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 震撼全球科技界,不僅引發資本市場對AI技術與產業未來走向的深刻反思,AI的使用也對我們普通人的生活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日前深圳自媒體「深圳微時光」向DeepSeek提問,請DeepSeek列出多個在深圳辨認港人的方法,答案曝光嫌棄網民熱烈討論。

示意圖片
「深圳微時光」向DeepSeek以「在深圳,如何一秒辨別香港人」發出提問,而DeepSeek給予的回答如下:

DeepSeek的回答引來網民爆笑熱議:「真心,我未聽過有香港人講停車埸係泊車埸囉」、「完全錯晒,係大陸俾錢我都未摸過褲袋搵八達通,只係褲袋拎電話出嚟」、「錯到離晒碌」、「其實最簡單分辨就係,買野埋單時會講『給我一個膠袋(普通話)』 就一定係香港人」、「未聽過有香港人唔叫停車場反而叫泊車場」。

不過小編再以同樣問題查詢DeepSeek,AI似乎已經調整問題答案:
在深圳這樣與香港高度融合的城市,快速辨別香港人需要更細致的觀察。以下是一些基於文化和行為差異的參考方向(但需注意個體差異較大,避免刻板印象):
1. 語言細節
口音特征:香港人即使說普通話,常帶粵語腔調(如平翹舌不分、聲調偏平、尾音拖長),例如“吃飯”可能發音為“食飯”(粵語直譯)。
用詞差異:
習慣用粵語詞匯:比如“雪櫃”(冰箱)、“沖涼”(洗澡)、“拍拖”(談戀愛)。
中英混雜表達:如“我今日去shopping”(普通話更常說“逛街”)。
數字讀法:粵語中“二”和“兩”區分嚴格(如“兩點鐘”不會說成“二點鐘”)。
2. 生活習慣
支付方式:
香港人可能更習慣用現金或八達通(深圳多用微信/支付寶)。
使用微信支付時,可能綁定香港信用卡(需外卡標識)。
手機輸入法:習慣用繁體字輸入(如手機鍵盤顯示繁體候選詞)。
購物偏好:
更關注進口商品(如日韓藥妝、歐美品牌)。
在便利店可能尋找香港常見的飲料(如維他檸檬茶、出前一丁泡面)。
3. 穿著與細節
潮流風格:香港年輕人偏愛日系、街頭風(如寬松T恤、工裝褲),或注重品牌小眾化(如選擇日本潮牌BEAMS、韓國ADLV)。
隨身物品:
攜帶八達通卡(可能掛在手機或鑰匙扣上)。
使用香港運營商電話卡(如CSL、3HK,信號顯示“香港網絡漫遊”)。
4. 行為習慣
排隊禮儀:對插隊容忍度較低(可能直接提醒或皺眉)。
垃圾分類:下意識尋找垃圾桶分類標識(香港垃圾分類更嚴格)。
對冷氣的敏感度:香港室內冷氣通常較低,部分人可能對深圳商場/地鐵的冷氣強度習以為常。
5. 文化符號
社交媒體:習慣用Instagram、WhatsApp(內地多用微信/微博)。
話題偏好:聊天時可能提到TVB劇集、廣東歌(如陳奕迅、Mirror男團)。
需謹慎判斷的情況
深港融合群體:許多香港人在深圳長期生活,已適應內地習慣(如熟練使用支付寶)。
反向差異:部分深圳本地人也會說粵語、穿潮牌,容易混淆。
法律邊界:查看身份證涉及隱私,不建議主動要求。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總結建議
最直接的方式是通過語言交流(如用粵語試探反應),或觀察其消費、支付習慣。但需謹記:深圳作為國際化都市,人群高度多元,僅憑表象判斷可能失準,尊重差異、避免標簽化才是關鍵。