜登的另一層意圖也昭然若揭——試圖拉攏盟友,打造一個軍事聯盟——「中東版北約」,以對抗伊朗和俄羅斯等國。
德媒介紹稱,該軍事聯盟最有可能包括已與以色列建立某種關係的國家,比如《亞伯拉罕協議》簽署國阿聯酋、巴林、蘇丹和摩洛哥。約旦、埃及、沙特、阿曼,卡塔爾和科威特也可能在聯盟中發揮作用。
事實上,組建軍事聯盟的風聲,已在中東流傳多時。自特朗普時期以來,美國被指一直在施壓,促使以色列與阿拉伯海灣國家間實現「軍事關係正常化」。今年3月,美國召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高級軍事官員秘密開會。以色列6月又透露正在建立由美國資助的「中東防空聯盟」(MEAD)。此後不久,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明確提及並表示支持「中東版北約」概念。
那麼,距離「中東版北約」成為現實還要多久?
卡塔爾半島電視台認為,該聯盟在結構形式上面臨諸多可行性阻礙,各方缺乏共識。以伊朗問題為例,不少海灣阿拉伯國家認為,與伊朗對話才是解決安全關切的最安全方式。
就連彭博社也給拜登「潑冷水」——「中東版北約?不可能發生的。」
彭博社報道截圖。
拜登政府渴望對中東地區重新洗牌,但其很多政策在美媒看來,與特朗普時期不無差別。面對繼承了「美國優先」的拜登政府,又有多少中東國家會「買賬」?答案不言而喻。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國總統特朗普二度上任即瘋狂加徵「對等關稅」,令業界叫苦連連,作為美國招牌的智能手機品牌Apple首當其衝成為受害者,不僅市值一夜蒸發逾3000億美元,連鎖效應更陸續有來。分析認為,「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加稅措施,或自毀「美國象徵」。
特朗普宣佈大幅徵收「對等關稅」(AP圖)
對華大幅徵稅 蘋果公司或將額外開支轉嫁消費者
據路透社報導,有分析人士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世界各國加徵「對等關稅」可能會極大地改變全球貿易的格局,而 iPhone等消費品可能會受到嚴重打擊。報道稱,如今蘋果手機多數在中國製造,而美國此前已經對中國商品加徵了20%的關稅,如今又加徵了34%,令累計關稅高達54%。如果這些關稅持續存在,蘋果公司將面臨艱難選擇,即承擔額外開支或將其轉嫁給消費者。
蘋果手機等產品價格將大幅上漲3到4成
分析人士指出,蘋果每年銷售超過2.2億部 iPhone 手機,最大的市場包括美國、中國和歐洲。若蘋果公司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屆時產品價格將上漲3到4成。
蘋果手機售價或大幅上漲(AP圖)
在美國,最便宜的機型iPhone 16的標價為799美元。羅森布拉特證券公司(Rosenblatt Securities)分析師的測算顯示,若蘋果若向消費者轉移成本,這款手機的售價可能會上漲43%至1142美元(約8881港元)。而最昂貴的 iPhone 16 Pro Max(6.9 英寸屏幕 + 1TB 存儲空間)目前的售價為1599美元,轉嫁成本後價格將接近2300美元(約1.8萬港元)。至於蘋果公司今年2月推出的具備 AI 功能的入門級 iPhone 16e 售價為599美元,在提價43%後也將達到856美元(約6657港元)。其他機型的價格也可能大幅上漲。
今次蘋果公司或無法獲得任何豁免
報道稱,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內對大量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以迫使美國公司將生產基地遷回美國或墨西哥等周邊國家,但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當時遊說成功,為蘋果公司幾款產品爭取到了豁免。庫克給出的理由是,關稅將損害美國企業而利好韓國三星電子等國外競爭對手。然而這次,特朗普尚未宣布任何豁免。
徵稅公佈當日蘋果公司股價大跌(AP圖)
特朗普宣佈徵稅當日 蘋果股價大跌
在特朗普所謂的「解放日」,以蘋果為首的美國科技股領跌。當天,蘋果股價下跌超 8%,市值一夜蒸發超過 3000 億美元。羅森布拉特證券公司的分析師克羅克特(Barton Crockett)表示,關稅的發展完全違背了他們的預期,美國的標誌性企業蘋果公司並未像上次一樣被溫柔以待。
加稅令蘋果原本停滯的銷量更添壓力
其他分析人士指出,iPhone在蘋果主要市場的銷量不溫不火,因為蘋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未能有效吸引更多買家。路透社認為,需求停滯可能會給蘋果公司帶來壓力,尤其是在關稅導致成本上升的情況下。
蘋果幾乎全線產品都依賴海外生產
蘋果公司幾乎所有產品均依賴海外生產。據彭博社報道,蘋果公司越來越多地在印度生產 iPhone 和 AirPods,但印度也被加徵了27% 的關稅。生產部分 AirPods、iPad、iWatch 和 Mac 電腦的越南也面臨 46% 的關稅。蘋果公司越來越多地在馬來西亞生產 Mac 電腦,該國將被加徵 24% 的關稅。生產部分 Mac 電腦的泰國也將被加徵24%的關稅。此外,歐盟成員國愛爾蘭也未能倖免,將面臨 20%的關稅,蘋果公司在那裡生產部分Mac電腦。
由於需要從多個同樣受「對等關稅」影響的國家和地區採購生產 iPhone 等產品所需的核心零部件,蘋果不可避免地將遭受更深遠的影響。Counterpoint Research 公司聯合創始人尼爾 - 沙阿(Neil Shah)認為,蘋果公司至少需要提價30%才能抵消進口關稅。
「美國象徵」或將被毀(AP圖)
有分析師認為特朗普要親手毀掉「美國象徵」
報道稱,大幅漲價可能會抑制人們對智能手機的需求,並給韓國三星電子等外國手機品牌帶來優勢。羅森布拉特證券公司的分析師克羅克特指出:「我們對特朗普關稅解放日的快速計算表明,這可能會重創蘋果公司,使該公司損失 400 億美元。」他補充說,「我們很難想像特朗普要親手毀掉一個『美國的象徵』...... 但目前看來形勢相當嚴峻。」
除了蘋果 不少科技產品製作商亦受關稅影響
除蘋果公司外,受特朗普關稅影響的大型科技產品製造商還有戴爾科技、羅技國際等。報道稱,戴爾股價暴跌19%,該公司表示,可能需要調整價格以應對特朗普關稅。總部位於瑞士、但大部分銷售額來自美國的羅技國際的股價也大跳水,創下兩年多來的最大跌幅。該公司在亞洲和墨西哥的工廠生產大部分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